蔡震宇
摘要:新媒體工具所具備的交互性、數字化與大容量等特征,促使信息傳遞渠道更為廣泛、信息傳遞速度更快,但是信息傳播匿名性與無序性亦導致信息控制難度增加,彰顯了輿論引導工作機制建設與完善的意義。本文立足于新媒體視閾下高校網絡輿論主要特點,分析高校共青團網絡輿論引導面臨的挑戰(zhàn),提出創(chuàng)新高校共青團輿論引導工作機制的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 高校 共青團 輿論引導
引言
伴隨互聯(lián)網時代下科技的迅猛發(fā)展,新媒體平臺通過新型信息傳輸形式改變著社會群體學習及生活模式,對于信息內容加工和接受均帶來深刻影響。高校學生喜歡利用新媒體平臺檢索信息、延伸交際圈、表達個人見解,已然成為當下社會公共輿論導向的重要力量。但是,受互聯(lián)網技術局限性影響,新媒體時代網絡輿論聲音參差不齊,部分消極信息內容的傳遞會形成不可預估的不利影響,令大學生偏離時代主流思潮,甚至在信息流轉中令事件真相出現扭曲,對學生群體健康發(fā)展與校園和諧安定造成危害。傳統(tǒng)媒體在凝聚與引導大學生的手段層面過于單一化,同時在空間維度與時間維度上存在局限性和滯后性,令原有輿論引導觀念難以順應新媒體環(huán)境的信息傳遞形式。新媒體作為新興媒體平臺,有著工作機動、時效性高以及形式多樣等特征,在高校共青團各項工作當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如何搶占新媒體在輿論引導工作中的陣地,掌握社會輿論引導主動權,健全高等院校共青團輿論引導機制,是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熱點課題。
一、新媒體視閾下高校網絡輿論主要特點
(一)輿論主體固定性特征
高校網絡輿論,指的是在高校校園內借助網絡表達與傳遞的各類不同態(tài)度、情緒以及意見交錯的整體。伴隨新媒體及互聯(lián)網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及普及運用,更多的人愿意利用網絡媒體平臺闡述自身觀點、表達自身看法、交換意見建議,與其他網絡輿論主體相比而言,高校內部網絡輿論主體較為固定,往往局限在高校大學生群體與教職工群體中,其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也具備較強的新鮮事物接受水平,善于利用所學內容表述個體見解。例如,現階段多數高等院校共青團官方微博與微信公眾平臺的關注者多為校內師生群體,而畢業(yè)校友及學生家長等僅占據一小部分。
(二)輿論內容多樣性特征
一般而言,高校教師和學生群體具有較為充足的時間,有更多時間和精力關注社會各類信息內容,但因所持態(tài)度、思考角度以及所站立場差異性等諸多因素影響,高校校園網絡輿論傳播內容體現出多樣性發(fā)展特點。高校教師、學生之間的本職工作在性質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兩者關注點亦有所不同,對于教師而言,其更為關注高校服務質量和教學質量、薪資待遇、科學研究以及職稱評定等內容,而學生群體則更為關注第二課堂、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后勤保障、文體藝術以及評獎評優(yōu)等內容。同時,高校師生普遍來自國家各個區(qū)域,其年齡、生活閱歷以及生活習慣等層面均存在一定差異,學生過多關注時下時尚前沿、個人情感與人際關系等內容,教師則關注當下國內外大事、婚姻家庭及社會熱點等內容。除此之外,高校師生因所學專業(yè)具有多元化特點,針對藝術學、哲學、醫(yī)學、歷史學以及管理學等領域的關注側重點亦有所差異。
(三)輿論影響廣泛性特征
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網絡輿論信息的傳遞擺脫了空間、時間的桎梏,每名師生僅需通過手機便可表達個體想法與觀點,同時利用百度貼吧、微信、QQ與微博等媒體平臺快速傳播,由線上傳播至線下,進而在短期內生成較為廣泛的影響力。例如,2014年,某高校女教授發(fā)布公開信函譴責校長在校園餐廳就餐享受特權,該事件在網絡媒體平臺當中快速引發(fā)廣泛熱議;2016年,諸多學生陷入校園貸陷阱當中,這一事件迅速引起高校師生與社會重點關注與探討;2017年,關于某學院大學生由于在校園中被女朋友擁抱,與自律委員會發(fā)生爭執(zhí)并被多人圍毆的輿論信息在媒體平臺當中廣泛傳播,引發(fā)社會各界熱烈探討。由此可見,高校輿論影響十分廣泛,完善高校共青團的輿論引導工作體系具有現實意義。
二、新媒體視閾下高校共青團網絡輿論引導面臨的挑戰(zhàn)
(一)網絡輿論引導機制尚未完善
現如今,大部分高等院校的網絡輿論引導體系尚未完善,事前預警、事中處理、事后總結這三方面未能形成合力,缺少聯(lián)合的網絡輿論引導平臺,極大程度的減少和高等院校網絡輿論引導的成效,進而不利于學校正常發(fā)展和進步。由于學生表達需求的途徑具有局限性,部分高等院校指根據學校郵箱、留言板等來答復教師與學生的需求,并且回復信息的速度相對較慢,難以及時滿足教師和學生的需求。公開信息基本根據是通過學校的官網傳遞,然而伴隨手機智能化逐漸加強,大部分學生不愿意關注學校原有的網站,由此造成信息傳播和接收不能對稱,易導致網絡輿論事件的出現。因思想上的輕視、教學未能全面、監(jiān)管未能到位、技術落后以及內能形成優(yōu)秀的教研文化環(huán)境,對教師和學生的價值判斷產生消極影響,為校園網絡輿論事件的產生埋下禍患。
(二)網絡輿論引導內容不夠豐富
豐富多樣的網絡輿論引導資源是高效執(zhí)行工作的前提,然而諸多高等院校因組織、人員、經費等多方面的原因,缺少引導網絡輿論的資源,對高校工作的順利進行形成影響。一部分高等院校創(chuàng)建統(tǒng)一的官方校園網絡平臺,然而官僚主義作風十足、信息更新較慢,因此學校大部分教師和學生不愿意參加其中,平臺的設計也就形同虛設,難以充分發(fā)揮平臺該有的作用。一些高等院校各類網絡輿論引導資源各自獨立,相互之間缺乏溝通,乃至形成自相矛盾的狀況,并未生成全方位的校園輿論積極引導合力。
三、新媒體視閾下創(chuàng)新高校共青團輿論引導工作機制的策略
(一)建設共青團網絡輿論引導組織體系
依靠共青團創(chuàng)建堅韌有力的組織是做好高等院校輿論引導工作的前提,高校學生思維相對活躍,在互聯(lián)網時代的多樣化潮流影響下,大學生思想認知、關注熱點、行為習慣更是不斷發(fā)展進步,用全面發(fā)揮共青團于大學生緊密相連所產生的優(yōu)勢,創(chuàng)建高等院校共青團網絡輿論引導組織體制。高等院校共青團網絡以疑問引導組織機制,即指創(chuàng)建一個專門的組織體系來管理共青團校報,實行新聞傳播及輿論引導工作,當校園內出現消極網絡輿論時應積極自主和相關管理部門協(xié)商、分工配合、聯(lián)合解決的一種工作體系。這種組織體系需要由高等院校共青團工作人員獨立管理,建立以大學生根本的觀念,將管理育人轉變成服務育人。獨立管理需要以大學生們發(fā)展為本,把管理人員作為主體,大學生作為客體管理理念變成大學生作為主體、管理人員作為客體的理念,呈現出以大學生為本的觀念。應從管理人員管理大學生變成服務大學生,在服務過程中實行教學,把教學與服務相融合,自主管理的重點適應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群體的主體作用。在組織管理進程中,需要給予大學生們更多的自主權,激勵大學生們參加學校管理事務。而高等院校共青團任職教師應在輿論的背景下給予正確引導,在輿論引導過程中實行監(jiān)督、總結并調整。高等院校共青團注重領導、教師注重指導,大學生負責執(zhí)行,實現由上至下逐漸細化。
(二)構建內容為主的輿論引導傳播體系
輿論引導是以內容為核心的,通過內容在高校共青團中起到的作用,將輿論機制與教育機制之間尋求一個共生點,并貫徹落實團結為主、宣傳為輔的理念,將各類內容有效的整合到一起,以此來展現出內容本身的針對性與時效性價值,進一步推動輿論工作的開展。應針對內容進行專業(yè)性劃定,依托于新媒體平臺,來對傳統(tǒng)媒體平臺進行有效過渡,加大媒體信息的融合力度,以滿足現階段媒體信息的傳播需求。同時在信息整合與編輯過程中,應針對信息所起到的實際效用,來正確建立出相關聯(lián)的信息引導機制,保證各類信息的整合點與傳播點可形成精準契合。然后在校園中選取一部分學生,進行主客觀的相應評論,將整體輿論方向進行宏觀引導,以此來對學生的思想進行調控。
(三)構建多層次與全方位輿論處理體系
微博與微信等新媒體平臺擁有交互性與便捷性特征,深受大學生群體追捧?,F如今,多數學生愿意利用微博賬號與微信公眾號等傳播形式組織與開展活動。這一方式雖然可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維護社會安定,但在一定程度上亦會傳播消極信息、擾亂社會治安。所以,高校共青團要構建多層次與全方位輿論處理體系。在此過程中,不僅應汲取學生群體建議,還應冷靜與理性分析學生群體言論需求。共青團應與學生群體形成良性互動,使學生群體積極表達個體真實看法,從而最大程度尊重學生表達權、知情權與參與權。針對網絡輿論實施有效總結與分析,可使共青團明確輿論發(fā)展現狀,掌握輿論所映射的社會大眾尤其是學生們對于社會形勢和社會問題所持態(tài)度,將學生群體所反映的現實問題控制在萌芽期,并解決在大學校園中。
結語
綜上所述,信息傳播質量與輿論引導成效正相關,在新媒體視閾下,高等院校共青團應充分發(fā)揮公信力與權威性,在信息傳播浪潮中堅持自身觀點,進而提升輿論引導力量。同時應以大學生接受習慣及心理特征為基準,在輿論引導工作當中建設共青團網絡輿論引導組織體系,構建內容為主的輿論引導傳播體系,構建多層次與全方位輿論處理體系,在高校內部生成輿論強勢宣傳與引導的力量。
課題項目;2018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專題項目“高校共青團新媒體平臺助力學生思想引領的研究”,項目號2018SJSZ579
參考文獻:
[1]聞竹,張恩,陳晨. 全媒體時代高校共青團團建輿論引導模式探究中期調研報告[J]. 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8(05):194.
[2]黃書敏,吳雯,張崢,李丹丹. 自媒體時代高?;鶎庸睬鄨F新媒體平臺思想引領模式探究[J]. 教育教學論壇,2018(21):51-53.
[3]陳瑩峰,楊雨桐. 新時代高校共青團宣傳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及對策——以中國傳媒大學團委“大宣傳”平臺實踐為例[J]. 新聞世界,2018(08):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