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雯
(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黃陂中心小學,江西 贛州 342800)
新課標要求小學生需要認識3000個漢字,會寫2500個左右的漢字。六七歲的學生各項能力還未培養(yǎng),對知識也缺少敏感度,無法區(qū)分同音字,復雜的漢字也很難識記。由此可見,小學階段的識字任務十分艱巨。但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教師只能迎難而上。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一味地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教學效率低下不說,學生還喪失了學習的興趣。那么,如何進行高效的識字教學呢?
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為了減輕學生的識字負擔,教師通常會將一些相近的字放在一起教學。但是學生的能力有限,無法正確運用漢字,經常會出現(xiàn)多筆畫、少筆畫的現(xiàn)象。教師想讓學生區(qū)別這些漢字,就會強調多讀、多寫,導致語文課堂又回歸了傳統(tǒng)教育模式,枯燥乏味,學生只能一味的接受、記憶知識。其實每個漢字的字形都是前人總結出來的,一筆一畫都有特殊的含義【1】。教師完全可以利用字形進行教學,通過分析字源,讓學生掌握字理、字義,從而靈活運用漢字。
比如在教學形近字“冠”“寇”的時候,教師可以將華夏先祖的冠禮儀式融入課堂教學,給學生詳細講解字源。如“冠者禮之始也”的意思為在冠禮儀式中,長者會為青年帶上帽子,意味著青年成年了?!肮凇弊种?,部首冖為帽子,意為一個人用手把帽子戴到頭上?!翱堋钡囊馑际菑姳I、侵略者,所以宀的表示房子,下半部表示的是手拿棍子。教師可以用一個人拿著棍子去別人的房子里行兇進行教學,讓學生快速記憶字形,理解字義。這樣一來,學生可以通過追溯字源,了解漢字的組成,從而區(qū)別記憶形近字。雖然整個教學過程仍以教師講授為主,但是學生的求知欲會被調動起來,隨著教師的講解,學生會仔細地觀察漢字,并進行想象,從而探究出漢字的含義。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采用了很多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其中猜字謎、順口溜等形式最受教師歡迎。因為這樣的方式很有趣,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而且學生只要記住順口溜就可以準確識記字形【2】。
例如在教學“碧”的時候,教師會讓學生背誦順口溜:一個王老頭,一個白老頭,坐在石頭上。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學生準確的識記了漢字,卻無法理解這個漢字是什么含義。也就是說,學生會讀會寫,但是無法真正理解漢字、運用漢字。課堂教學雖然氣氛活躍,但是學生學的稀里糊涂的,只知道自己記憶了順口溜就算是學會了漢字。究其根本,是教師用錯了方法,為了達到教學目標讓學生為了認字而識字。因此,教師需要擺正教學觀念,明白開展識字教學是為了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基礎,讓學生會讀會寫漢字只是教學的過程,而不是最終目標。在進行識字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根據(jù)字理進行教學,真正實現(xiàn)音、形、義的統(tǒng)一。例如在教學“盡”字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分析字理,“尺”在字形上很像倒放的筐,而下半部分的兩點像是筐里掉出去的東西。眾所周知,倒放筐東西會全部掉出去,所以,“盡”有光(既沒有、完畢)的意思。在教學一些筆畫較多的漢字的時候,教師可以加入字源讓學生理解字義。比如“慈”,單看字形,學生無法理解這個漢字的含義。因此,教師需要先分解筆畫部件,其中中間部分的“幺”需要教師著重講解,直到學生明白“幺”的意思是??;然后教師需要幫助學生理解心字底與心思有關。之后教師可以聯(lián)系字源,讓學生了解到“慈”的本義為母親的關懷,后被引申為仁愛、和善。這樣的教學方式形象直觀而且有趣,既可以讓學生準確識字、記字,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不可能一直跟著學生,一步步引導學生進行識字,所以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總結識字的規(guī)律和方法,從而讓學生能夠獨立識字。根據(jù)字理來看,可以以一帶多進行教學,既將擁有同樣特點的漢字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仔細觀察,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例如在教學“品、晶、森”等漢字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找到這些漢字的相同點是由同樣的單字重復了三遍,然后聯(lián)系字義讓學生明白這個形式的漢字表示數(shù)目多,目的是加強字義。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形聲字的時候,可以根據(jù)形聲字的特點,讓學生學會抓重點,探究形聲字的形旁,根據(jù)形旁和構字的關聯(lián)達到教學目的,讓學生逐漸掌握識字的方法。
總結:教學是沒有固定的方法的,識字教學亦是如此。本文提到的巧用字理進行教學,并不是要求在所有的漢字教學中都要依據(jù)字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靈活多變,根據(jù)漢字決定教學方法。在識字教學中,溯源說清字理,適當聯(lián)系字源,可以減輕教學難度,讓學生輕松識字,但重在“巧”字。只有適時采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教學,才能實現(xiàn)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