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君
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qū)鳳橋鎮(zhèn)中心小學,浙江嘉興314007
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明確指出:“培養(yǎng)責任心,是解決許多問題的教育手段”?,F(xiàn)在的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自立意識和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依賴性很強,唯我獨尊,感情冷漠,遇事只會知難卻步、逃避責任、追責父母,缺乏對自己,對父母,對學校,對社會的責任感。因此,小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是重中之重,刻不容緩。
透過現(xiàn)象,仔細思辨,現(xiàn)在的孩子怎么會變成這樣的?筆者從中梳理并歸納了小學生缺乏“責任意識”的原因有:
(1)學校教育:忽視崗位體驗,責任涵養(yǎng)淪為附屬品.
(2)家庭因素:缺乏勞動體驗,責任涵養(yǎng)機會被剝奪.
(3)社會影響:缺少社會體驗,責任涵養(yǎng)無法最優(yōu)化.
針對責任意識薄弱的三條重要原因,筆者認為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必須在個人的整個生活背景之中進行,讓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同向,三者有機結(jié)合起來,提升孩子的責任意識。
“探究生成”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大量的動手操作、深度思考及口頭表達不斷地探究行為背后的價值意義,在此基礎上生成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念。
2.1.1 喚醒責任意識的故事熏陶法
威?亞歷山大認為“命令只能指揮人,榜樣卻能吸引人”。通過汲取典型書籍、影視、身邊事例中的榜樣力量,能夠把抽象的思想準則、道德規(guī)范具體化和人格化,使教育產(chǎn)生強烈的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
因此,開展“一天一故事”,“一月一觀影”活動,借助《學會負責的128個故事》這本書,每天讓一位孩子體驗做“故事宣講者”,講一則富有責任感的故事。還有網(wǎng)絡搜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名人、模范人物富有責任感的典型事例:“曹操割發(fā)代首”、“居里夫人獻身科學事業(yè)”等故事,都能讓學生們深刻認識到歷史偉人所樹立的責任意識。
2.1.2 加強責任擔當?shù)慕巧嫒敕?/p>
責任更多是自發(fā)形成的,所以必須要讓學生自己去感悟,自己去主動形成。在每周的班隊活動課上可以加強學生的責任擔當教育,開展“責任在我心中”、“感悟親情”講“抗疫”英雄故事等主題班會,滲透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對他人負責,理解了責任的內(nèi)涵,激發(fā)責任情感。
2.1.3 履行責任義務的崗位體驗法
學校可以形成一種“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責任培養(yǎng)運行機制,在班級、學校中為學生提供責任崗位,積極行使“主人權(quán)利”,引導他們到生活中去,用自己的心靈去體驗、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從而內(nèi)化為責任品質(zhì),外顯為責任行為。如:為他們量身設定“崗位”:學科課代表、衛(wèi)生檢查員、垃圾分類督查員、書架整理員、綠植管理員等,一人一崗,一周一評,讓每位學生都有行使主人的權(quán)利,都能體驗到自己的價值,鍛煉自己的責任感。
參與反思式的責任感培育,讓學生在主題活動中體驗,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促使其反思,不斷調(diào)適自己的價值觀念及行為意愿。家庭是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意識”的重要渠道,讓孩子體會父母撫養(yǎng)子女之辛苦,從而懂得“擔責”。
2.2.1 激發(fā)責任意識的親子共讀法
書是啟迪學生“責任感”的良師益友。所以要讓讀書落實到行動上,給學生們推薦一些三觀正直的書籍,讓他們能受到感染和熏陶,以書中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他們的精神氣節(jié)令人贊嘆不已,歸結(jié)起來,都源于高度的責任,在書海中漫步,不失為提高學生對責任感的認識、激發(fā)責任感在內(nèi)心升騰的有效途徑。如采取“親子共讀,每周打卡”形式,每次在微信群分享一張“親子閱讀”的照片與體會。父母和孩子共同學習,一同成長,以書和閱讀為橋梁,溝通親子情,激發(fā)責任意識。
2.2.2 內(nèi)化責任體驗的親子共度法
教師要抓住生活中的節(jié)日,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樂意做,愿意做,使家庭生活中也有“儀式”感。例如:要求孩子記住爸爸媽媽的生日,并能送上一份禮物;中秋節(jié),能給長輩們分發(fā)月餅;重陽節(jié)為爺爺、奶奶捶捶背,說說心里話等。從活動中,讓學生學會愛父母,由小事做起,積善成德,升華思想,能夠做到孝心獻父母,幫父母洗碗、拖地、掃地,會關心問候父母,主動與父母溝通并分擔生活上的煩惱。讓學生真正感到自己作為家庭的一員,應為家里出一份力,使孩子對家的責任意識越來越強。
2.2.3 提高責任能力的親子共行法
父母的包辦行為會使孩子失去責任心,所以,父母要鍛煉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如穿衣、洗漱、理書包、理房間,一起垃圾分類、養(yǎng)殖……從小事做起,逐步自理,不給父母增加負擔。在孩子做這些事情的同時,家長要進行鼓勵和適當指導。漸漸地,學生懂得了做事不負責任,連一朵花也養(yǎng)不活的道理。讓孩子潛移默化地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和不易,知道要為父母分擔一些責任,懂得感恩。
總之,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要通過“主體體驗”,只有在“體驗”中學習發(fā)展,才是有效的。
“浸潤熏陶”,通過構(gòu)建充滿尊重、民主規(guī)范的社會學習生活環(huán)境,讓學生在其中浸潤、熏陶。
2.3.1 萌生責任心的“走訪大行動”
本著一切從學生發(fā)展的需求出發(fā),要讓學生深入社會、了解社會,在社會實踐中體驗鍛煉自己的意志,激發(fā)自己的情感,提高自身的素質(zhì)。如可以帶領孩子走進工廠,感受工人們的艱辛;走進農(nóng)場,享受采摘的快樂時刻;走進竹刻傳承人活動基地,感受家鄉(xiāng)的文化遺產(chǎn)。在學生的內(nèi)心深處播下“愛上家鄉(xiāng)”的種子,萌生建設家鄉(xiāng)的責任心。還可以開展“社會調(diào)查”大行動,從實踐體驗中,孩子們在“社會”這個大課堂中得到了再教育,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內(nèi)驅(qū)力,在大小巨細的事情中表現(xiàn)出強烈的責任感,也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責任用自己的行動來成就社會的文明,用自己的努力來成就國家的繁榮。
2.3.2 撥響責任弦的“公益溫暖行”
學生“參與體驗”活動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是真正的責任擔當教育的有效途徑。因為讓孩子們懂得什么是關心,什么是愛,什么是社會責任感。如開展一次“敬老送溫暖”活動。帶領孩子們準備一份禮物,如餅干、水果、牛奶等食品,帶上自己的愛心,去敬老院慰問老人,并為老人們表演幾個節(jié)目,陪他們聊天,為她們倒水,給她們送上水果,分享老人的喜與憂等等,感受孝的溫暖,撥響“責任弦”,動聽而又美好!
2.3.3 感受責任重的“角色新體驗”
新“角色”體驗的原則是注重過程,孩子從“做了”到“都做了”到“都做好了”需要經(jīng)歷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都需要孩子親自經(jīng)歷,其他人無法替代,就是要讓孩子有屬于自己的獨特體驗,才會感受到責任的重要性。如開展“今天我當家”的體驗活動,即讓學生親自到菜市場買菜,做菜,當一次家,帶給孩子們深刻的體驗,使孩子自覺成為家庭中的一員,承擔責任,履行義務,責任感在“當家”活動中自覺養(yǎng)成。
總之,多角度實踐體驗中,讓孩子從“推責”走向“擔責”,并能成為行動自覺,成為扎根心底的責任感。只有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時時關注,共同教育,才能讓孩子真正成長為有“責任擔當”的新時代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