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貞
新課標中明確確定了語文課程的文化功能,要求語文課堂中要融入文化,繼承和傳承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情感,汲取民族文化所包含的強烈文化向心力。民俗文化作為民眾習得、傳承和積累文化創(chuàng)造成果的一種重要方式,具體反映在民族的生產(chǎn)、歲時節(jié)日、婚姻喪葬、文娛活動、道德禮儀等方面。民俗文化凝聚著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生活經(jīng)驗、精神文化,蘊含著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值得我們重視和學習。民俗文化為語文課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能夠幫助師生全面解讀課文,并為學生由課內走向課外提供機會,有助于促進語文教育改革深化,實現(xiàn)語文教育目的,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一、豐富語文課程內容,傳承民俗文化
民俗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其作為的價值共識、行為規(guī)范、情感互動、精神阪依四個基本功能上,它為語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是語文學科課程建設的重要依據(jù),是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民族文化的最好的、最全面的素材。
據(jù)調查,部編版語文教材在編寫時也側重選取關于民俗文化的課文以及在綜合性活動中安排了研究民俗文化的內容。如七年級上冊有“有朋自遠方來”“少年正是讀書時”“文學部落”。下冊有“天下國家”“孝親敬老,從我做起”“我的語文生活”。八年級上冊有“人無信不立”“我們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身邊的文化遺產(chǎn)”下冊有“倡導低碳生活”“古詩苑漫步”“以和為貴”。九年級上冊有“君子自強不息”“走進小說天地”,下冊有“歲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高中必修的梳理探究右邊,選修中有一冊書就是以《中國民俗文化》命名??v觀這些主題,超過一半的綜合性學習是植根于我國民俗文化或者涉及民俗文化。在這些文章中,有些課文全篇都在講民俗文化,如《燈籠》,而絕大數(shù)是文中涉及民俗知識。部編版語文教材,在注重選文的經(jīng)典性的同時,也引入了大量含有民俗文化元素的素材,如古代的(《核舟記》)、現(xiàn)代的(如《安塞腰鼓》);社會民俗(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精神民俗(如《祝?!罚⒄Z言民俗(如《蒲柳人家》);既有本土的,又有異域的(如《威尼斯商人》)。同時從課內延伸到課外。
二、全面解讀語文課文,輔助語文教學
1、以民俗為主體講解風俗人情,有利于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感受民俗文化。
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的民俗文化韻味非常濃厚,那么教學重點應該在放在對民俗文化的深入挖掘上,而不是只注重字詞句的講解和品味上。如《安塞腰鼓》主要是介紹民間藝術的一篇文章。教學重點是通過品味分析語言挖掘民俗文化。劉成章在文章中大量使用用排比真實地再現(xiàn)了安塞腰鼓那令人熱血沸騰、蕩氣回腸的場面,讓讀者身臨其境,不僅刺激了感官,還震撼了心靈,甚至觸動思想與靈魂。
三、促進語文綜合性學習,使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活躍課堂氣氛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xiàn)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蓖诰蚝屠妹袼孜幕Y源,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教室,吸引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學習民俗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
如我們進行專題形式的民俗文化探究學習,這既能鍛煉學生的綜合實際力,又能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讓他們在實踐中學好語文,學習民俗文化知識。
民俗文化內容豐富,以專題形式進行學習可以較系統(tǒng)全面的掌握。如八年級上冊《綜合實踐活動資源包》的活動一就是尋訪家鄉(xiāng)民俗文化。以活動專題的形式讓老師帶領學生探究家鄉(xiāng)的民俗文化。
1.獲取家鄉(xiāng)民俗文化知識
我們地處湖北省赤壁市,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家鄉(xiāng)的山水風情孕育著家鄉(xiāng)特有的文化,經(jīng)過挑選,鎖定范圍,主要研究地方戲、傳統(tǒng)美食、家鄉(xiāng)方言三個主要方面。要求學生分組合作通過圖書館搜集、網(wǎng)上搜索、實地調查等多種方式獲取關于家鄉(xiāng)民俗文化的由來、形式、傳說故事等知識。同學將收集好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歸納總結,撰寫報告分享成果。這些活動鍛煉了學習的文字整理能力、寫作能力、溝通能力等。
2.探討家鄉(xiāng)民俗文化知識
對于家鄉(xiāng)民俗文化人們都不是完全了解,都只是一些片面的知識,這就需要我們去探討研究,了解這些民俗的來源和具體細節(jié)。
隨時代的發(fā)展,有很多的家鄉(xiāng)民俗文化發(fā)生了改變,有的甚至在生活中消失了。作為家鄉(xiāng)的年輕一代,該怎么傳承家鄉(xiāng)文化,值得我們去研究。教師可以根據(jù)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結合我們的《綜合實踐活動資源包》,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學習調查,并將其進行總結分享。這一系列活動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究能力、調查能力得到了充分發(fā)揮。
3.切身感受家鄉(xiāng)民俗文化
聯(lián)系家鄉(xiāng)的地方戲劇團,深入了解地方戲的代表作品、唱腔特點,并根據(jù)自身條件,拜劇團演員為師,學唱地方戲。讓學生親身體驗民俗文化所帶來的樂趣,從中也會體會到語文教學的樂趣。另外,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學習家鄉(xiāng)流傳的民歌、民謠,搜集家鄉(xiāng)的歇后語、俗語、民歌、民謠進行匯編。以實踐活動的形式讓他們了解民俗文化,對民俗文化感興趣,同時也能增加他們的語文積累。
對語文課程中關于民俗文化的內容進行細分,分內容、分步驟進行課內學習。首先聽老師介紹文中相關的民俗文化內容;其次,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民俗文化知識;再次讓學生自己去閱讀相關民俗文化的內容;最后讓學生練筆,寫作相關民俗文化的文章。這樣讓學生循序漸進,達到語文綜合性學習。
王安石說:“風俗之變,遷染民志,關之盛衰,不可不慎也。”教育家顧明遠提出,“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待人處事無不反映著民族精神?!币虼耍覀儽仨氁匾暶袼孜幕膫鞒?,重視民俗文化對語文教學的重要作用,利用語文教學傳承民俗文化。當代學生作為祖國的接班人,祖國的未來,肩負著繼承和發(fā)揚民族精神,復興祖國的使命,而語文課程是傳承民俗文化的最佳途徑。民俗文化融入語文教學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高他們的核心素養(yǎng),能使他們了解中國文化科學、禮儀、歷法等方面的知識,能使他們認識優(yōu)秀的民俗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利于促進語文教學,幫助學生解讀全文,進行綜合性學習,提高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