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修琴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小學語文越來越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但是,很多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上太“乖”,對于教師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反應平淡,甚至很少參與。為此,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能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從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學生;參與性
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采用的是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教師講解和學生聽講為主要形式。這種教學模式的優(yōu)點是教師能夠將系統(tǒng)的小學語文知識傳授給學生,幫助學生理解和消化知識,強化記憶,打好扎實的小學語文知識功底,為語文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但是,這種課堂模式也存在明顯的缺點,即學生學習比較被動,課堂教學氣氛沉悶,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低,容易導致教師教學激情的降低和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
另外,小學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還不夠成熟,好動,注意力不夠集中。教師為了保持良好的課堂秩序,就會規(guī)定小學生端正的坐姿和規(guī)范的聽課方式,這些都壓制了小學生善于表達的天性,使得他們在課堂中顯得很“乖”,但是這種“乖”卻嚴重阻礙了學生參與課堂的能力,降低了他們思維的活躍性和積極性,導致了他們的發(fā)散思維和學習主動性的喪失。
因此,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不提倡學生表現(xiàn)得很“乖”,而是提倡學生積極參與教師在課堂中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以主動參與的學習態(tài)度來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教師在語文課堂中教授的知識。
一、小學語文課堂學生“乖”的原因
新課程提倡學生的素質培養(yǎng),尤其是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而事與愿違的是,目前很多小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很安靜,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或者啟發(fā)式的教學不能夠很好地進行互動??傮w而言,其原因如下。
(一)以考試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我國教育體制中以考試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使得教師在小學語文知識的教授中一切圍繞考試進行。很多教師以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法為主要教學方法,例如講授法,或者語文詞句及語法分析教學法等。有些學生認為語文學不好的關鍵就是語文知識點和語法沒學好,因此將語文學不好的原因全部歸咎于知識點和語法的缺失。實際上,這是因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強化這個概念,使得學生誤以為母語學習的主要內容就是學習語法、分析段落大意、講解字詞句的結構及含義等,從而忽略了閱讀、詞語及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加上小學語文課堂時間的有限性,使得語文的閱讀教學被異化課后作業(yè),然后在課堂上以對答案或者簡單解析的教學方法處理閱讀理解部分。
(二)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
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很多學校也開始提倡“在做中學”,但是依然改變不了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因為學生面對的還是以考試為目的的應試教育,所以教師只能將自己備好的知識盡可能多地傳授給學生,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教師在黑板上寫,學生在書本上抄,學生就像復印機一樣在接收教師所教的知識,因此學習比較被動,在課堂中積極性不高,缺乏自我探索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這種教學只是通常意義上的“結論性教學”,而不是“過程性教學”,所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參與性較低。這也就是小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越來越“乖”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途徑
要想使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積極參與,主動提問或者以發(fā)散性思維去融入課堂教學中,教師就要充分發(fā)揮引導作用。
(一)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
首先是要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小學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不夠成熟,那么教師就要結合他們的知識范圍進行引導,提出適合他們思維的問題來解讀教學內容。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教師可以采用情景教學法,設計一定的情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并且互換角色,以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的形式進行教學內容的闡述或演繹,這樣不僅保證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而且課堂氣氛也隨之活躍,教學效果和質量也會全面提高。
(二)小組活動幫助學生活躍思維
小學生好勝心較強,喜歡在小組活動中表現(xiàn)自己。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包括他們的性格、興趣及學習能力進行合理分組。這就是新課改中提倡的小組合作學習法,十分有利于小孩子互相競爭、互相合作,既能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精神,又能培養(yǎng)他們的探究精神和參與精神。
分組前,教師要充分了解班級的情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tài)度及學習水平入手,將學生按照三個水平進行分類。但是具體到成型的小組,一定要遵循搭配原則,根據學生的意愿或者其他條件進行不同水平之間的搭配,每6~8人為一組,可以是同組異質,也可以是異組同質,盡力做到小組之間的公平合理,以便以后教學中各個小組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在管理方面,每個小組的負責人很重要,一開始由教師指定,但是隨著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應該由組內成員進行推薦。教師要采取動態(tài)管理的辦法,才能保證組長及組員的學習主動性和參與積極性,而且輪流負責小組會減少組內的很多矛盾,有利于小組成員之間的團結協(xié)作、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以《灰姑娘》這篇課文為例,教師分配不同的任務給學生,讓他們根據故事內容分析不同的人物性格,教師進行適當?shù)囊龑Ш涂偨Y。小學生在知識上和人性方面還知之甚少,那么教師要客觀恰當?shù)胤治鋈宋镄愿?,不可以臉譜化或者極端化。例如,灰姑娘的繼母很愛自己的孩子,所以才將灰姑娘關起來,希望自己的兩個女兒在舞會上吸引王子。這里可以擴展到母愛,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只是這位繼母只愛自己的女兒,而不能胸懷寬廣地去愛別人的孩子。
(三)課堂發(fā)散思維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小學生爭強好勝,喜歡辯論。教師要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征來引導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如,在學習課文 《小兔運南瓜》 時,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展開想象,進行發(fā)散思維,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教師應設計問題來活躍學生的思維,如,除了課文中提到的小兔運南瓜的方式,小兔子還可以通過什么方式把南瓜運回家里?小學生的回答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小兔子是把南瓜滾回家的;小兔子是把南瓜抱回家的;小兔子有很多小伙伴,他們一起抬回家的;小兔子把南瓜切開了,一片一片搬回家的;甚至有的小學生還說南瓜是小兔子趕著馬車拉回去的,或者開著小汽車拉回去的。這些回答都是符合小學生的知識范圍和思維習慣的。這時候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回答逐一進行點評。不管他們的答案是否貼切到位,孩子們在課堂上的參與性已經使得他們將注意力放在了課堂教學內容上。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抹殺小學生好動的天性,課堂秩序需要維護,但是更重要的是以生動豐富的內容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積極參與,這樣才能真正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讓他們在參與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習慣,同時也培養(yǎng)他們積極思考和善于動腦的學習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不希望孩子們“乖乖”地端坐在座位上,而是積極地參與到老師的教學活動中。
參考文獻:
[1]于靜.淺談小學生語文課堂參與度的提高[J].閱讀與鑒賞(下旬),2015(11).
[2]劉海濤.讓小學語文課堂煥發(fā)新的生命力:論如何引導小學生主動參與語文課堂教學[J].網絡導報·在線教育,2014(31).
[3]張曉花.論語文課堂中的學生參與[J].語數(shù)外學習(語文教育),2015(7).
(責任編輯:韓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