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昌仁
摘要:語文教學和生活應是緊密聯(lián)系的,閱讀本身就是生活。閱讀教學要融入生活素養(yǎng),要建構(gòu)一種新型的教學生活,把教學過程還原為生活過程,把教學情景還原為生活情景,把教學活動還原為兒童的生命活動。閱讀教學融入生活素養(yǎng),重點應融入其創(chuàng)造力、批判力、學習力、交往力、合作力和社會參與力。
關鍵詞:閱讀教學;生活素養(yǎng);統(tǒng)編教材
上世紀70年代,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表了教育報告《學會生存》,把“學會生活”作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對世界各國的教育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近年來,我國的語文新課程改革激發(fā)了課堂教學的生命活力,讓閱讀教學越來越貼近生活,緊密聯(lián)系生活,從而更加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素養(yǎng)。生活素養(yǎng)包括6種基本能力,即創(chuàng)造力、批判力、學習力、交往力、合作力和社會參與力。
一、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閱讀實踐可以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學生在閱讀生活中遇到問題時,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夠快速地激發(fā)出創(chuàng)新能力,生成原始創(chuàng)新,產(chǎn)生解決方案。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問題意識,比如閱讀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童年的發(fā)現(xiàn)》時,筆者提問:“作者在九歲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了達爾文有關胚胎發(fā)育的規(guī)律,這完全是他獨立思考的結(jié)果。你們在童年的時候有什么發(fā)現(xiàn),為什么?”
有的學生說自己發(fā)現(xiàn)了一張樹葉的兩面顏色深淺不同,正面深綠,背面淺綠,讀了《十萬個為什么》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原來,每片葉子的上面和下面都有一層透明表皮,在上下表皮中間的部分有葉肉,葉肉里有許多葉綠素,它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加工廠,正是因為葉子里有很多葉綠素,葉子才是綠色的。葉子正面每天接受陽光的照射要比背面多,太陽照射多的地方葉子就綠。另外,葉子正面的葉肉細胞排得很密,含的葉綠素也就更多。而葉子背面細胞排列得比較松散,空隙又大,細胞里的葉綠素含量較少,所以葉子的正面、背面的顏色深淺不同。
有的學生說自己發(fā)現(xiàn)了從方孔中照射進來的陽光照射在屋里總是圓形的。自己經(jīng)過小孔成像實驗,原來它成的是太陽的像,當然是圓的了。
有的學生說自己發(fā)現(xiàn)了在小樹上栓鐵絲晾衣服,日子久了,鐵絲上方的樹皮會形成瘤狀突起,這是為什么呢?他從網(wǎng)絡上獲得答案:由于時間長了鐵絲會把樹皮勒斷,有機物的運輸通道——篩管被勒斷,葉片制造的有機物不能向下運輸?shù)礁驮阼F絲上方的樹皮處形成瘤狀突起。
由此可見,在生活中多聽多想,仔細觀察,勤于動手、動腦,不斷發(fā)現(xiàn)新奇有趣的事情,就能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豐富生活素養(yǎng)。
二、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力
閱讀可以提升學生的批判能力。批判力與一個人必備的高級思維能力、思想態(tài)度和人格氣質(zhì)相關。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是現(xiàn)代教育的重要目標,有批判力的學生能夠自我調(diào)節(jié)和判斷,能夠基于證據(jù)、概念、方法、標準、語境等進行詮釋、分析、評估和推論。當他們面臨教育和生活場景中諸多問題的時候,可以應用解題思維,看到問題之間的聯(lián)系,把握問題的關鍵所在,通過組織信息、對比分析、綜合加工來對各種觀點、資源進行批判性理解,對值得依賴或需要懷疑的信息進行批判性評估。學生具有批判性思維,在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就可以迅速建立分析框架,在此基礎上做出強有力的論斷,辨別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有分辨是非曲直的生活能力。
閱讀是一種文化,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生活。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批判力的培養(yǎng),使閱讀教學返璞歸真,實現(xiàn)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教學的強烈愿望,將閱讀教學轉(zhuǎn)化為學生生活的內(nèi)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閱讀,在閱讀中更好地生活,這需要教師把閱讀教學生活化。而這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不謀而合: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吧罴唇逃笔巧罱逃碚摰膬?nèi)容,“社會即學?!笔巧罱逃碚摰姆较?,“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
三、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力
學習力是把知識資源轉(zhuǎn)化為知識資本的能力,包括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和學習能力三要素。學習力從哪里來?從閱讀的理解、感悟、審美體驗中來。特級教師王松舟教學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一文時,及時抓住“鼻子一酸”這一情境,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師:哪一句話能帶給你強烈的慢鏡頭的感覺?
生:第一句。
師:我們一起讀,慢點,再慢點。放一個慢鏡頭給你看,那是作者想讓你們真真切切地看看我的母親,讓我們閉上眼睛,來看看。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背?
生:那是一個瘦骨嶙峋的背。
生:略顯佝僂的背。
師:這是母親的背?在我的記憶中,我母親的背不是這樣的!是怎樣的背?
生:結(jié)實而柔軟的背。
生:挺拔的背。
師:閉上眼睛我們繼續(xù)看,背直了起來,轉(zhuǎn)過身來了,你看到了我的母親是怎樣的一張臉?
生:布滿皺紋的臉。
生:大滴大滴汗珠的臉。
生:疲憊的臉。
師:這是我母親的臉嗎?在我的印象中,我母親的臉是怎樣的?
生:光彩照人。
師:背直起來了,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在我的印象中,我母親的眼睛是怎樣的?
生:炯炯有神。
生:像一灣清泉。
師:這樣的背,這樣的臉,這樣的眼睛,今天我居然沒有看到。
師:老師讀三次我的母親(一次比一次哀,一次比一次輕)。
師:你的……背哪里去了,你那臉哪里去了?你的……眼睛哪里去了?
生:生活的重擔把我母親水靈靈的大眼睛奪去了。
師:作為兒子,我怎能不鼻子一酸!
王松舟老師的閱讀教學不斷將感人的畫面送到學生眼前,把簡單文字背后所蘊涵的豐富的情感、內(nèi)容都挖掘出來。學生完全進入了文本,和文本的對話自然而然地豐富起來。用王老師自己的理念來解釋,那就是在不斷地“舉象”,不斷地“造境”,才形成了感人肺腑的“氣場”。學生的學習能力在閱讀的“氣場”中自然生成。
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交往力
人際交往能力是衡量學生能否適應現(xiàn)代社會需求的標準之一。在公共關系中,學生需要懂得各種場合的禮儀,能夠待人接物,處理各類復雜的人際關系。閱讀教學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性格、儒雅風度、學識修養(yǎng)。從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一文中,就可學到許多人際交往的知識。
一是盟友交往,看透不說透。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看到他“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想害他,但是看透不說透,毅然立下軍令狀:“怎么敢跟都督開玩笑?我愿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如果諸葛亮揭穿了周瑜的陰謀,不但自己性命不保,恐怕吳蜀聯(lián)盟破曹的計劃也將落空。
二是朋友交往,誠信不失信。諸葛亮請魯肅幫忙,說:“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萬支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敝T葛亮對朋友誠信相待,把草船借箭的計策和盤托出告訴魯肅;魯肅對朋友也是誠信相待,沒有失信,“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三是對手交往,客氣不斗氣。曹操是諸葛亮的對手,諸葛亮對待對手不失大將風度,吩咐軍士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 可見,諸葛亮善于處理各類復雜的人際關系。
學生從閱讀中懂得了生活素養(yǎng)的交往能力要掌握表達理解能力、人際融合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決策能力。溝通是學生生活中進行有效的傳遞信息、傳播思想、表達情感和獲取知識的基本技能,我們要求學生不僅要會說,而且要會聽。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訪問一名小朋友,說:“你長大之后想做什么???”小朋友天真地回答,說:“我要當飛機的駕駛員?!绷挚巳R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么辦呢?小朋友想了一想,說:“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后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碑斣趫龅挠^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沒有想到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林克萊特問他,你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小朋友的答案透露了他的真實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F(xiàn)場大人們被驚呆了,稍等幾秒之后爆發(fā)出熱烈的掌聲。這就是聽的藝術(shù),它啟示我們:一是聽話不要聽一半,二是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別人說的話上,要學會聆聽——用心聽、虛心聽。
五、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力
合作力是21世紀社會生活中的關鍵能力之一。心理學家認為,合作學習是一種一旦脫離相應條件,就會失去某種能力的“安泰效應”。安泰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大力神,他力大無窮,無往不勝。他只要靠在大地上,就能從大地母親那里汲取無窮的力量?!鞍蔡┬眴⑹疚覀儯阂獙W會依靠大家、依靠集體的力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學習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相對于個體,學生在合作學習生活中具有任務分工、信息分享、經(jīng)驗積累、創(chuàng)造水平和解決問題等方面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合作學習中的集體思維能夠讓學生在協(xié)作互動中獲益良多,學生在小組合作中也要承擔相應的個人責任,同伴之間坦誠自由地分享信息并且能表現(xiàn)出很強的參與意愿,根據(jù)需要貢獻自己的力量,形成學習共同體,實現(xiàn)個體知識和集體智慧的共生發(fā)展。
教學統(tǒng)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時,筆者問學生:青蛙是先長前腿還是后腿?學生合作研究后,有的說先長后腿,因為課文寫了“小蝌蚪游哇游,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后腿”,是它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的時候長出來的。有的學生說后長前腿,因為課文寫“小蝌蚪游哇游,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前腿”,是它們看見一只烏龜擺動著四條腿在水里游的時候長出來的。有的學生說,他養(yǎng)小蝌蚪玩的時候,看見小蝌蚪先慢慢長大,漸漸地顯現(xiàn)出兩條后腿,尾巴也會慢慢變短,然后會漸漸地長出兩條前腿,體積也變大,最后尾巴完全消失,長成青蛙,這個過程大約需要半個月的時間。筆者又問學生:青蛙為什么先長后腿?學生一臉迷惑。筆者引導:“青蛙的幼體是蝌蚪,早期的蝌蚪長得很像小魚,不過它們沒有像小魚一樣的鰭,所以蝌蚪只能依靠左右搖擺尾巴來游泳。隨著蝌蚪不斷長大,單靠尾巴游泳會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這時,蝌蚪就會從尾骨兩側(cè)長出兩條后腿。其實,青蛙的前腿和后腿是一起長的,只不過前腿被包在皮膚下面,直到伸出來我們才看到而已?!?/p>
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表現(xiàn)出的合作力是最珍貴的軟實力,它能把學習上的“獨行俠”融入學習共同體,讓學生把學習能力轉(zhuǎn)變成學習執(zhí)行力,再把學習執(zhí)行力轉(zhuǎn)變成最終的學習成果。合作力是班級發(fā)展的強勁推動力,是學生個人學習進步的最強競爭力。
六、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力
參與力是《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能力。社會性是人的本質(zhì)屬性。社會參與力,重在強調(diào)學生能處理好自我與社會關系的能力,養(yǎng)成現(xiàn)代公民所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個人價值實現(xiàn),成為有理想信念、敢于擔當?shù)娜?。教學統(tǒng)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鄧小平爺爺植樹》時,教師可以增強學生三種生活素養(yǎng)參與力:
一是增強勞動參與力。教師可要求學生帶著一種敬佩感朗讀:“81歲高齡的鄧小平爺爺格外引人注目。只見他手握鐵鍬,興致勃勃地挖著樹坑,額頭已經(jīng)布滿汗珠,仍不肯休息?!蹦憧?,81歲高齡的鄧小平爺爺“額頭已經(jīng)布滿汗珠,仍不肯休息”,參加勞動,他的勞動精神多么令人敬佩。閱讀,增強了學生的生活素養(yǎng)勞動參與力。
二是增強認真負責的參與力。教師可要求學生用嚴肅認真的感覺讀,體會鄧小平爺爺在植樹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和一絲不茍的精神:“一個樹坑挖好了,鄧爺爺挑選了一棵茁壯的柏樹苗,小心地移入樹坑,又揮鍬填了幾鍬土,他站到幾步以外仔細看看,覺得不很直,連聲說:‘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樹苗扶正。”鄧小平爺爺那份認真執(zhí)著,讓學生感到他不僅是在栽樹,還是在播下一個心愿,在精心地描繪美好的未來。學生的責任意識此刻便油然而生。
三是增強社會實踐參與力。閱讀教學生活化不僅教會學生學習,更是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教會學生生活。讀著課文,學生能清晰地感受到,鄧小平爺爺用行動實踐著他的話:“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是建設社會主義,造福子孫后代的偉大事業(yè),要堅持二十年,堅持一百年,堅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遠傳下去?!睂W生在閱讀中增強了責任擔當和社會實踐意識??傊喿x教學,無論是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還是發(fā)展智力,進行思想教育,都要與生活相聯(lián)系。
參考文獻:
[1]陳法寶.面對未來發(fā)展的生活素養(yǎng)—— 《劍橋大學生活素養(yǎng)框架》解讀[N].中國教育報,2018(12).
[2]董崇紅.淺析如何將小學語文教學與生活有效結(jié)合[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6(22).
[3]劉曉偉.語文教學與生活結(jié)合的意蘊與途徑[J].語文建設,2017(16).
[4]楊振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當今教育改革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yè),2006(8) .
[5]楊春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語文教學實踐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
[6]曾文光.提高學習能力是發(fā)展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路徑[N].中國教育報,2019(3).
[7]謝翠翠.語文教學與生活[J].南昌教育,2009(6).
[8]楊其媛.青蛙為什么先長后腿[J].小學教學研究,2015(15).
[9]李國杰,岳永紅,劉建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當代教育的指導意義[J].邢臺學院學報,2003 (4) .
[10]蘇慶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建構(gòu)[J].才智.2015(1).
[11]劉智全.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析[J].教育觀察.2020(3).
[12]李意平.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J].學周刊.2019(9).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