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小英 (甘肅蘭州市第59 中學)
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這一理念反應在課堂教學上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而課堂提問在很大程度上承載了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的關注。但這種關注如果表現為教師過度關注某一名學生,單方面向學生施壓,一廂情愿地通過自己的控制和干預去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向學生索取“灌輸式”效果,將可能獲得適得其反的結果,因為課堂上的過度關注往往會破壞學生課堂學習的安全感。而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如果學生缺失了課堂安全感,會嚴重影響他們課堂上正常的學習。
那一年,筆者第二輪教高三,坐在我面前的她,靦腆文靜,英語成績不太好,在班里排名中下,但上課基本能積極配合。她爸爸說英語是她最頭疼的學科,初中基礎差,自從高二我開始教她以來,孩子狀態(tài)改變很大,在家開始念課文、背句子、默單詞,對英語不恐懼了,有信心了,她爸爸說這一切的改變得益于我的親和力。
家長懇請我在高三這一年多多關照這個孩子,尤其在課堂上多多提問她,希望憑借她對我的喜歡,再加上我的嚴格要求,使她的英語成績有大的提高,并且說只要她的英語成績能提高30 分,她就一定能上一本。
我暗暗下了決心,要讓喜歡和贊美開花結果,要用成績來說話。為了用最后的結果來匹配這動人的贊美,我要盡自己所能做到最好。
七年過去了,今天的我依舊清楚地記得我曾努力地推她前行、誨“她”不倦,而結果卻使我不解,甚至委屈惱怒。每節(jié)課我都會提問她,拋給她不同的任務,背誦作文套用語、講一個語法點、拼讀單詞等。她的作文我會細細批改,再叫她來當面糾錯。幾節(jié)課后,我便注意到了她的躲閃和不情愿,她不再微笑著迎著我的目光,我一看向她,她就低頭,并且戒備地繃著臉。那時年輕的我,腦子里充斥著“教育,千萬不要以愛的名義對孩子讓步!”之類的教育箴言,固執(zhí)地以為:她很快會適應,她會因此而受益。我做的是正確的事情,不需要她當下就理解,以后她自會明白。我繼續(xù)對她狂轟濫炸,冷不防地提問她我在課堂上反復講過的知識點,她回答不上,我會表現出不悅,還會批評她幾句。后來,她不再理會我和我的課堂了,總是冷冷地盯著試卷、不抬頭,我從她的眉梢間看到了倔強,不期而遇的眼神里透出幾分冰涼的恨意,甚至在校園里碰到都不再問好了。
另一方面,她的爸爸逢過節(jié)必來問候短信,再順便問上一句:“孩子最近怎么樣?”面對家長步步緊逼的關切和我這里適得其反的結果,我困惑、不解、委屈、惱怒,終于沉默著放棄了。
事隔經年,我的困惑漸漸有了答案。是我急切的過度的關注扼殺了這個學生課堂的安全感,破壞了原本和諧、充滿信任的師生關系,也破壞了她進一步學習的信心和動力。
學生課堂安全感,主要是指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一種心理感受,是一種內在的、抽象的,不由自主地對課堂氛圍所做的心理反應。課堂安全感是促進學生課堂學習,提高學習效果的積極情感。具有安全感的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心態(tài)放松自然、注意力集中、樂意參與課堂活動,并有信心和勇氣去克服困難。反之,當一個學生缺失了課堂安全感,焦慮感和不信任感就會抑制學生的大腦,學生內心會充滿恐懼、焦慮、壓力過大;害怕坐在課堂上;不愿面對教師、被動、戒備,甚至表現出不耐煩、不配合、厭倦、憎恨或敵對的情緒。
課堂安全感的主要構建者就是教師本人。教師盡量不要對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過度關注,因為這容易令他們感到不安。前文中的“她”原本成績不夠好,性格內向,在看似無意的不理不睬中,她放松、積極參與課堂、信任教師。而當教師的關注行為表現為頻繁提問、檢查、糾錯時,她學科及性格上的弱點就被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從被動應付、提心吊膽到焦慮恐懼,她擔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失敗,課堂上坐立不安,為了逃避這種壓力,她采取了自我保護措施,自我封閉,自我防御,疏遠教師,甚至不尊重教師。
課堂上滿足學生被關注的心理需要是教師的職責。然而,過度關注則會適得其反。過度關注會破壞學生的課堂安全感,使之消極應對,影響健康的師生關系,并進而影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水樣教育,潤物無聲。對學生的關注是師愛的表現,是促進師生合作的應有之義,是教學成敗的關鍵。而過度關注,則像一杯“毒酒”,毀掉學生的自尊和安全感,毀掉師生信任,毀掉課堂可持續(xù)發(fā)展賴以生存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