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低年齡開始學習英語越來約普遍,起始年齡一直是二語習得研究關注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本文梳理了“關鍵期”假說不同時期的研究所得,并探討了正式學習環(huán)境中年齡因素的作用,以期對中國英語教育低齡化進行反思。
關鍵詞:二語習得;關鍵期;年齡因素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7.267
年齡被普遍認為影響語言習得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有關學習者接觸外語的起始時間是否影響目的語習得的研究屢見不鮮。比如,2011年Patricia Kuhl(帕特里夏·庫爾)在TEDxRainier,講述了有關6周大嬰兒學習不同語言的驚人發(fā)現(xiàn),該演講的研究發(fā)現(xiàn)至今還時常被提及。國內(nèi)的學者也圍繞學英語的初始年齡與二語習得進行了一定研究。因此,年齡因素也成為教育政策制定者和語言教育關注點之一。本文主要關注以下三個問題:1)關鍵期假設;2)正式學習環(huán)境中年齡對二語習得的影響;3)對中國英語教育的反思。
1 關鍵期假說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二語習得相關研究中,年齡因素是一個頗有爭議的領域。許多心理學家、應用語言學家及教育家認為,兒童比成人能更好地學習第二語言。心理學家Lenneberg提出的關鍵期假說(又譯作臨界期假說)被普遍認為能較好地詮釋該現(xiàn)象。在這一關鍵期內(nèi),兒童的大腦具有可塑性,整個大腦都參與語言學習,因此語言學習能輕松自然地進行(Littlewood 1998)。雖然關鍵期假說最初用于解說母語的習得,目前已被大量應用于二語習得的相關研究。
《朗文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辭典》中對關鍵期假說給出了權威地界定。該假設認為在兒童發(fā)展過程中,有一個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期,這個階段語言比其它任何階段更容易習得。該假設認為,關鍵期內(nèi)語言能夠自然輕松地獲得,而超過此段時間,語言習得會受到很大限制,意味著語言學習不可能獲得完全成功(Ellis,1994,p.484)。關鍵期一直持續(xù)到大腦語言功能側化完成之時。
Singleton (2001)評述了1960至今大量相關研究,二語習得年齡問題的研究經(jīng)歷了幾個重要階段:
1)20世紀60年代后期-20世紀80年早期。該時期,研究的焦點在于二語習得中低年齡的學習者是否具有優(yōu)勢?除了某項研究發(fā)現(xiàn)早期學校二語學習環(huán)境下,年齡優(yōu)勢呈漸進的減弱,大量同時期的研究得出相似結論,自然環(huán)境下早期英語學習者的表現(xiàn)優(yōu)于晚期學習者,至少在發(fā)音、詞法及句法這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
2)20世紀80年代-20世紀90年代。這一時期,年齡相關的第二語言研究呈多個維度。關注的命題涉及以下三個方面:成熟期限制;6至7歲語言習得能力形成;兒童與成人二語習得孰優(yōu)。
3)20世紀90年代后期-至今。此階段關于年齡的研究大體上延續(xù)之前的研究。Singleton提到了幾個研究方向:習得起始年齡較大學習者獲得本族語學習者水平的進一步研究;年齡極小的二語初學者研究;關鍵期后外語學習是否通過不同大腦機制來促進。
關鍵期假說的支持派Johnson & Newport進一步提出了練習假說,簡言之,語言學習能力必須不斷使用,否則就會喪失。在生命早期,人有一種較高的語言獲得能力。如果該能力在此時沒有得到訓練,它將消失或減弱;如果該能力得到訓練,進一步學習語言的能力將在整個生命期間內(nèi)保持完整。這個假說可解釋一些外語學習的趣聞軼事:他們很早開始學習語言,直到成年仍然能夠成功地學習新的語言(Singleton,2001)。
2 正式學習環(huán)境中年齡對二語習得的影響
中國學英語的人數(shù)不斷增加,然而大部分人只能通過學校教育學習英語。少部分人有機會通過完全沉浸的方式習得英語。因此,研究正式學習環(huán)境中年齡因素的影響將更有意義。
對正式學習環(huán)境中年齡和習得的研究相對較少。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期間英國、威爾士等私立小學的一些研究表明,如果學生接受的教育相等,年齡較大者進步更大,習得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長(Singleton, 1995)。
20世紀80年代,其它國家進行的一些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Singleton(2001)的文獻中提及了Morris等人的研究,通過評估基礎教育階段的外語學習項目,他們發(fā)現(xiàn)“在進入中學后,學英語初始年齡較晚的學習者在外語水平上幾乎趕上了初始年齡較早的學習者?!?/p>
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初的一些相關研究也有類似的發(fā)現(xiàn)。Torras and Celaya (1995)分析了兩組外語學習者的寫作發(fā)展情況,較早學習英語的那組在寫作發(fā)展方面并沒有顯著的優(yōu)勢。另外,Cenoz (2001)比較了60位學習英語的西班牙中學生,他們接受英語學習的時長相同,但是開始學習英語的年齡不同,最終發(fā)現(xiàn)年齡大的學習者綜合英語能力優(yōu)于年齡小的學習者。
該時期中國學者也在中國知網(wǎng)發(fā)表了相關研究成果,但文獻數(shù)量較少,實證研究更少。其中一篇實證研究調(diào)查了15個省的139所中學的英語學習情況,實驗結果表明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習英語的學生與初一開始的學生相比,沒有體現(xiàn)出明顯的優(yōu)勢。而在優(yōu)秀學生中,年齡差異導致的差別極不明顯。另外一篇文獻比較了一所重點大學81名不同專業(yè)研究生的英語能力,研究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研究生階段英語能力好的學生開始學習英語的年齡在10-11歲。
關于年齡問題的文獻中,正式學習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中研究結果并不相同。正式學習環(huán)境中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不同于自然環(huán)境中的語言接觸,這種差異很可能歸結于教學方法和語言接觸時長的不同。
3 對我國英語教育低齡化的反思
2001年,教育部發(fā)布了《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小學3年級起開設英語課程,而舊版要求初中一年級開設英語課程。英語學習初始年齡的變化在當時引發(fā)熱議,時至今日,關于年齡因素依然存在兩個主要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兒童接觸英語年齡趨于越來越小。雖然《標準》提出小學3年級開設英語課程,但是由于奉行“越早越好”,一些地區(qū)如上海,江蘇等地的小學從1年級開設英語課或英語聽說課。一些雙語幼兒園也應運而生,在學前教育階段開設英語課程,以此特色用于招生宣傳。另一突出問題就是英語師資的短缺,很難在短期內(nèi)找到如此龐大數(shù)量合格的小學英語教師。有些省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讓部分其它學科的年輕教師經(jīng)過短期培訓甚至直接轉(zhuǎn)崗為英語教師。近年來,雖然師資短缺問題有所緩解,在一些地區(qū)依然存在。在英語學習較關鍵的起始階段,師資不足帶來的不利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基于年齡因素的研究文獻分析,二語習得中是否存在關鍵期這一論述尚未達成一致。另外,學校教育與自然環(huán)境下的英語學習也不盡相同,在前者條件下,并沒有發(fā)現(xiàn)低年齡學習者存在學習外語的突出優(yōu)勢。確定一個英語學習項目的起始年齡需要審慎思考,這些研究成果給對我國英語教育有一定啟示:
學習英語的起始年齡并不是大家普遍認為的“越早越好”。Brown(2000)指出,學英語“越早越好”被媒體過度宣揚。在雙語教學或其它形式的早期語言干涉中一直堅持“越早越好”,對兒童及教育機構是有害的。許多實證研究證實,學校教育中年齡較大者在英語學習諸多方面勝過年齡小的學習者。因此,低年齡兒童完全沒有必要學習英語,甚至在缺乏合格師資的情況下,造成更糟糕的后果。
正式系統(tǒng)學英語較為合適的年齡約9-10歲,即在小學高年級起開設英語課。這個年齡的兒童已牢固掌握漢語,隨之發(fā)展了良好的推理能力,這有助于更好地學習外語。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龔亞夫老師也指出,早學英語只是一個要素,學習方法、頻度、時間、教師、環(huán)境及運用等要素對大腦具有很強的塑造作用。
4 結語
年齡是語言習得的個體要素之一。但是,二語習得是否存在關鍵期,這個期限有多長,仍然存在爭議。正式教學環(huán)境中更是如此,一味追求過早開始學習英語,可能有一些成功的案例,或者在一些地區(qū)有條件實施。但是大規(guī)模的過早開設英語課顯然是不明智的做法,年齡因素對外語學習的影響作用還有待更多的實證研究。在關注“何時學”的同時,教育決策者、教育工作者、家長更應該關注“如何學”。
參考文獻
[1]Brown, H. D. (2000).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4th ed.). White Plains: Person Education.
[2]Cenoz, J. (2001). The influence of age on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as a third languag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Espanola de Estudies Anglo-Norteamericanos (AEDEAN) Conference, (23rd, Leon, Spain, Deb. 16-18, 1999)
[3]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Littlewood, W. (1998).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Singleton, D. (1995). Second languages in the primary school: the age factor dimension. TEANGA: The Irish Yearbook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5, 155-166.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07 873)
[6]Singleton, D. (2001). Ag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1:77-89.
[7]Torras, M. R., & Celaya, M. L. (2001).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writtern produc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EFL school learn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 1(2), 103-126.
作者簡介
尤麗萍(1977-),女,漢族,江蘇無錫人,講師,教育學碩士,無錫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商學院商務英語教研室,研究方向: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