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芳
【摘要】高校將“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到資助育人工作中,是貫徹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習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系到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本文結合高校資助工作的創(chuàng)新性做法,來體現(xiàn)如何在資助工作中做到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關鍵詞】“三全育人” 高校資助工作 創(chuàng)新
高校在資助工作中,摒棄傳統(tǒng)的,只給與學生金錢上的幫助、忽略對學生思想上的教育的做法,采用創(chuàng)新性做法,將資助和育人相結合。結合“三全育人”理念,由原來的教育主體是資助專員、高校輔導員,擴大到院、系部負責人及高校專職教師;由原來的只關注學生在校期間擴大到學生畢業(yè),全程關注;由原來的只通過助學金、助學貸款、獎學金、勵志獎學金、國家獎學金對學生的金錢上的資助擴大到建立多元資助方式、組織豐富多樣的資助活動讓資助育人更高效。學院在解決學生實際經濟困難的基礎上,了解學生精神上的需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提高學生自立、自強能力。高校將“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到資助育人工作中,對于促進高校資助工作良性循環(huán)具有重要意義。下面我們以河南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來了解他們是如何在資助育人中體現(xiàn)三全育人的。
一、精準工作責任主體、實現(xiàn)全員育人
全員育人是來解決誰來教育人的問題。通常認為高校資助老師和高校輔導員是資助育人主體,而中央十六號文件指出“全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增強社會責任感,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睂W院也在致力于改革,讓思政教育由“專人”向“人人”轉變,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變得多元化,除了資助老師和輔導員,高校專職教師也是資助育人的生力軍。學院要求,專職教師在課堂授課,不僅要傳授專業(yè)知識,還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全員育人”是指由高校、家庭、社會組成的“三位一體”教育育人機制,高校成員包括高校專職教師、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工作者、輔導員等;家庭成員主要包括父親、母親、重要家屬;社會成員主要包括校外顯要人士、優(yōu)秀校友等。學院每年寒假期間,會安排輔導員去對特別困難家庭進行走訪和慰問,輔導員作為教育主體,一方面是帶去學院對貧困生的關懷,另一方面是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原生態(tài)家庭、成長背景,做到有的放矢的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家長作為教育主體,一方面,對國家和學校的資助政策有了深刻地了解,深懷感恩之心,另一方面也可以從輔導員口中知曉學生在校的真實情況,和輔導員一起幫助學生更好成長。學院集中各種力量凝聚到資助工作中,同心同德,從而增強資助工作的實效。
二、抓住資助關鍵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全程育人
全程育人是解決怎么育人的問題。全程育人是指學生從入校到畢業(yè),從新學期到學期末,從寒假到暑假,學校都有思想教育的培養(yǎng)方案。學校作為教育主體要把握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學生在校學習的整個過程中加強資助育人教育,在學生的不同階段設定不同的教育內容。根據學生身份的不同,要抓好“考生一新生一老生一畢業(yè)生”四個關鍵期。學生入學前,學院會以郵寄信件的方式,將國家和學校的資助政策發(fā)放到新生手里,不讓任何一位貧困學生錯失上大學的機會。新生報到,學院設置“綠色通道”,讓學生可以“0”入學,并且為每一位辦理綠色通道的學生提供入學大禮包,包含新生入學基本的生活用品。學生入校后,對困難學生進行科學、精準的鑒定,以獲得精準的經濟資助。在我國精準扶貧的大背景下,精準識別、精準資助是教育扶貧的關鍵?,F(xiàn)疫情期間,為了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學院全體師生響應國家號召,在家辦公,學院為家里沒有WIFI網絡的貧困生準備了lOG的手機流量,確保貧困學生停課不停學。開展誠信、感恩、激勵教育,面對國家、學校給與的幫助,心懷感恩、報國之心,激勵學生日后可以報效祖國。畢業(yè)時,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和就業(yè)困難的學生,提供一次性就業(yè)補貼,確保就業(yè)順利進行。
三、進行多措并舉資助,實現(xiàn)全方位育人
全方位育人是解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多種教育方法,主要包括貧困生認定、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的評比,學風的建設,社會責任教育,公益性活動等,在這些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學院充分發(fā)揮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的示范和標桿作用。國家獎學金是我國政府設立的榮譽最高、獎金額度最大的國家級獎學金項目,是為了獎勵給在學習上成績優(yōu)異、生活上團結同學、各方面都很突出的學子。學院每年12月會組織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先進事跡報告會,并把這些先進事跡印刷成小冊子,發(fā)放到每一位同學手中,目的是發(fā)掘學生中優(yōu)秀人才,成為學生中的榜樣,發(fā)揮模范帶頭作用,形成良好學風。
學校每年會舉辦誠信校園行活動,把國家資助政策、助學貸款還款相關政策通過短劇的形式在誠信校園行中展現(xiàn),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會如何誠信做人,如何感恩回饋學校、社會、國家。學校的“昭德基金”,每年會幫助很多學生解決生活和學業(yè)上的困難,孟昭德先生是建院創(chuàng)始人之一,在自己退休之際把自己的兩套房和20萬積蓄捐給學院成立“昭德基金”。在這些學生被幫助的同時也學習到了孟昭德老先生身上的光輝品質,很多學生想成為孟老一樣的人,做和孟老一樣的善事。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想要培養(yǎng)出來的人,把優(yōu)秀的品質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再外化為自己的行動。
家庭比較貧困的學生,經濟上拮據、經常捉襟見肘,精神上會比較敏感,不太愿意和同學們共處。學院采取豐富多樣的資助方式,努力改變這一局面。從2016年至今,每年冬天,學院會給認證貧困的同學發(fā)放保暖衣,帶給他們如春天般的暖意;每年1月寒假返鄉(xiāng),學院會為所有認證貧困的同學提供往返路費,這一舉措讓每一位貧困的學生不再感受到冬天的寒冷,無論回家還是返校都是抱著一顆感恩的心。
按照習總書記指示,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要把“扶困”、“扶志”、和“扶智”結合起來。學院有名A同學,家徒四壁,父親好吃懶做、不工作,只向社會請求救濟,母親有精神病史,無勞動能力。A同學有遺傳性間歇性精神病史,不傷人。由于其父從小對A同學的教育就是問學校要、問社會要、問國家要,造成該同學在以往的學校中,也一直是伸手要錢,申請各種補助,認為這都是理所應當?shù)?。來到學院后,輔導員和學生管理負責人發(fā)現(xiàn)該生這一問題,除了在經濟上幫助她以外,把“扶該學生的志”提上了首位。首先讓她認識到,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輩子伸手問他人要錢,并不以此為恥、反以為榮;其次系部向她提供勤工助學崗位,這一崗位是她課余時間可以勝任的,既幫助她解決一部分生活上的困難,也提高她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勤工助學期間,其父還干擾學生,對其灌輸“學校和國家不會不管你,有錢給你干嘛還要干活”的思想,造成其罷工幾天。輔導員及時發(fā)現(xiàn)這一苗頭,和其進行思想交流,告之她父親的行為是錯誤的,習主席要求全中國人民“擼起袖子加油干”,在2020年實現(xiàn)第一個一百年目標“全面實現(xiàn)小康社會”,而大學生正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主力軍,不能拖國家的后腿,大家好了,小家更好。A同學在后來的學習生活中,精神面貌較之前有翻天覆地的變化,變得知恩感恩、獨立自強。這是“三全育人融入資助育人工作取得地巨大的成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建立長效資助育人體制,形成“他助一自助一助人”的良性循環(huán),著力培養(yǎng)學生自立自強、誠實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擔當?shù)膬?yōu)秀品質。
高校資助工作承擔著資助和育人的雙重責任,既要對學生的經濟上進行幫扶,更要對學生的精神上進行幫扶。本文中,河南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將“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到資助育人的全過程,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將“三全育人側莫式應用到資助工作中,使得資助育人工作變得更加全面性、系統(tǒng)性,使得資助育人工作不僅停留在思想教育層面,更重要的是對高校教育資源的整合,形成合力,提高資助育人工作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王麗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構建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