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宗耀 鐘欣雨
摘 要:美國兒童劇《小婦人》節(jié)選自長篇小說《小婦人》改編創(chuàng)作。該劇不僅還原小說中的相關(guān)場景,將馬奇太太和四姐妹的日常生活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具有較強的吸引力,還能與觀眾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使其從劇情中讀懂其中潛藏的家庭女性教育主題,充分感受馬奇太太和四姐妹具有的難能可貴的精神品質(zhì)。基于此,本文以馬奇太太的教育方式為導向,對該劇蘊含的家庭女性教育主題進行探究。
關(guān)鍵詞:兒童劇;小婦人;家庭教育;女性教育
美國女作家路易莎·梅·奧爾柯特的長篇小說《小婦人》一經(jīng)出版便受到廣大讀者的青睞,小說中馬奇太太和四姐妹之間的生活瑣事令人津津樂道,尤其是馬奇太太的教育方式,更是體現(xiàn)了教育藝術(shù)的魅力所在。她不僅是孩子的母親,還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引導者,更是引導孩子逐步走向光明道路的燈塔。正是因為馬奇太太優(yōu)秀的教育方式,使得四姐妹在成長過程中養(yǎng)成了良好的習慣和優(yōu)秀的人格品質(zhì)。經(jīng)薩·斯賓塞改編后的三幕兒童劇《小婦人》通過戲劇的形式對小說相關(guān)內(nèi)容進行展現(xiàn),既賦予了人物活力與生機,使馬奇太太的教育方式得到升華,又突出了家庭教育主旨,幫助家長和孩子進行更好地理解與感悟。
一、劇情概述
美國兒童劇《小婦人》節(jié)選自長篇小說《小婦人》中“圣誕節(jié)的前兩天”“圣誕夜”“數(shù)周之后”和“兩個月后”四部分內(nèi)容。1896年,長篇小說《小婦人》正式出版后便享譽全球,被翻譯成數(shù)十種語言,并且使得各國讀者大加贊賞,特別是青年群體,他們將《小婦人》視為終身受用的寶藏和“道德食糧”[1]。走進戲劇我們發(fā)現(xiàn),雖然馬奇太太和四姐妹的生活普通而拮據(jù),但她們的精神品質(zhì)卻是無價之寶,她們善良、堅強、寬容、無私、勤勞、樂觀。被人們稱為“家庭教育家”的馬奇太太,在丈夫隨軍參戰(zhàn)后,憑一己之力撐起整個家,獨自照顧四個女兒。區(qū)別于其他兒童劇,《小婦人》既不是演繹可愛的動物王國、夢幻的城堡,也不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而是三幕以女性角色為主,強調(diào)馬奇太太教育形式與四姐妹之間相處方式的場景。1863年的冬天,麻省康考得市馬奇家的客廳里洋溢著令人愉快而舒適的氣氛,門廳里的一棵圣誕樹格外引人注目,在圣誕樹的指引下,我們目睹了馬奇太太和馬奇四姐妹圣誕節(jié)期間的經(jīng)歷,并在種種經(jīng)歷和事件中學習到了馬奇太太與時俱進的教育方式和四姐妹融洽、和諧的相處方式。在如今的社會中,馬奇太太的教育理念依然受用,并且可以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家庭教育藍本,其中蘊含的女性教育主題也將影響世世代代。
二、家庭教育觀念探析
(一)獨立的經(jīng)濟能力
《小婦人》的背景為南北戰(zhàn)爭時期,這時的女性地位較低,經(jīng)濟獨立對她們來說猶如天方夜譚,而經(jīng)濟獨立的女性更是鳳毛麟角。馬奇太太在家庭教育中提倡經(jīng)濟獨立,告訴自己的孩子們要在經(jīng)濟上擁有一定的實力,只有這樣才能不被男人和當今社會所左右[2]。馬奇太太為四姐妹營造的開放環(huán)境與當時社會形成強烈反差,她們既不會隨波逐流,也不會淪為時代的犧牲品,而是具有自己的獨特魅力。正是因為馬奇太太的耳濡目染,才會在第一幕第二場出現(xiàn)喬寧愿賣掉自己美麗的頭發(fā),也不會向富有的馬奇姑媽借錢的場景。喬的這一舉動對其他姐妹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從而在各自的領(lǐng)域中不斷開拓,最終取得自己的經(jīng)濟地位。
(二)獨立的自由觀
男女不平等不僅是我國古代的專屬,19世紀的美國社會亦是如此。在當時的美國,女性不應有獨立的經(jīng)濟實力,女性應該留一頭美麗的長發(fā),等等。但在兒童劇《小婦人》中,馬奇太太的教育形式和馬奇四姐妹的性格特點與當時社會相背而馳,她們有著較為自由和獨立的思想。尤其是喬,喬的獨立意識最為強烈,她渴望在社會中獲得平等,不僅不顧馬奇姑媽的反對始終如一的堅持寫作,還具有男子漢的氣概,為了父親甘愿賣掉美麗的頭發(fā),面對勞瑞時沒有當時女性的委婉含蓄,而是展現(xiàn)最真實的自己[3]。喬的性格與最終的成功,除了與自己的堅持和努力有關(guān)外,還與馬奇太太的支持有著莫大關(guān)系。第一幕第二場中,喬排練和表演話劇時馬奇太太無條件的支持和鼓勵,就是給予喬及其三姐妹相對的獨立和自由。
三、家庭女性教育主題探析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
家庭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站,家庭教育環(huán)境的營造決定著家庭教育的效果,同時也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與發(fā)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馬奇太太之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取得卓越成就,是因為她學會因地制宜,根據(jù)家庭實際情況為四姐妹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與融洽、和諧的家庭教育氛圍。通過劇情梗概可知,馬奇先生遠赴戰(zhàn)場,家庭生活清苦貧瘠,在這種情況下,馬奇太太非但沒有怨天尤人,還將這些困難化作生活的動力,在營造良好家庭氛圍的同時,還對四姐妹進行了諸多方面的教育。比如說,馬奇太太的家庭教育中,父愛貫徹四姐妹生活的全過程,父親在外參軍并沒有使四姐妹對父親產(chǎn)生距離感,依然保持著濃濃的思念。其原因體現(xiàn)在第一幕第一場,馬奇太太將孩子們聚集在火爐旁讀父親的來信,通過父親的來信彌補父愛的空缺,這樣馬奇四姐妹對父親只有無盡的思念和敬重,并沒有因為缺少父親的陪伴而產(chǎn)生消極情緒。
(二)勤勞儉樸的精神
《小婦人》一書的時代背景為南北戰(zhàn)爭時期,這一時期的人們兩極分化嚴重。馬奇姑媽和勞倫斯先生代表的是富有,而馬奇太太家則代表著貧窮,他們要想脫離悲慘的生活,就要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相應的報酬。因此,馬奇太太將自己勤勞的精神傳遞給四姐妹,讓她們在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積極參與到家庭勞動中。比如說,第一幕第一場中:圣誕節(jié)前夕,馬奇四姐妹共同裝飾房間,艾美忙著扎好一串松柏枝,裝飾壁爐臺;梅格將大紅蝴蝶結(jié)扎在一個松枝花環(huán)上;喬為迎接圣誕節(jié)準備節(jié)目。第二幕中,馬奇太太前往華盛頓照顧病重的馬奇先生時,貝思堅持到海默家看望生病的嬰兒,并為他們送去食物。種種行為表示,四姐妹在馬奇太太的教育和引導下,養(yǎng)成了勤勞儉樸,樂于奉獻的精神。
(三)偉大善良的母愛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說不盡母愛的偉大、慈悲和善良。馬奇太太家庭教育成功的秘訣便是她的善良母性。在劇作家筆下,馬奇太太的母性特點十分鮮明,善良、慈悲的馬奇太太是四姐妹人格魅力形成的關(guān)鍵所在。馬奇太太總是通過生活中的小事激發(fā)孩子們的真誠和善良。如第一幕第一場中,馬奇太太告訴孩子們后院籬笆外面小窩棚中剛剛住進的海默家是一個可憐的婦人帶著六個孩子和一個吃奶的嬰兒,他們過著饑寒交迫的苦日子,希望姑娘們將自己的早點作為圣誕節(jié)禮物送給他們[4]。此時,四姐妹在馬奇太太的感染下不惜自己挨餓受苦,將食物送到了海默家。馬奇太太的真誠和善良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并且在每次行動中引導馬奇四姐妹感知善良和慈悲的重要性,因而使得馬奇四姐妹擁有真善美的重要品質(zhì)。
(四)良好的溝通模式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重要紐帶,是人們敞開心扉,擁抱彼此的利器。對于家庭教育來說,溝通極為重要,只有建立良好的溝通模式,才能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圍,最終形成融洽、和諧的家庭關(guān)系。在馬奇太太的家庭教育中,溝通占據(jù)著主要地位,她不僅是孩子的父母,還是孩子的好朋友,她會對自己的孩子說“媽媽隨時隨刻都是你們傾訴閨中心事的知己”,并付諸于行動。正因如此,在面對馬奇太太時,四姐妹可以毫無顧忌,敞開心扉。在溝通中,馬奇太太會認真思考孩子提出的問題,從孩子的角度進行考慮,然后給予她們適當?shù)膸椭?,不會因孩子的錯誤而批評,而是以柔和的語氣進行引導和教育。不僅如此,馬奇太太與孩子溝通和交流時,總是告訴她們不要浮躁,不要讓壞心情影響自己,要學會寬容和原諒,這種寬容不僅是面對他人,面對自己時也同樣如此。在第三幕中,喬因為艾美毀了自己的手稿而憤怒時,馬奇太太并沒有責怪任何一方,取而代之的是及時與喬溝通,柔聲細語地告訴喬:“親愛的,別讓憤怒的烏云遮住了太陽,互相原諒,互相幫助,明天重新開始”[5]。馬奇太太在教育四姐妹時,最為出彩的便是她不僅給予語言上的鼓勵和支持,還會通過各種各樣的事情進行鍛煉,引導她們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良好的品德與正確的價值觀念。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美國兒童劇讓我們從馬奇太太身上借鑒和學習的家庭教育方式眾多,比如言傳身教、循循善誘、慈悲善良等,孩子觀看兒童劇時還能學習馬奇四姐妹擁有的精神品質(zhì),如善良、樂觀、勇敢、堅強等。戲劇中所蘊含的深刻的女性教育觀念值得我們深入地挖掘和探究,同時與當前的教育觀念相結(jié)合,努力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將馬奇太太擁有的教育藝術(shù)落到生活中。
參考文獻
[1]路易莎·梅·奧爾柯特.小婦人[M].王之光譯.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7:3–4.
[2]謝玲.淺析《小婦人》中的家庭教育[J].西江月,2013(10):30.
[3]唐靜文.《小婦人》中的女性意識解讀[J].海外英語(下),2020(05):233–234.
[4]甘惠僑.馬奇四姐妹的美德成因淺析——論《小婦人》中的教育主題[J].群文天地,2010(05):47–48.
[5]黃艷.家庭教育的典范——淺析《小婦人》中馬奇太太的教育方式[J].學理論,2011(26):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