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菲
摘 要:“Vlog+新聞”作為一種全新的視頻新聞表現(xiàn)形式,以細節(jié)化的方式進行故事呈現(xiàn),進行新聞場景的“后臺化”展示,在敘事語態(tài)上表現(xiàn)出生活化、年輕化的特點,在表達方式上具有個性化、人格化的特質(zhì)?!癡log+新聞”在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中體現(xiàn)了較強的傳播力。在媒體融合步伐加快的背景下,Vlog+新聞可以為傳統(tǒng)媒體轉型提供新的思路和啟示。
關鍵詞:Vlog;短視頻;康輝Vlog;擬劇理論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23-00-02
很多人把2018年稱為Vlog元年。作為一種新的視頻形式,Vlog呈現(xiàn)了爆發(fā)式的增長態(tài)勢。隨著傳統(tǒng)博客時代的遠去,這種第一視角、對話性強的視頻博客受到了年輕用戶群體的追捧。
Vlog是Video Blog(視頻博客)的縮寫,最早被中國留學生用來記錄海外生活、分享異鄉(xiāng)見聞,并發(fā)布到以嗶哩嗶哩為主的視頻平臺上。觀看者會通過留言、彈幕等形式與Vlog發(fā)布者進行交流;同時,發(fā)布者也會積極與觀眾進行互動。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充滿生活細節(jié)和極具個人風格的對話式視頻作品成了留學生異鄉(xiāng)求學生涯中的心靈慰藉,也迅速蔓延至視頻新聞領域。
一、“Vlog+新聞”樣態(tài)異軍突起
在2018年4月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CGTN創(chuàng)新性地推出了《CGTN博鰲行Vlog》系列短視頻,這在國內(nèi)主流媒體中當屬首次。透過記者的第一視角,觀眾們看到了博鰲論壇不被外人所熟知的幕后場景,獲得了一種全新的新聞體驗。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主流媒體不約而同地采用了“Vlog+新聞”的形式,并為更多人接受與喜愛。比如,《人民日報》官方微博推出“人民日報新媒體記者兩會Vlog”系列作品;人民網(wǎng)的官方微博也設立了#我的上會Vlog#、#尋找夜歸人#等話題,采用Vlog形式,以記者的視角,記錄新聞工作者的“兩會”體驗。這一系列Vlog,閱讀量高達7 000萬次。與此同時,《中國日報》、環(huán)球網(wǎng)和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等主流媒體也制作了多支Vlog,以強大的傳播效果“實力圈粉”。
2019年11月,央視新聞主播康輝推出“大國外交最前線”系列Vlog,并在央視網(wǎng)上連續(xù)更新7支。第一支Vlog在微博平臺的閱讀量達1.5億,微博話題#康輝的Vlog#閱讀量更是高達2.4億?!翱递x的Vlog”多次登上熱搜,成為全網(wǎng)關注的熱點。
二、“Vlog+新聞”的特點
究其實質(zhì),“Vlog+新聞”實為視頻新聞,在傳統(tǒng)視頻新聞的基礎上,又融入了Vlog的特質(zhì),呈現(xiàn)了新的特點。
(一)新聞場景后臺化
依照戈夫曼的“擬劇理論”,場景可被視為社會化表演的“舞臺”,人們依照自己的社會角色和身份,在前臺之中,進行目的各異的社會化表演?!癡log+新聞”則將新聞場景后置,遷移到了以往不為人所知的“后臺”。同時,Vlog的第一視角更是給人們營造了一種親臨后臺的在場感與陪伴感。場景的陌生化極大激發(fā)了觀看者的興趣,帶有“花絮”意味的后臺故事更是讓民眾饒有興致。
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環(huán)球網(wǎng)記者制作的《#兩會Vlog#|凌晨五點,我在人民大會堂外參加了一場“短跑比賽”》,為了能獲得更好的拍攝位置,凌晨時分,記者們扛著設備在人民大會堂外急速奔跑。該Vlog將民眾很少能見到的“后臺”展示了出來,盡管有些許凌亂與嘈雜,卻頗具看點,一時間迅速獲得眾多媒體與網(wǎng)友的轉發(fā)。
再以康輝的Vlog為例,在第一期中,康輝拍攝了央視的設備間、電梯、辦公室,觀眾看到了“神秘”的央視“后臺”。在另一支Vlog里,康輝展示了他在巴西酒店進行臨時新聞配音時的隔音“神器”——枕頭。這種極度后臺化的場景,讓觀眾感到耳目一新。
(二)敘事語態(tài)生活化
在頗具生活化的場景下,Vlog敘事語態(tài)輕松活潑,大量運用生活化語言。同時,在標題制作、人物對話和字幕添加上也大量使用流行語,向年輕觀眾傾斜。如《中國日報》制作的系列視頻《Vlog:小姐姐的兩會初體驗》,在中文標題、字幕的選擇上顯現(xiàn)出了生活化、口語化、年輕化的特點。以其中幾支視頻的標題為例,《我穿什么才能看起來不像是第一次報道兩會?》《代表和委員一定要追嗎?》《怎樣制作一個兩會爆款視頻?》,敘述語態(tài)沒有傳統(tǒng)視頻新聞標題的“莊重感”,反而有幾分詼諧幽默的生活氣息。同樣,在環(huán)球網(wǎng)制作的《#兩會Vlog#|凌晨五點,我在人民大會堂外參加了一場“短跑比賽”》Vlog里,大量采用口語,“Hello”“前方高能”等流行語的運用,拉近了與年輕觀眾的距離。在后期剪輯上,加入流行的表情包和配樂。敘事語態(tài)的生活化,消減了傳統(tǒng)視頻新聞的厚重性,構建起了“Vlog+新聞”的獨特敘事邏輯。
(三)故事主題細節(jié)化
“Vlog+新聞”更像是講了一個新聞的“周邊故事”,沒有在原有的新聞故事中深挖,而是另辟蹊徑,在新聞內(nèi)核的旁邊選擇了一個更小、更戲劇化、更有趣的切口,透過這個切口去向觀眾展示新聞背后的鮮活細節(jié)。比如康輝的七支Vlog有著一個明確的主題“大國外交最前線”,但是面對如此宏大的話題,這七支Vlog巧妙地選了若干個和此次采訪相關的細節(jié)。在第一支視頻里,康輝主要向觀眾展示他出行前的準備,詳細地向觀眾展示了他的行李箱,護照、西裝、拍攝設備甚至化妝包,一應俱全,這些充滿細節(jié)化的信息既滿足了觀眾的“窺視”好奇心,也讓康輝的形象鮮活立體了起來。在第一支視頻的結尾,康輝給大家留了一個懸念,而這個懸念到了第四支視頻才揭開。故事化敘述技巧的應用極大地激發(fā)了觀眾的興趣,期待康輝Vlog的再次“上新”。
(四)表達風格個性化
“Vlog+新聞”具有強烈的風格屬性,這個風格更多的是源自于拍攝者的個人風格和魅力,每一支“Vlog+新聞”都不可避免地帶著拍攝者的深刻烙印,或者端莊范,或者反差萌,或者接地氣。正是這種畫風迥異風格屬性,才使得“Vlog+新聞”百花齊放,迅速吸引了受眾的注意?!癡log+新聞”的風格屬性來源于多個方面,拍攝者的個性特征對于構建Vlog的整體風格至關重要,為作品賦予了人格化和個性化的特征。比如,康輝的Vlog風格沉穩(wěn)大氣,是央視主播形象的延伸。而在中國日報記者彭譯萱的《Vlog:小姐姐的兩會初體驗》中,觀眾則看到了一個真實可愛、勤奮踏實又帶有些青澀稚嫩的職場新人形象。
三、“Vlog+新聞”的未來思考
“Vlog+新聞”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某種程度上彌合了傳統(tǒng)視頻新聞和觀眾之間的心理區(qū)隔,豐富了新聞視頻形式,提供了新一種的新聞表達可能。
(一)技術加持下的“真實代入”
“Vlog+新聞”以第一視角去觀察世界,對于觀眾來講,更具有代入感。隨著5G技術的成熟與全面推開,在5G技術加持下,“Vlog+新聞”或許會開拓出更廣闊的空間,從前受限于網(wǎng)速的技術會取得更新的突破,全景新聞、AR新聞、VR新聞和AI新聞等可以和“Vlog+新聞”實現(xiàn)更好的融合,觀眾們可以獲得沉浸式、親臨式的新聞體驗。
(二)主觀情緒的克制表達
相較而言,“Vlog+新聞”更適合報道“軟新聞”題材,或者從一個小的切口去展現(xiàn)“硬新聞”,運用故事化的敘述方式,去呈現(xiàn)某個新聞事件的橫切面,而這個橫切面通常都是小細節(jié)、小花絮,而非提供新聞全貌。而Vlog這種對話式、日?;臄⑹龇绞?,使拍攝者更容易進行感情的流露,一些拍攝者也樂于在Vlog中表達觀點。比如,中國日報記者彭譯萱在Vlog《代表和委員一定要追嗎?》的結尾處,清晰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與思考。在Vlog中進行觀點表達需要建立在對新聞事件完整與客觀的呈現(xiàn)之上,也離不開拍攝者對于事件意義的深刻思考,主觀情緒的表達也應該是克制、理性的。
(三)題材范圍的延伸擴展
目前,“Vlog+新聞”的取材范圍比較有限,主要是圍繞重大新聞事件,在事件內(nèi)核的邊緣進行“后臺”場景的挖掘與展現(xiàn)。這種新聞“后臺”的展現(xiàn)無疑會給觀眾帶來新鮮感,但是隨著此類視頻數(shù)量的激增,觀眾也許會對這種“花絮”“周邊”式的內(nèi)容產(chǎn)生審美疲勞。同時,Vlog的生活化、細節(jié)化的展現(xiàn)也容易使部分觀眾的注意力偏離,消解新聞的核心意義。比如,康輝在他的第一支Vlog里提到了他的化妝包,便有人在留言中詢問康輝的粉底品牌和色號,還有觀眾把關注點放在了央視大樓的“老舊”上,在津津有味地討論樓梯瓷磚的裂縫和微微翹起的天花板。如何繼續(xù)開拓“幕后花絮”之外的表現(xiàn)題材,如何拓寬“Vlog+新聞”適用范圍,需要在實踐中繼續(xù)探索。
“Vlog+新聞”作為一種新穎的新聞報道形式,在實踐中發(fā)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新聞后臺式的內(nèi)容展示、年輕化的敘述表達、細節(jié)化的故事呈現(xiàn)讓“Vlog+新聞”在最近多次重大新聞事件中大放異彩。在媒介融合步伐加快的當下,積極運用“Vlog+新聞”不失為有益的創(chuàng)新性嘗試。傳統(tǒng)媒體可以借此契機積極探索新的表現(xiàn)形式和傳播方式,進而獲得新的轉型思路和傳播啟示。
參考文獻:
[1]詹緒武,李珂.Vlog+新聞:主流話語的傳播創(chuàng)新路徑——以“康輝 Vlog”為例[J].新聞與寫作,2020(3).
[2]劉娜,梁瀟.媒介環(huán)境學視閾下Vlog的行為呈現(xiàn)與社會互動新思考[J].現(xiàn)代傳播,2019(11).
[3]高坤.虛構的真實:視覺景觀下的 Vlog 呈現(xiàn)[J].青年記者,2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