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雷 劉峰 歐雷
摘要:面對當下建筑學專業(yè)教育的機遇和挑戰(zhàn),南京工業(yè)大學對建筑學二年級社區(qū)服務中心的課程設計進行教學改革,以“城市功能修補”問題為切入點,引入新的思考維度和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重點放在設計價值觀與設計工作方法的培養(yǎng)上,注重訓練學生建立自主設計邏輯與研究型設計思維方法。結合教學改革實踐,對課程實踐的內容和方法進行了總結,探索設計基礎教學與設計提高教學之間銜接的新途徑。
關鍵詞:城市功能修補;社區(qū)服務中心;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45;TU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20)05-0106-10
建筑設計是建筑學本科教育的核心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科學研究與工程設計的綜合訓練。一、二年級是建筑學本科教學體系的基礎平臺,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建筑設計基本素質為首要目標,對整個本科階段建筑學教學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城市社區(qū)服務中心這種建筑類型區(qū)別于其他公共建筑的主要特點在于多種性質的功能復合,逐漸成為一種包容社會行為多樣性的復合呈現(xiàn)。根據教學要求,針對教學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自 2016 年起南京工業(yè)大學建筑學院對建筑學二年級的社區(qū)服務中心設計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以差異化的教學方法引發(fā)不同的設計切入方式,以“城市功能修補”為設計驅動的鏈條,以城市問題的發(fā)現(xiàn)、研究與解決為課程主線,起到貫穿與引導作用。在城市更新背景下,以個人視角對社區(qū)服務中心設計進行思考、評價和探索,為傳統(tǒng)設計教學帶來新鮮活力與啟發(fā)。
一、二年級設計課程特點及現(xiàn)狀
(一)設計課程特點
南京工業(yè)大學建筑學本科教學采用“2+2+1”教學體系,即一二年級基礎教學階段,三四年級提高教學階段,五年級專業(yè)綜合教學階段。一二年級為基礎階段,以“空間研究”為教學核心,以課程設計類型化、訓練內容主題化、專題研究案例化的方式展開,將設計問題融入一系列由淺入深的設計主題中,通過案例的解讀和研究加強對設計主題(問題)的理解,找尋解決設計問題的方法,為學生的專業(yè)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一年級設計基礎稱為“設計啟蒙”,課程分為4個部分:建筑認知、空間建構、環(huán)境認知與設計、建筑解析與設計。此階段以“形式與空間”為重點分項訓練,訓練內容的抽象性、分解性、形式性較強,注重空間造型訓練和建筑學科相關技術知識的學習,鼓勵學生探索個人的空間操作方法。二年級設計基礎稱為“設計入門”,課程分為4個部分:度假別墅、幼兒園、青年旅館、社區(qū)服務中心,課程以環(huán)境、空間、行為、建構等建筑基本問題為主線,以空間限定、空間單元、空間序列、空間復合為設計主題,由淺入深地匹配不同類型的限定元素,即使用對象、場地環(huán)境、使用功能與結構材料。以解決空間形式與功能問題作為建筑設計教學的基本范式,培養(yǎng)學生相應的設計思維和把控設計全過程的能力,建立明確的設計價值觀。
(二)課程教學現(xiàn)狀
香港中文大學的顧大慶指出:“建筑設計的核心價值在于其傳授的建筑設計工作方法,包括設計價值觀、設計操作程序、設計媒介運用以及語言描述體系?!盵2]二年級的類型化設計題目大多規(guī)模較小,功能較簡單且具有普適性,有鮮明的空間組織特點。社區(qū)服務中心是二年級最后一個設計,相對之前的設計不僅是建筑規(guī)模的簡單擴大,而要注重其內在的自然屬性,如環(huán)境、行為、功能、空間等基本要素,為三年級建筑綜合設計能力提升打下基礎,滲透至建筑學的其他相關概念,如文脈、場所、建構、技術等[3]。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主要有以下問題:
(1)教學內容偏重于對建筑空間設計的技法訓練,設計內容傾向于功能組織與空間形式操作層面,很少關注建筑與城市的關系,缺乏對建筑社會性問題的思考,疏于探知建筑在所處城市環(huán)境中的現(xiàn)實問題,設計的價值判斷在教學過程中被忽視。
(2)在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下,教學過程和成果較好控制,學生通過階段性草圖和模型逐步完善和確定設計方案,直至最后完成設計正圖。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沒有被充分調動,缺乏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目標未能達到預期效果。
(3)建筑的使用功能問題是建筑學教學的基本內容,也是建筑設計的基本出發(fā)點。以往的設計任務書中明確了建筑的各項設計條件,但忽視了設計的基本問題——“設計如何生成和發(fā)展”,因此,學生在分析建筑功能問題和建立相應空間模型時,缺乏對空間概念的人本主義思考和技術實現(xiàn)手段的探索,導致設計的生成過程缺乏邏輯性,需要不斷借助教師的設計經驗來判斷和抉擇。
二、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
(一)教學定位與目標
社區(qū)服務中心是二年級最后一個設計題目,教學重點從以往技法訓練轉向設計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突出教學內容的開放性與研究性,側重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學生的設計價值觀。以“城市功能修補”問題為切入點,引入新的思考維度和教學環(huán)節(jié),改變傳統(tǒng)教學偏重形式和空間表現(xiàn)的模式,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設計思維。“城市功能修補”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以城市問題為導向,對城市物質空間和軟環(huán)境(社會經濟、文化)循序漸進地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及其所承載的空間場所。強調“修”與“補”,反對大拆大建,提倡舊事物與新事物的織補,以此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公共服務質量、延續(xù)城市文化基質,達到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最終目標[4]。
教學目標可以分解為以下三方面:
(1)樹立正確的設計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以“城市問題”為切入點來思考設計的本源,理解以“城市功能修補”驅動設計的可能性,以半開放的設計命題鼓勵學生自主參與課題設計,將主觀思考與客觀調研相結合。
(2)掌握正確的建筑設計方法,由城市認知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設計意識,從城市、社會、心理、技術等領域出發(fā)建立設計邏輯和解決策略,使學生具備多元化的知識儲備,提升對復雜問題的綜合把握能力和邏輯思考能力。
(3)激發(fā)學生研究型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以問題引導式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對建筑社會屬性的思考,解析城市更新下的社會現(xiàn)象和社會問題。
(二)教學內容與方法
1.“問題型”教學的任務設置
項目基地位于南京市鼓樓區(qū)河西龍江地塊的陽光廣場與月光廣場,為提升社區(qū)的品質與活力,完善社區(qū)級公共服務,給居民提供更好的活動空間,擬在陽光、月光廣場建造一座建筑面積2 000 m2左右的社區(qū)服務中心(圖1)。教案將設計任務書分為“規(guī)定功能”和“自選功能”,即“1+X”,“規(guī)定功能”空間占建筑面積的1/3(包括市民服務中心、展廳、醫(yī)務室、報告廳),剩余的2/3是建筑面積的“自選功能”(即X),需要學生自行確定。通過對該社區(qū)的調研,學生可自由選取其中一個廣場作為設計基地,完成城市環(huán)境調研分析、廣場人群行為模式分析、設計任務書的制定與完善、概念方案的生成到設計成果制作表達的全過程。
在“城市功能修補”的限定下課程基本設計目標如下:(1)建筑場地與周邊城市環(huán)境的互動關聯(lián),對場地選擇、功能配置、整體布局進行研究;(2)基于城市環(huán)境問題分析及社區(qū)服務中心基本需求,注重規(guī)定性功能空間與彈性空間之間的平衡;(3)強調城市建筑中的復合空間與建筑形態(tài)、結構、材料建構的不同營造方式。
以學生作業(yè)為案例說明(圖2)。(1)調研分析報告是構思設計的最初依據,學生通過對社區(qū)人群行為的研究,結合具體的場地環(huán)境和任務要求,發(fā)現(xiàn)原住民之間缺乏交流活動,渴望與他人建立聯(lián)系,但這一切被高密度的居住空間阻隔。教師引導學生設計不同的解決方案,形成自己的特點。方案保留場地現(xiàn)有的老榕樹,在基地中心重構一個
供居民休閑的文化創(chuàng)意空間“都市林蔭”,一個現(xiàn)代社區(qū)的新型交往、集會場所。(2)設計任務書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學生經過“自選功能”的鍛煉,主觀能動性極大提高,主動安排設計進程并與教師交流。在課程執(zhí)行過程中,學生提出社區(qū)中心+創(chuàng)意空間(健身房、棋牌室、圖書室、茶室、活動室)等彈性空間設計,這些空間的設定基于城市環(huán)境和社區(qū)需求的分析,目的是解決相應的社區(qū)問題,修補城市功能,并非以滿足功能需求的空間形式作為最終目的。(3)由于日常生活需求的多元化,社區(qū)服務中心需要更多超越傳統(tǒng)的復合空間,空間功能不再一成不變,而是在空間組織基礎上使用方式的重構與創(chuàng)新?!岸际辛质a”的概念確立后,空間與形態(tài)的設計拋開對形式的模仿,主要探討空間與人、空間與空間的關系,設計語言從概念、場地、材料的邏輯而來??臻g的意象和結構肌理取決于場地叢生的樹林,每個單元是伸出四條懸臂梁的樹形柱,內部空間形成有趣的復合空間體驗,靈活的自由度、人性化的敘事片段重新詮釋復合空間活力。復合空間的設計和拓展不僅是在形態(tài)方面,深化學生綠色生態(tài)理念和技術,使用膠合木材料和可再生能源,將太陽能薄膜、雨水回收裝置和建筑一體化設計,也是對設計外延技能的強化訓練。
2.“問題引導式”教學方法
“問題引導式”教學法的開展是圍繞問題進行的,注重學生設計和思維方法的訓練,方案的推進過程就是不斷的“提問題”和“尋答案”,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設計問題—分解設計問題—探尋設計線索—制定設計策略”的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傳統(tǒng)封閉式的“命題設計”轉變?yōu)殚_放式的“自主設計”,設計前期組織學生調研與匯報,互相討論學習,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點幫助其初步提出設計所要解決的問題,在以后的設計中,這個問題是不同層面的設計驅動,不得更改[5]。
學生提出的問題視角多樣,力圖要解決的問題不少,有社區(qū)綠地活動場地問題,有鄰里交往空間問題,有老年人養(yǎng)老問題等。在此過程中,如何將一個相對抽象的問題落實到具體的建筑形態(tài)上,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幫助下分解設計問題、探尋設計線索、制定設計策略,以實現(xiàn)設計問題的轉化。某方案提出的問題是城市社區(qū)的綠地和活動空間不足,設計問題被轉化為建筑空間和綠化活動空間的轉換與關聯(lián),如何將建筑與綠地復合設計成一體,營造一座垂直森林,接下來的分解設計問題都圍繞這個思路推進,分別從場地環(huán)境設計、功能空間組織、交通流線布局、空間界面建構,探尋解決問題的設計線索,使建筑實體與空間融入城市綠地系統(tǒng),創(chuàng)造出富有活力的公共綠地空間。在建筑內部空間的創(chuàng)造和組織過程中也始終強調與外部公共空間的互動與整合,要求學生使用平面化和立體化的多種方式合理組織,通過體塊的不同圍合方式,營造立體的院落和街巷空間,貫徹“城市功能修補”理念,進一步強化對問題的回應。整個設計過程學生要經歷質疑、判斷、比較、選擇分析、綜合概括等認知活動,通過多種思維和認知方式找尋問題的解決途徑。教師應注重啟發(fā)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適時指導、組織、探討、總結,以保證方案的進度和方向的正確性。
3.教學專題及內容框架
教學專題與內容如表1所示。
三、教學實踐過程解析
(一)定位“城市功能修補”的參與式調研
建筑創(chuàng)作需要恰當?shù)乃季S方法,設計思維應基于邏輯分析展開,強調基礎調研的重要性,通過對事實依據的分析思考來支撐方案的概念緣起?,F(xiàn)場調研是建筑設計工作的開始,解讀基地所在的城市區(qū)位,分析陽光廣場和月光廣場在城市社區(qū)環(huán)境限定下與周邊環(huán)境、建筑、道路系統(tǒng)之間的對應關系。在設計開始的第一周,學生以居住者的身份在基地所處的空間場域內活動,參與社區(qū)里不同人群的日常生活,發(fā)現(xiàn)自己感興趣的生活情境,深入了解居民的社會地位及社區(qū)生活空間功能,詳細了解人群活動情況,并對其行為方式、心理特征及差異性加以分析。通過調查訪談、信息采集、問卷統(tǒng)計等形式,了解不同社會群體的實際需求,以問題為切入點,轉化設計中的積極因素為下階段設計的出發(fā)點,變“自上而下”的設計思維為“自下而上”的在地設計實踐。對不同人群的社會身份、性格、喜好及空間的需求做出應答,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邏輯分類,排列關鍵問題的優(yōu)先順序,從城市和社會角度關注民眾需求,實現(xiàn)建筑方案的推進與深化(圖3)。
(二)開放式多元互動教學
在傳統(tǒng)的建筑設計教學模式中,學生按照教師分配的設計任務書和教學進程按部就班地進行設計,封閉被動學習,導致學生缺乏創(chuàng)新的動力和學習的熱情。開放式多元互動教學強調兩方面:一是設計任務書的開放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二是授課方式的開放與師生多元互動的展開[6-7]。
學生實地調研發(fā)現(xiàn)城市問題和社區(qū)需求后,完善調研報告,提出解決思路,根據教學要求策劃建筑功能中獨立的“自選功能”,即明確任務書中的“X”應是哪些功能,根據自己擬定的研究問題完善設計任務書,最后完成設計。為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制定和完善設計任務書的過程中,鼓勵學生走上講臺自我陳述,并評價其他學生的前期調研成果,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教師在常規(guī)課堂輔導的基礎上,采用“調研匯報+案例分析+課堂研討+教師示范”的開放式教學方式,結合設計進度安排一些相關設計案例的分析與講解,引導學生提問、討論,形成動態(tài)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把傳統(tǒng)的被動型學習轉化為主動型學習。教師成為一個設計參與者與學生一起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可以看到教師如何解決設計過程中的諸多矛盾,示范式教學同時迫使教師在課后加深對學生方案的理解。這些具有判斷力的引導、包容性的辯論、互動性的教學和批判性的評價,推動方案設計的開展,互動的過程也會為設計帶來不可替代的“厚度”積淀。
(三)開放包容與啟發(fā)設計構思
在前一階段基地調研、案例研究和完善任務書的基礎上,學生對基地環(huán)境有了整體認知,其后就是尋找場地隱含的秩序。通過理解建筑在城市和社會中的作用,人在建筑和城市中的行為,學習城市社區(qū)服務中心的“功能”。教師引導學生透過場地矛盾的表象找其根源,如:設計前期與社區(qū)居民座談并走訪調研,發(fā)現(xiàn)場地周邊居住密度較大,社區(qū)內活動空間匱乏,因此,對該地塊內建筑以“場地綠量不減少,活動空間不減少,活動形式不減少”為原則開展設計工作?;谝陨戏治?,學生提出自己的設計概念,圍繞修補城市綠地系統(tǒng)構思,提出Green3的設計理念拓展居民的綠地空間和活動空間,將建筑與綠地復合設計成一體,居民可以在場地內、建筑內、建筑上開展各類活動,極大完善了該社區(qū)內的城市功能(圖4)。
這些理性的推演在每個學生的設計分析中基本相似,教師需要通過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研究方向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思維中的原創(chuàng)點,鼓勵其發(fā)展成具有特色且差異化的設計理念。教學上改變以往側重于“功能”“規(guī)范”的模式,轉而激發(fā)學生挖掘、探討和解決具體問題。這些問題是開放性的,既可以是建筑學科內,也可以是跨學科的,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多方法的綜合運用,以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8-9]。
(四) “自下而上”的設計思維方法訓練
基于城市功能修補理念的課程設計特征,結合“自下而上”思維方式的教學實踐實現(xiàn)課程切入從單一判斷到多元視角、研究對象從空間操作到場所營造、能力培養(yǎng)從方法訓練到設計研究三方面的核心拓展訓練(圖5)。
“自下而上”的思維方式提倡學生從城市整體環(huán)境及不同人群的綜合視角出發(fā),挖掘不同人群的行為模式、生活方式、日常習慣等方面的內在需求,對建筑功能與環(huán)境開展互動研究,思考建筑與城市、人的關系,幫助學生突破建筑單體的思維慣性,引發(fā)學生對城市更新背景下居民公共利益、社會職責、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思考,建立城市視角下的建筑設計思維。
單純的物質空間塑造已經無法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社會、人文、經濟、生活等在建筑環(huán)境中的綜合呈現(xiàn)已逐漸取代單純的使用空間塑造。場所營造是建筑空間設計的落腳點,強調運用多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協(xié)調和處理設計過程中的復合問題。教導學生了解城市背景、歷史文脈、地域環(huán)境、情感記憶、公共生活,認知場所營造對空間塑造的重要性,明確場所營造的價值與目標,營造地可聚人、景可美人、境可育人的復合場所[10]。
以往教學過程中強調總圖規(guī)劃布局、功能配置、空間組織等方法技能的訓練,有利于學生快速掌握該類型建筑設計的普遍方法,但具有較強的結果指向性,易導致普適性方案,不具備提取研究型設計方案的可能性。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處理問題”,訓練學生以問題為導向的設計思維,自下而上地尋找問題、分析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
(五)“進階式”考核模式及理性的評價體系
評圖形式從以往單純由任課教師在期末給出結論性的評價成績,改為在不同設計階段分別由學生自己陳述、學生之間互評、任課教師評價、其他年級教師評價的綜合性評價模式,逐漸建立理性的評價體系。課程采用“進階式”的考核模式,分為前期調研報告、中期階段性答辯和最終成果評定,分別占20%、20%和60%的比重,比以往僅通過成圖展示的評價模式更科學、更系統(tǒng)。評價內容從單一的圖紙評價,轉變?yōu)閷η捌诶碚撗芯俊⒄{研報告、專題訓練成果、設計的各個階段性成果(包括模型、圖紙、多媒體)和學生答辯匯報的多元化評價。在每個階段性成果結束時開展全班公開評圖,學生彼此間可以發(fā)現(xiàn)各自方案的優(yōu)缺點,及時糾正自己的設計理念或增加設計深度以達到預期的設計目標(圖6)。
教師評圖不再是單純的給成績,而是在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幫助其理清設計思路與設計方法,注重設計過程思維的連貫性與一致性,指出方案可進一步深化的方向。學生經過對整個設計過程的回顧、推演、解析,從對設計問題的理解到設計內容的補充,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標準。同時引入外部評價機制,組織公開評圖,利用學院跨學科、跨專業(yè)的師資力量進行較為全面的評價,使學生獲得與非任課和非本專業(yè)教師交流的機會。
四、結語
以“城市功能修補”問題為設計導向的教學模式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給舊有命題帶來新鮮活力,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與原有教學框架形成良好的補充,多份學生作業(yè)在全國大學生優(yōu)秀作業(yè)評選活動中獲獎。
從教學成果和學生反饋來看,改革后的教學模式在豐富設計研究方法和提高設計研究能力方面成效顯著,幫助學生運用城市更新的理論知識來指導建筑設計,建立理性的設計思維。三年級設計課程所承載的問題更加復雜和綜合化,逐漸從簡單功能走向復雜功能,從單體建筑走向群體組合,課題多為城市復雜環(huán)境下的大型公共建筑和居住區(qū)。社區(qū)服務中心設計課程應為三年級的設計課程作準備,給學生一定的設計自由度,從單純空間設計研究擴展到在城市視角下以“問題”為導向的設計研究,注重建筑空間和形態(tài)的邏輯關系引導,開辟設計基礎教學與設計提高教學銜接的新途徑。未來還將進一步完善以“問題”為核心的建筑設計課程體系,使之更加成熟。參考文獻:
[1]盧峰,蔡靜.基于“2+2+1”模式的建筑學專業(yè)教育改革思考[J].室內設計,2010(3):46-49.
[2]顧大慶.建筑教育的核心價值——個人探索與時代特征[J].時代建筑,2012(4):16-23.
[3]楊曉莉,馮靜.三年級建筑設計課程之專題性與綜合性教學方法研究[J].華中建筑,2014(7):171-174.
[4]王麗潔.以問題為導向的建筑設計基礎課程教學研究與實踐[J].中國建筑教育,2016(3):35-38.
[5]徐寧,陳燁,陳潔萍.過程導向的景觀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探討[J].建筑學報,2018(1):112-117.
[6]王絢.欲達“千里” 而積“跬步”——建筑設計教學體悟[J].建筑學報,2010(10):14-17.
[7]何韶穎,黃健文.維度·尺度——建筑學本科城市設計教學體系研究[J].華中建筑,2018(9):118-123.
[8]田唯佳,萬琦睿,張映樂.回歸本質——西班牙建筑學本科設計基礎教學[J].建筑師,2019(6):41-50.
[9]薛名輝,李佳,白小鵬.生活場域線索下的建筑學專業(yè)參與式教學研究[J].建筑學報,2016(6):82-86.
[10]周凌,丁沃沃.南京大學建筑學教育的基本框架和課程體系概述[J].城市建筑,2015(6):83-86.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practice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 based on
urban function repair concept: Taking the design of second grade
community service center as an example
JIANG Lei, LIU Feng, OU Le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211800, P. R. China)
Abstract:
Facing the curre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architecture major education,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conducts a teaching reform on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the second-grade architecture community service center and introduces new thinking dimensions and teaching links with the problem of “urban function repair” as the entry point. The teaching is focused on cultivating design values and design working methods, and training students to establish independent design logic and research-based design thinking method. Combining with th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the curriculum practice are summarized, and a new means is explored to link the basic teaching and improvement teaching of design.
Key words:
urban function repair; community service center; teaching practice
(責任編輯 周 沫)
修回日期:2020-03-28
基金項目:
2019年教育部產學合作協(xié)同育人項目;南京工業(yè)大學校級教改項目(20191147)
作者簡介:
姜雷(1982—),男,南京工業(yè)大學建筑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建筑設計與教學研究,(E-mail)147553167@qq.com;(通訊作者)劉峰(1979—),男,南京工業(yè)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建筑設計與教學研究,(E-mail)286155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