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虎
(甘肅省鎮(zhèn)原縣屯字中學,甘肅慶陽 744502)
文言文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先秦諸子百家的慷慨陳詞、魏晉名人騷客的瀟灑風流,還有唐宋文豪的慧言巧思。它們都是我們了解歷史、緬懷先祖的知識之窗。以人教版教材為例,每本必修課本中,都有一個古代散文單元、四篇左右的文言文,占教材總體的25%左右。只有教師做好文言文教學工作,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文言文。
興趣是人做好一件事的重要誘導因素。古代與現代的生活方式差別較大,如果教師只是翻譯一段文字讓學生去記憶、理解,學生一定會覺得枯燥無味,喪失學習的積極性,不能深刻理解所學知識。學生無法準確理解并記憶,也就無法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更無法取得理想的考試成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將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沒有利用多種手段整合資源——無論是網絡數據還是生活實例——就不能更好地使學生融入課堂,增強他們的體驗性與知識學習的趣味性,從而無法使學生深刻理解并記憶知識點。高中文言文課堂教學不應是單一刻板的字詞串講、逐句翻譯,教師應避免一味采取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和固守“填鴨式”教學,以免忽略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高中生對古典文學理解能力是存在差異的。有的學生閱讀的課外書多,理解能力強,對文言文課堂適應能力強;有的學生平時讀的課外書少,或者對古文興趣低,學文言文時注意力就很難集中。因此,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性的。進入高中后,有良好古文功底、經常閱讀歷史典故的學生,對于文言文的學習就不會感到很吃力;有的學生上初中時對文言文的學習就很吃力,閱讀文言文很困難,在高中學習文言文時就更吃力了。再加上有的教師沒有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則,只用統(tǒng)一的教材、統(tǒng)一的標準去實施教學,忽略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所以功底好的學生越學越好,功底差的學生越來越差,教學效果參差不齊。
當前,高考單獨設置了文言文試題,學校和教師都開始重視學生古典文化知識的學習。高考一方面能帶動教師和學生有效重視某一知識,但另一方面又會讓學生只以考試為重。加之評價方式單一和應試學習活動充滿功利性,為了應付考試得到高分,學生便將考點死記硬背下來,不了解其中的來龍去脈,讓原本充滿豐富文化底蘊的古典文學失去活力和色彩。
當前學生普遍認為,文言文距離現實生活太遙遠,若不是高考設有文言文試題,學習文言文根本沒有一點用處。所以,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不高、效果不好,主要是因為其對文言文的興趣不高、學習目的不清楚,沒有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習慣,應試心理致使他們被動學習。無論是沒有明確目標還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最終結果都是學生缺乏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
文言文中的文字,有些與現代漢語中文字的讀音及意思有差異,如通假字。這些字經常讓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產生誤會,尤其是根據新課改要求,學生需要掌握常見的實詞、虛詞的意思和特殊的文言句式。這就需要教師加強指導,在學生翻譯文章時不要讓他們進行逐字翻譯,而要借助工具書進行歸納和總結,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幫助學生掌握實詞和虛詞的用法、字詞古今意思的區(qū)別及對特殊句式的理解。只有理解了文中的字詞,才能知道課文在講什么。誦讀是一個加強理解、鞏固記憶的好方法。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苯處熆梢詫⑦@由來已久的誦讀作為文言文教學的基本方法。誦讀是為了培養(yǎng)語感,沒有語感,就不能學好語言。我們所說的誦讀,不是單純地念課文,而是將感官和思想進行統(tǒng)一,在讀的同時深思課文意思,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嘔心瀝血的結晶,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流露,誦讀方式多種多樣,也各有各的特點[1]。教授古文時,要讓學生提前預習,教師首先范讀一次,著重閱讀文中的生僻字、通假字,讓學生清楚它們的正確發(fā)音。例如,在教授《滕王閣序》時,對于“豫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這樣的句子,教師要正確范讀字音。其次,讓學生朗讀,對于文中最有感情和較關鍵的句子,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弄懂句意。最后,讓全班學生齊讀一遍,旨在弄清文章大意,體會作者氣勢磅礴的豪邁之情。
學生學習古代文化常識,主要根據教師講授的文言知識的積累,或是教輔資料中的知識,并沒有接受系統(tǒng)的課程講解,長此以往,并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也缺乏趣味性,導致學生沒有學習興趣。因此,學校要積累經驗,結合實際,開發(fā)出符合本校特點及學生學習實際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校本課程,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學生學習情況是有差異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實際情況,對不同基礎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因材施教。新課改要求每位教師都要學會利用、開發(fā)新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古代文化知識的渠道,合理利用教材、圖書、試卷、電視、網絡等;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去博物館參觀文物古跡,讓學生置身其中,這有利于對古代文化知識的學習;或者收集相關媒體音像資源,在課堂上播放,幫助學生理解、記憶知識。
學習文言文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文化傳承,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為了挽救國家危難而不顧個人得失、舍生取義的愛國情懷。例如,偉大的文學家魯迅,為了拯救中國,拿起筆桿子,為喚醒中華民族的覺醒而戰(zhàn)斗。
新課標注重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審美體驗。好的文學作品可以陶冶情操。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每一單元都有幾篇關于文學鑒賞的文章,每一篇都是經典,都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欣賞能力的橋梁。因此,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感受優(yōu)美的語言。例如,在唐代詩人王維的經典詩《使至塞上》中,對邊陲大漠壯闊雄奇的景象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來描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對仗工整,乃是神來之筆。
另一種審美則是對文言文中人物形象美的體驗。《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通過描寫鄒忌勇于進諫的事跡,塑造了他有自知之明、大膽直言的賢士形象,又表現出齊威王知錯能改、善于自我批評的明君形象。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創(chuàng)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文言文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師教授文言文,也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教師應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性和主導性,積極將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采用先進合理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好文言文,盡自己的努力為高中文言文和古典文學知識的發(fā)揚光大開辟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