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在小學數(shù)學復習課上運用“三步走”方式的教學實踐,針對復習課出現(xiàn)的阻礙高效課堂的“代替藩籬”“新授藩籬”“習題藩籬”和“厭倦藩籬”等四種現(xiàn)象,提出自主梳理、列舉典型、出題互考“三步走”的復習課教學建議,以打造高效的復習課堂。
【關(guān)鍵詞】小學數(shù)學復習課 “三步走”方式 自主梳理 列舉典型 出題互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7-0141-02
小學數(shù)學復習課是對所學知識的梳理深化,教師要在短短的40分鐘內(nèi)復習一個單元甚至一個知識領(lǐng)域的內(nèi)容,這就要求課堂教學緊湊而高效。在上復習課時,部分教師采用題海復習、講授復習等復習方式,收效不盡如人意,導致“代替藩籬”“新授藩籬”“習題藩籬”“厭倦藩籬”這四個“藩籬”常常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原本應高效緊湊的復習課向相反的方向發(fā)展。如何沖破這四個復習課“藩籬”呢?
2011年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比較明顯的變化是在每個單元的后面增加了“成長小檔案”,單元或者期末復習不再是以單一的復習題呈現(xiàn)。關(guān)于“成長小檔案”,大多數(shù)教參的解釋是組織學生對本單元或者本學期所學內(nèi)容進行回顧與整理。換而言之,“成長小檔案”的首要作用是回顧、整理單元或者整冊書的知識,梳理清楚知識的脈絡(luò)再進行復習。本著這樣的理念,筆者在復習課教學中嘗試采取“三步走”的方式優(yōu)化復習課的教學過程,沖破四個復習課“藩籬”。
一、自主梳理——沖破“代替藩籬”
“代替藩籬”是指教師在復習教學時生怕遺漏了知識點而代替學生梳理單元知識點的一種方式。具體表現(xiàn)在教師復習時對各個知識點都一一進行全程回憶,看似面面俱到,但是仔細觀察推敲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每個知識點都是一筆帶過,猶如蜻蜓點水,沒能喚起學生的舊知記憶,未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教師以“同學們,這個單元我們學習了……的知識”這樣的梳理方式復習知識點,學生只是一個聽眾,沒有對“為什么這樣梳理”“還有其他的梳理方式嗎”等問題進行思考,只是被動地接受復習。學生腦海中的知識點是教師幫整理的,對那些已經(jīng)熟練掌握的知識和遺漏的知識點都只是師生一起再次回憶,導致印象不深刻。這種“代替藩籬”的復習主體是教師。要沖破“代替藩籬”就要讓學生發(fā)揮自主復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自己動手用自己的方式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梳理復習。學生自主梳理知識,可以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同時,對梳理遺漏的知識點也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這樣教學,學生通過梳理進一步把握單元知識的脈絡(luò),復習時更加得心應手。
筆者的具體做法是:課前先布置學生翻看課本,自己歸納總結(jié)出本單元的“成長小檔案”,用大括號、表格、思維導圖的形式整理知識點,最終形成本單元的“成長小檔案”。因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征不同,學力水平也不同,筆者指導學生采用的整理知識點的“成長小檔案”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如復習《長方形和正方形》(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時,學生用大括號的方式整理的“成長小檔案”如下圖所示:
三年級的學生經(jīng)過低年段的訓練,對知識的梳理有了一定的心得,他們先查看了課本79至88頁第七單元的學習內(nèi)容,課本的單元標題是長方形和正方形,因此學生整理出本單元的主要知識是長方形和正方形,把它寫在大括號前面。接著學生從課本的標題整理出四邊形、周長、解決問題這三個方面的知識點,在大括號里面寫上這三個知識點,從周長這個知識點又分出長方形周長公式和正方形周長公式這兩個小知識點。這樣用大括號逐級梳理主要的知識點,簡單明了。
二、列舉典型——沖破“新授藩籬”和“習題藩籬”
在教學時攔在教師面前有兩個固有習慣形成的“藩籬”:一個是“新授藩籬”,另一個是“習題藩籬”。囿于“新授藩籬”的教師誤認為復習等于新授。教師復習時隨意給學生拔高,以高難度題代替基礎(chǔ)練習,其結(jié)果只有部分學生能夠跳起來摘到“桃子”,其余的學生沒能達到這個層次,無法適應這樣的復習方式,復習收效不大。囿于“習題藩籬”的教師誤認為復習等于做題。鑒于以往成功的經(jīng)驗,部分教師信奉題海戰(zhàn)術(shù),認為復習就是讓學生反復做習題,所以有的教師整理了各種類型的習題讓學生反復做、不停講評,結(jié)果只是把學生訓練成了“做題機器”,無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造成學生大腦疲勞迎戰(zhàn)、內(nèi)心反抗復習的后果,復習效果甚微。此時教師如何沖破這兩個“藩籬”?筆者認為可以用列舉典型的方式來解決。
平時教師在批改作業(yè)時常會發(fā)現(xiàn)學生的錯誤,有的錯誤具有典型性,可以發(fā)揮反面教材的作用。教師應有意識地把錯題收集整理歸類,在復習課上進行展示,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錯誤在哪里,自己糾正錯誤。接著教師可以把典型的錯題進行發(fā)散思維訓練,將題目難度在原來的基礎(chǔ)上有所拔高,讓學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在第二步把典型的錯題展示讓學生糾正,由于展示的錯題是學生做過的習題,不屬于新授課,這樣就沖破了“新授藩籬”,又因為是典型的錯題,題目數(shù)量不多,教師可以把錯題稍微改動一下,舉一反三進行變式練習,這樣也可以沖破“習題藩籬”,如此復習學生的收獲甚大。
如在學習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這個單元后,教師出示一個長4厘米、寬3厘米、高2厘米的長方體,再分別給出6個邊長不一樣的長方形或正方形,讓學生選擇出哪一個圖形是這個長方體的面。在學生訂正錯誤后,教師把題目改成如果用邊長是2厘米的正方形做長方體的左面,長4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做長方體的底面,那么這個長方體的正面面積是多少?
只有一道題目,題目還是原來的題目,教師只是稍加改動,在原來題目的基礎(chǔ)上增加了難度,如此一來既不是新授課,也不是題海戰(zhàn)術(shù),卻讓學生既復習了舊知識,又訓練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學生還能繼續(xù)保持極高的復習勁頭。
三、出題互考——沖破“厭倦藩籬”
復習是對所學知識的整理歸納,因為沒有了新授課的新鮮感,學生難免會厭倦,這是擺在復習課面前又一道“厭倦藩籬”。學生之所以會有厭倦心理,除了沒有新鮮感,還有就是部分學生感到已經(jīng)學會了,不想再聽老師重復說。怎樣沖破“厭倦藩籬”呢?筆者認為,既然學生不想聽老師說,那就讓學生自己做小老師,讓學生自己說。筆者在復習前讓學生自己收集錯題或者認為是這個單元比較有代表性的題目,在聽完典型錯題后拿出自己的題目,和同桌互考、四人小組的同學互考……當有同學不會時,他是小老師,負責教會同學;同時他也是學生,要做其他同學考他的題目。當學生做對小老師出的題目時,他會歡呼雀躍;當他不會做時,同學就做小老師負責教會他……每個人都收集了不止一道具有代表性的題目,全班收集的題目數(shù)量多、題型多樣,每一名學生都擔任了有復習的任務(wù)小老師,雙重身份的轉(zhuǎn)變促使學生的復習積極性得到極大提高,“厭倦藩籬”自然被沖破了。
實踐表明,采用“自主梳理—列舉典型—出題互考”三步走的復習課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合作交流、自主復習的能力,復習的效率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梁高青.思維導圖在小學低段數(shù)學復習課中的應用[J].教育觀察,2019(41)
[2]浦祝志.如何提高數(shù)學復習課教學的有效性[J].小學教學參考,2020(6)
[3]潘芳紅.談小學數(shù)學復習課的創(chuàng)造性設(shè)計[J].甘肅教育,2019(22)
[4]井玉紅.以錯促教——關(guān)于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復習課的思考[J].數(shù)學學習與研究,2019(19)
作者簡介:李莉莉(1977— ),女,廣西岑溪人,高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南寧市學科帶頭人,南寧市優(yōu)秀青年專業(yè)技術(shù)人才,研究方向為小學數(shù)學教育。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