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 越
(海南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海南 ???570100)
所謂的多元智能理論,可以從字面意思上進行解讀,多元指的是同一種類的不同形式,這些形式的本質是一樣的,但相互之間又各具特色,這代表著行業(yè)的多方向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時代性意義;智能則是一種現代化詞匯,體現的是現代化的發(fā)展特點——科技化、信息化和專業(yè)化,智能為許多行業(yè)開辟了新的發(fā)展道路。由此可以看出:多元智能理論雖然很早就已經存在,是一種古老的理論,但同時也是一種現代化理論,因為這一理論順應了時代的發(fā)展,符合時代發(fā)展需求,通過多元智能理論在各個行業(yè)的實際應用,促進了行業(yè)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讓多元智能理論得到實踐,這在音樂教育行業(yè)中同樣如此。在音樂教育中,由于受傳統(tǒng)思維的限制,教學形式單一,依然是師生一對多式的傳統(tǒng)教學法。同時,在教學計劃上,也只是一再地增加教學時間和強度,認為只要勤加練習,就能提高學生的音樂水平,而沒有去思考音樂教育的多元化教學策略。長此以往,學生會因此而逐漸失去對音樂原本的興趣,只是把學習音樂當成是完成任務。在這種學習心理下,結果可想而知,不僅極大地浪費了教學時間和精力,也影響了對音樂的總體認知,不利于音樂的長期教學。
在如今的時代中,要對音樂教育的理念認知進行深入思考,只有摒棄一些過時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才能找尋新的順應新時代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才能在實際教學中得到應用,提升音樂教育效果。在音樂教育中,多元智能理論和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是不同的,如果是從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角度對學生的音樂學習情況和學習能力進行判定,那么判定依據也會受傳統(tǒng)思維的限制,往往只會根據學生的音樂知識掌握程度,以及掌握這些音樂知識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的多少來進行分析,也就是如今比較常見的音樂考試。但是,音樂教育的核心不是知識教育,也不僅僅是表演教育,而是對音樂藝術的意義和價值的教育,并且,學習音樂是一個漫長過程,不僅僅需要一定的天賦,還需要后天努力以及相信并發(fā)掘自己的潛力。
如果考慮多個層次,從多元智能理論的角度對學生的音樂學習水平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就能很好地反映學生的綜合音樂學習水平,然后也就能夠因材施教,有目的地進行音樂教育。在用多元智能理論對學生音樂教學水平的檢驗中,建了立一個相對來說較為全面的檢驗體系,這個體系具有強大的智能識別系統(tǒng),通過對學生在音樂表演中肢體動作的協(xié)調性和節(jié)奏控制的分析,并結合學生在音樂教學中的交際能力和領悟力等,進行客觀全面的分析。這也是有一定的事實依據的,在音樂教育的大量實驗和研究中,得出一個重要結論:人們對音樂的天賦,也就是所謂天生就有的音樂才能,是可以被影響和改變的,這被稱作潛力激發(fā)。而多元智能理論在音樂教育的應用原理也和這種潛力激發(fā)一樣,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不會受固有思維的束縛,認為自己沒有音樂天賦而放棄,而是努力激發(fā)自己的潛能,打破所謂的天賦限制,這也是多元智能理論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當前,音樂教育體系正不斷取得進步,音樂行業(yè)也和社會發(fā)展相協(xié)調,不斷開辟新的發(fā)展路線,方法和評價體系也更加完善,改變學生對音樂的傳統(tǒng)認知,把學生對音樂的創(chuàng)造能力作為了重要的音樂教育內容之一,音樂教育事業(yè)邁上了新的臺階。其中,多元智能理論在音樂教育中的實際應用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在多元智能理論下,對音樂教育的研究逐漸偏向于對學生智力的開發(fā)和潛力的挖掘,讓學生不會因為天賦不夠而放棄學習音樂,并因此在生活中缺乏自信,認為一切事物都要靠天賦,漸漸地,自己也就缺少了學習新事物的勇氣。而多元智能理論的出現,以及在音樂教育中的成果應用,為其他各個教育行業(yè)也帶來了新的思維理論指導。但與此同時,由于社會形勢的復雜變化,多元智能理論也并非一次性就能成功的,其在音樂教育的應用中也會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第一,音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很少或者沒有重視學生對多元智能理論的發(fā)散性思維培養(yǎng),所以也就沒有很好地將其應用到音樂教育中。隨著時代發(fā)展特點和需求的不斷演變,以及音樂文化本身的復雜性,在音樂教育中,很難準確找到合適的教學模式,于是就只能依照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音樂教學,而學生因為接觸不到一些新的教學思維和音樂認知,自身的思維也就變得單一,不具有發(fā)散性思維。許多音樂教師并沒有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在聲樂課堂中,只是按照預定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單純地講解聲樂知識,這雖然符合教學要求,但對學生來說,這種教學模式完全是單一思維教學。長期下來,學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思維往往是單一的,對于一些復雜的音樂領域只能單方向地分析了解,而不能通過某一音樂領域去發(fā)散到更多的相關領域,學生的音樂學習也變得局限和片面。
第二,在應用多元智能理論進行音樂教育時,很難準確檢驗學生的實際音樂水平。在以往的音樂教育中,過于關注學生的音樂成績,用分數判定學生的音樂學習水平。如今,考試已經成為許多行業(yè)的檢驗方式,以考試后的成績作為篩選人才的重要標準之一。但音樂和其他科目不一樣,音樂不是一種表面形式上的教學科目,而是一門具有實際價值的藝術,所以,對于音樂,不能夠單純的以成績來判定。在教育中,音樂是一門復雜的學科,使得對學生音樂水平的檢驗也更為復雜,如果非要檢驗學生的音樂水平,也只能等到學生真的長大后,才能初步看出學生的實際音樂水平。所以,在教學階段,還無法真正檢驗學生的實際音樂水平,這也就導致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時,很難看出學生是否真的具有學習音樂的潛力,然后也就不能夠對各個學生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這樣下來,不僅極大地增加了教學難點,同時也使得學生自己很難對音樂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沒有目的地學習音樂。
在當前的時代教育中,開始倡導并且大力推行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提升綜合能力素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全方位技能素質。因此,在對音樂教育應用多元智能理論時,要體現出綜合發(fā)展的思想,即教育要面向多元化,教學要面向智能化,學習要面向綜合化。而在對學生的音樂素質培養(yǎng)這一點上,要讓學生對音樂水平和音樂天賦樹立正確的認識,并不斷努力,挖掘自己的音樂學習潛力;另一方面,要摒棄傳統(tǒng)教學思維,在對學生音樂能力的判定上,不能只是以音樂成績分數為依據,而是要更多地觀察學生的實際表現以及對音樂的理解和應用。
在多元智能理論體系中,學生的音樂水平沒有高低,而是在音樂教育中,不斷地開發(fā)新的教學思路,用更好的教學方式達到更佳的教學效果,讓學生能以多元角度智能地學習音樂,而不是一昧地努力學習,強行記憶,最終忽略了音樂的自身藝術價值。音樂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教育,首先需要明白,其也是一種教育,要以教育的觀念進行思考,從教育的角度去規(guī)劃音樂的發(fā)展,并遵循教育規(guī)則,以實現音樂的教育意義為最終目的。所以,在音樂教育中,多元智能理論要以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為應用思維,促進音樂教育事業(yè)的進步。
在音樂教育中多元智能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和應用價值,并且也具有實踐可行性。而為了更為有效地應用多元智能理論,實現實踐意義,就要明確以下三點:首先,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什么;其次,在音樂教育中,學生應該學會什么知識內容;最后,為什么要以多元智能的理論思維進行音樂教育。只有明確以上這些點,才能在實際教學中,學校教師更有針對性地為不同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進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具體措施如下:
音樂教育不僅僅需要學生參與進去,進行音樂學習,同時還需要老師參與到學生的音樂學習過程中。對于教師來說,也應該理解多元智能理論,嘗試著改變一些自己的教學方式,認同多元智能理論在音樂教育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接著再根據這些作用制定更為有效的教學計劃。
為了更好地應用多元智能理論進行音樂教育,就需針對不同學生制定教學計劃,做到因材施教。而除了加強教師對多元智能理論的認識外,還需要加強教師對學生的觀察,對學生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為了提高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將學生劃分小組,對音樂的感情主旨進行探討;為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自省能力,讓學生對別人的演唱進行評價,等等。
所謂的多元智能理論指的是人類存在多種相對獨立的智能。而與多元智能理論相比,傳統(tǒng)的智能理論更側重于人類智商的衡量,但是這種過于片面的衡量方式無法幫助教師全方位地評估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情況。隨著多元智能理論的不斷成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潛力的存在,為此,將多元智能理論融入音樂教育中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