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秀芳
(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學文公分校,福建 尤溪 365100)
“活動——體驗——分享”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基本模式,而分享環(huán)節(jié)的開展和深入,離不開問題的有效引領。優(yōu)質的問題設計能打開學生的分享之窗,激發(fā)學生分享的積極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教學效率。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是充滿動感的課,“動”從何而來?從課前的暖身活動到課中的主題活動,都離不開心理游戲活動。心理課堂中的活動始于游戲但不止于游戲,它承載了明確而具體的活動目標,它擰開了課堂上的互動,它拋出了問題觸動學生去思考。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活動情境呈現(xiàn)的問題更能喚醒學生的答題(即分享)意愿,分享意愿的強烈與否與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的觸動和體驗密切相關。所以,選擇契合教學主題的活動,優(yōu)化活動的具體環(huán)節(jié),即是為問題的呈現(xiàn)培植豐沃的土壤。
心理課堂中的活動要如何選擇與設計呢?首先要考慮的是活動內容與教學主題的匹配性,這是最重要的。具有較高適用性的活動,才能引發(fā)活動者(學生)相應的感受,才能讓活動者(學生)在活動后的分享環(huán)節(jié)有話可說。在活動內容與教學主題相匹配的前提下,要對活動的具體形式、規(guī)則、道具選擇等方面進行優(yōu)化,提升活動的新穎度和吸引力,以便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對課堂的關注度。例如,教學“我和父母換角色”這一課時,可選擇“護蛋行動”這項活動,讓學生體會“護蛋”的不容易,進而引申到父母呵護子女的艱辛甚于“護蛋”。這項活動需要參與者付出耐心、細心,用心關注“蛋寶寶”,在護送過程中克服重重困難(借助道具設置的障礙關卡),因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蛋碎,功虧一簣?!案冻?、不易”是這項活動帶給活動者最直接的感受,從本課的教學主題來看,它是具有較高適用性的。同時,這項活動在道具和規(guī)則等細節(jié)方面進行了優(yōu)化,提升了活動本身的吸引力。道具中的雞蛋模型換成生鮮雞蛋,提高了護送難度,喚起學生的高度關注。障礙關卡的設置,限時的規(guī)則,激發(fā)學生的挑戰(zhàn)意識。這種風險和緊張感,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護蛋”的不容易。這樣的體驗,能為活動后針對“生活中你是否體會到父母也是如此呵護子女的,請結合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說一說”的心得分享進行充分的情緒鋪墊,能讓學生獲得深刻而豐富的認知。喚起學生內心深處的共鳴感的心理游戲活動就是有效的,能為問題的呈現(xiàn)提供真實而豐富的活動體驗儲備,而活動體驗正是學生分享的源泉。
心理課堂中的問題設置必須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都是指向教學目標的達成。因此,在進行問題設計時,要仔細斟酌教學目標在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分層、分步的細化體現(xiàn),注重精準設問,充分實現(xiàn)環(huán)節(jié)設計的意圖。精準的問題設計才是有效的,才有助于高效心理課堂的生成。
“在這個活動中你有何感受”是心理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通用式問題,它的優(yōu)勢在于它的開放性,讓每個學生都有話說。但有時優(yōu)勢也是劣勢,正因為問題具有開放性,學生不一定能迅速給出教師預期的答案,可能需要教師多次提問或者引導才能讓學生說出預期答案,課堂的時效性會受到影響。因此,通用式的問題,必須有適時的追問,或者在這個問題之后緊扣教學目標再呈現(xiàn)一個進階式的問題。例如,教學“學會尊重”這一課時,在活動“照鏡子”結束后,可呈現(xiàn)問題“在活動中你有何感受”,讓學生表達活動感受。緊接著,可呈現(xiàn)問題“為什么這些表情和行為讓你心里感到舒適”,引導學生說出“這些表情和行為讓我感覺受到了尊重”,從而實現(xiàn)本環(huán)節(jié)的目標“感悟自己態(tài)度行為與他人態(tài)度之間的關系,進而反思自己的行為”。
心理味,是衡量一節(jié)心理課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之一。如何在問題設計中體現(xiàn)出心理味呢?這就要關注學生的心理感受,講求價值中立,不把自己的價值觀念強加給學生,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探索,深化認知,學會欣賞也學會反思。心理課堂上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學生的分享沒有對錯之分。因此,在進行問題設計時,要盡量避免帶有價值導向的陳述,重在引導學生真誠表達。例如,教學“友誼”這一課時,可出示案例:小敏經(jīng)常向好朋友小林傾訴不開心的事情,把小林當成宣泄情緒的回收站。頻繁的傾訴讓小林感到疲憊,但又礙于好朋友的面子,不好意思拒絕。然后,教師呈現(xiàn)相關問題。問題A:如果你是小林,你覺得應該怎么做?為什么?問題B:如果你是小林,你會怎么做呢?為什么?兩個問題看起來幾乎一樣,但給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問題A 中“應該”一詞帶有明顯的價值導向。問題B 的表達是“你會怎么做呢”,這是一個價值中立的問法,重在問“你的選擇”而不是“應該的選擇”。問題B 關注學生個體的感受,關注學生內心真實的選擇,這是能夠讓心靈自由呼吸的設問方式,也是更適合心理課堂的設問方式。
學生作出什么樣的選擇是問題的一半,后面的“為什么”是一個重點,是設問的目的,也是最能體現(xiàn)心理味的。設問的初衷是引導學生理性看待朋友之間的“過度付出”,進而認識到助人自助的重要性。當然,會有一部分學生選擇“繼續(xù)當小敏的情緒回收站,幫朋友是應該的”。不要因為這個答案與預設目標不一致,就持否定或忽略的態(tài)度,每個人對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評估不一樣,對過度付出的考量也不一樣,教師要接納這種差異,尊重這種差異。這也體現(xiàn)了心理課堂上價值中立的原則。有些思考就要留給學生,讓學生在差異的碰撞中獲得新知,獲得成長。
在進行問題設計時,常規(guī)的備課思維可能多是重視與問題本身相關的部分(問題呈現(xiàn)的時間、問題如何表達、預設可能出現(xiàn)的答案等)。其實,學生回答之后,教師如何回應,也應列入問題設計的一部分。課堂教學尚未開展,課堂互動尚未生成,如何進行問題回應設計?問答之后的回應,似乎主要是考驗教師的課堂控場能力。但如果課前有預設,課堂上的應變就是有準備的應變,有助于呈現(xiàn)一個更有效的課堂。完整的問題設計,包括設問(教師設問)——預答(預設學生的回答)——回應(預設教師如何回應學生的分享)。
心理課堂上的問答回應,有其學科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心理咨詢技術的運用上。什么時候運用什么咨詢技術,應結合學生的回答情況而定。備課時,可以根據(jù)平常心理課堂教學實踐中學生分享時可能出現(xiàn)的幾種情況如“表達流暢,有真實感受,表達的具體內容契合設問意圖”“為回答而回答,表達的是應付之辭”“出現(xiàn)沉默,沒有人主動回答問題”進行預設。
教師積極的回應,能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分享被傾聽、被關注、被認可,課堂上的獲得感油然而生。教師積極的回應,伴隨著學生成長,能夠培養(yǎng)學生自信、尊重他人、接納他人、寬容等積極的心理品質。
始于活動情境,發(fā)于教學目標,問出心理味兒,答出成長之聲,優(yōu)化的問題設計必然能推動高效心理課堂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