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淑梅 馬軍娥
古詩是民族文化的載體,也是一道獨特的民族文化風景。詩與文化是應該對接的,古詩是通向民族文化的最佳路徑,但這條路卻最難走,因為古詩內容時空跨度太大,話語風格離學生現有的語感相去甚遠,而學生的閱歷背景又太淺,所以古詩教學往往停留在詩意的疏通,詩句的積累及淺品味的層面上,詩的文化底蘊往往無暇顧及或走不到詩文化的遠處。
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上冊第12課《古詩三首》的教學,我嘗試著把詩與文化對話,在學生和文本之間架起一道文化橋,感受古詩中的文化魅力。
這節(jié)課從內容的處理上,我做了一次教學模式的突破。兩首課內精讀古詩《示兒》《題臨安邸》,一首課外略讀古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首詩凝聚在“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主題下,將資源重新整合,同中有異,一首重“悲”,一首重“痛”,一首重“憤”,奠定了三首詩不同的情感基調和表達風格。異中求同,索解出三首古詩一致的精神本質: 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權貴之醉為遺民之淚、詩人之悲的因。遺民之淚澆權貴之醉,令人心痛,詩人之悲反觀權貴之醉,令人悲憤。三首詩,經過整合,通過形象,情景,氛圍的強烈反差,形成震撼人心的情緒場。在情緒場中師生共同經歷一次刻骨銘心的精神洗禮。三首詩通過時間上的縱向對照和空間上的橫向比較,大大拓展了古詩解讀的文化背景,豐厚了古詩解讀的文化底蘊。
一、文化分組,輕撩詩文化的紗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開啟后,每個學習小組要有一個組名,組名也要有文化味。我要求學生課前搜集一些有關詩人和歷史的資料,其中包括你最喜歡的陸游的詩句,從詩句中摘錄四個字,作為自己組的組名,并說說這個組名的意義。
學生選取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幾個句子,分別以“柳暗花明、妙手偶得、求知躬行”為組名,這樣,課未開啟,詩文化已撩開她神秘的面紗的一角,露出清麗的面容。
二、了解背景,小扣詩文化的門
文化是有背景的,尤其是一些有影響的偉大的作品。詩人總是站在時代的前沿,吹響的是時代的號角,跳動的是時代的脈搏,好的作品是時代的折射,發(fā)出的是時代的聲音,掠過的是時代的剪影。
知人論詩,了解了詩人及詩歌創(chuàng)作的寫作背景,才能更好地把握詩人的情緒基調,進而讀懂詩歌,領悟詩人的情感,要想讀懂這三首詩,就得讀懂詩人所處的時代,我精心準備了“我和我的祖國”的資料,將陸游的相關生平和北宋南宋朝代的更替相結合,并引出陸游65歲時創(chuàng)作的詩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和臨終絕筆《示兒》。用詩人的生平和時代背景去小扣詩文化的門,在輕叩中將自己帶進那個時代,感受時代的回應,營造解讀期待。
三、聚焦詩眼,淺品詩文化的味
文化是有味道的,品味之前要先有一個品位,即教師對文本語言高品位的調理和修正。聚焦詩眼,我將三首詩上成三個字,由“醉、淚、悲”開啟學生言語的呈現和敞亮。
為什么要聚焦詩眼? 詩眼,幾乎就是一個文化符號。提起卓然于世,柳宗元“獨釣寒江雪”中的“獨”字,會撥動我們的心弦;提起思鄉(xiāng),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的“思”字,會勾起我們的鄉(xiāng)愁。一個字濃縮了所有的文字,一個字凝聚了許多人共通的情感。聚焦詩眼,就是在尋找一種文化符號。
詩是含蓄的?!白怼弊直澈笫窃娙说膽崳皽I”字背后是詩人的痛。
詩是相通的?!妒緝骸泛汀额}臨安邸》相通成“悲憤”之情,《示兒》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相通成“悲痛”之情。
三詩相通,凝聚成“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而愛國情懷是詩文化中永不褪色的印記。
四、一詠三嘆,感受詩文化的美
語文具有審美性的特點,尤其是古詩,無論從音韻、節(jié)奏,還是意境上,古詩都有中國文化獨有的美。詩歌既具有意境的內在美,也具有形式的外在美。一詠三嘆,回環(huán)復沓是古詩的形式美,為了讓學生感受詩的美,我采用了以詩的形式來教詩的教學思路。
聚焦“醉、淚、悲”三個字,一詠三嘆,反復品讀,讓詩眼散發(fā)文化的溫度,漸漸溫暖學生的情感,讓情感解凍,匯成一江明麗的春水,流淌在學生的心田。
五、古今參照,融進詩文化的魂
語文具有人文性的特點,遵循這一特點,語文課堂應該努力在情感價值上指明航向,從而洗滌心靈,鋪墊精神底子。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在詩文化里特別立得下根,安得進魂。
古為今用,古詩化今人。千年前的醉,千年前的淚,千年前的悲,彼時之情與學生當下之情落差實在太大。因此,課堂結束時,我設計了“假如宋朝也有朋友圈”、“盛世勿忘祭放翁”兩個教學活動。一個重語言的自我表達,一個重情感的自我體驗,詩中有“我”,“我”中有詩。“我”的參與,縮小時空造成的情感落差,拉近閱歷造成的情感間距。
如果在朋友圈發(fā)了三幅圖,分別是權貴的醉態(tài),遺民的淚眼,陸游的絕筆。你會如何留言并作何評論?
盛世勿忘祭放翁。播放國慶70周年的相關圖片,并配以《我和我的祖國》背景音樂,用“這盛世如您所愿,您看到了嗎?讓歡樂撫平心靈的創(chuàng)傷,愿歡笑代替您昨日的淚水,愿這繁華盛世能告慰一個個為祖國拼搏、奮斗甚至獻出生命的偉大英靈”為課堂作結。
音樂響起,紅旗飄揚,詩意蕩漾,激情飛揚,文化浸潤,下課鈴聲已響,而學生還沉浸在民族自豪感里,課堂已是民族文化魂的磁場。
詩與文化的對話,讓詩與文化不再“相看兩不厭”,而是“湖光秋月兩相和”。對話因碰撞交融而美,詩因文化而有味,文化因詩而有魂。文化刻進詩里,只有敲骨吸髓,才能真正品出文化的味道。
語文課應有點文化味,古詩教學更應帶點文化味,這樣,方不負課堂不負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