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爾娜
(衡陽市廣播電視大學,湖南 衡陽 421001)
幼兒園社會領域活動是幼兒進行社會性學習的重要途徑,對于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有重要作用。但受到幼兒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幼兒所處的家庭環(huán)境以及幼兒園社會教育教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幼兒園教師在開展社會活動過程中面臨著較大阻礙。幼兒社會學習與發(fā)展中,應當將關注的重點放在家庭、幼兒園以及社會,營造關愛、平等的生活氛圍,進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因此,幼兒園應當反思目前幼兒社會活動組織與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動對活動內容進行調整,從多個角度找尋促進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活動實施策略。
目前幼兒園在開展社會領域教育活動的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首先,在開展社會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活動內容常局限于教材的內容與要求。目前,幼兒園教師在開展社會領域活動教育的過程中,都是按照教材的內容以及要求進行教案設計和活動開展的。然而從教材自身角度看,亦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影響了社會活動開展的效果。其次,教育方式比較單一。幼兒教師在開展社會活動的過程中主要還是將重點集中在上課、日常生活以及節(jié)日活動層面,很少會結合大自然、社區(qū)等場景開展教育。產生以上問題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首先,部分幼兒教師的教學思想比較落后。很多幼兒教師認為幼兒年齡較小,在學前教育階段開展社會活動效果不明顯,沒有認識到在幼兒階段開展社會教育的啟發(fā)性和重要性。其次,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還有待提高。教師應當突破傳統(tǒng)教材的束縛,充分利用周圍的教育資源開展幼兒教育。但部分幼兒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無法綜合使用多種教育方法以及手段,導致社會活動效果不理想。
第一,重視教師的榜樣作用。幼兒喜歡模仿周圍人的一言一行,因此模仿是幼兒進行社會學習的重要途徑。在幼兒園里,教師與幼兒朝夕相處,自身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兒模仿的對象。同時,教師與幼兒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溝通方式,也會對幼兒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很容易被幼兒模仿。因此,在培養(yǎng)幼兒社會化行為的過程中,教師應規(guī)范自身的一言一行,真正起到榜樣作用,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幼兒。例如,在教育幼兒關心自己伙伴的過程中,教師不應當只是簡單地傳授一些關心他人的方法和技巧,而應首先示范如何在平時的生活中主動關心自己的配班老師和班級當中的所有幼兒,充分理解幼兒的實際感受,尊重幼兒的情緒差異。這樣,幼兒才能真正學會了解同伴的感受。
第二,重視環(huán)境的暗示與引導作用。良好的班級環(huán)境會對幼兒社會化學習產生推動作用。例如,在進行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社會教育時,教師可以開展“游覽名勝古跡”主題活動,與幼兒一同收集有關祖國及自己家鄉(xiāng)的名勝古跡相關的圖片與文字資料,并放置到班級內部的活動區(qū)域中,將保護文物、參觀禮儀等學習內容與班級環(huán)境布置有機結合在一起,還可以將與名勝古跡相關的典故改編成一些比較有趣的小故事。這些都能夠為幼兒提供良好的暗示與指導,從而達到讓幼兒自然而然產生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情感的教育效果。另外,教師還應對幼兒園周邊的社區(qū)資源進行合理挖掘,使其能夠在幼兒園社會活動過程中發(fā)揮作用。例如,在開展“本土民俗文化課程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挖掘本地區(qū)的文化資源,如傳統(tǒng)習俗、風土人情、名人名勝、本土飲食等,組織幼兒參觀本地名勝古跡,品嘗當地的美食,聽古老的當地故事等,在各種社區(qū)資源的合理運用中,在幼兒的積極參與中,逐步達成社會活動的教育目標。
大多數幼兒都喜歡與人交往,能夠進行良好的分工合作,與同伴一同協(xié)商,對沖突進行解決,這也是具有良好人際交往能力的集中體現。要提升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就必須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更多的交往機會。因此,在開展社會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設置一些問題討論環(huán)節(jié),讓幼兒能夠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有目的的探索與思考。教師還應創(chuàng)造開放、活潑的學習氛圍,積極引導幼兒進行提問與探討,使幼兒在社會性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帶著問題探索,幫助幼兒獲得更多的社會經驗。例如,在開展社會活動“樂游名勝古跡”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通過問題引導幼兒調動自身的經驗進行充分的交流和表達,再讓幼兒帶著問題仔細觀察,感知名勝古跡的魅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當讓幼兒自行協(xié)商分工,包括角色的分配、游覽線路的制定、各區(qū)域工作人員的聯(lián)系等。如果能夠將問題有效地融入到社會活動中,幼兒自身的社會性學習就會更為自主與積極,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能夠獲得更為理想的體驗。
第一,通過情境體驗,學會移情。移情就是讓幼兒通過自身的情感去理解其他人的情感需要,通過自身的情緒去感染其他人的情緒。教師可通過“故事移情”的方式,引導幼兒從聽、想、做三個角度出發(fā)去理解故事,學會從其他人的角度出發(fā)體驗其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教師也可以啟發(fā)幼兒將所獲得的體驗與自己的日常生活有機結合在一起,幫助幼兒站在故事角色的立場,對角色的行為舉止進行合理評價,使幼兒能夠積極參與到情境表演中,進而更好地理解其他人所處的環(huán)境以及在特定環(huán)境中的情感體驗。
第二,通過情境體驗,強化規(guī)則意識。從幼兒的社會行為角度上看,綜合使用情境體驗、模擬扮演等多種方式進行強化訓練,對于幼兒社會行為養(yǎng)成能夠起到積極作用,特別是對幼兒規(guī)則意識的建立以及行為強化,更具有關鍵作用。例如,大班社會培養(yǎng)目標是:幼兒應當充分理解基本規(guī)則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能夠與同伴一同協(xié)作制定游戲的規(guī)則,形成規(guī)則意識。針對此培養(yǎng)目標,教師可以開展“美食街”情境活動,讓幼兒通過角色扮演,體會到角色所需要遵守的相關社會規(guī)范,同時可以讓幼兒對游戲規(guī)則進行合理協(xié)商。
第一,在實踐中感悟。在實踐的過程中對經驗進行不斷積累,體會到開展實踐活動的趣味性,對于幼兒經驗的內化能夠起到良好推動作用。例如,在開展“班級規(guī)則大家定”的活動時,幼兒經過討論能夠對各項規(guī)則進行制定,如在游戲過程中應當如何分配游戲角色與玩具,在看書的過程中應當怎樣保持安靜與書本整潔。在制定規(guī)則之后,所有幼兒都必須遵守規(guī)則。而在討論規(guī)則的過程中,規(guī)則意識已經深深印在幼兒們的內心中。這種方式與傳統(tǒng)的教師制定規(guī)則、幼兒遵守的模式相比較效果更理想。
第二,在交流中體悟。幼兒有無數種表達自身情感的方式,也有自己特有的交流與溝通方式。如果能夠將社會活動內容轉變成為幼兒自身的語言,就能夠更好地讓幼兒進行討論、分析與溝通,進而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幼兒也有著自身獨特的理解方式,往往能夠從自身出發(fā)再遷移到其他對象,所以教師應鼓勵與支持幼兒這種比較獨特的學習模式。
總之,教師采用環(huán)境暗示、問題探討、模擬扮演、生活實踐等方法,科學地組織與實施幼兒園社會活動,對幼兒園社會活動的有效開展能夠起到積極作用。教師還應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盡可能多地創(chuàng)造機會,使幼兒能夠學習到與他人和諧相處、對人際關系進行協(xié)調的方法,學會認識自己,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情感,為幼兒社會性的全面養(yǎng)成與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