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絲 張澄
摘要:樂種學的研究與樂學、律學等學科有著密切聯(lián)系,中國樂理在樂種學的建設與發(fā)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基礎和貢獻。本文將從樂種學、中國樂理以及學科應用三個方面進行闡述,以期尋求中國樂種學理論應用于視唱練耳學科的最佳方式。
關鍵詞:樂種學;中國樂理;視唱練耳
一、樂種學的宮調理論
宮調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樂學中重要理論體系,“宮調”一詞,在《中國音樂詞典》中解釋:“調高和調式的綜合關系”。原意包括‘宮和‘調兩個方面,宮作為調高的解釋,又稱為均,調作為調式的解釋,也稱為‘聲。但宮調一詞,始終在十二平均律體系中包含調高和調式兩個意義。袁靜芳先生認為:“中國傳統(tǒng)樂種的‘宮調內涵,除調式、調高關系外,其表現樂曲調式、調高的物質基礎——樂器在演奏時與調名、調高相應的指法或弦法,在研究其宮調的意義時,是絕對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在樂種學的研究實踐中,多對宮調的游移與轉換手法進行研究。犯調的方法表現為移指犯調、移弦犯調,犯調的類別分為犯宮同調、犯宮犯調、多宮相犯,犯調的應用表現為交替游移、并置對比、前后呼應、中部展開、首尾放調。在具體的樂種研究實踐中,需在各樂種進行宮調特征研究的基礎上,再對其進行樂種的音樂形態(tài)分析,如河北十番樂的“旋宮不轉調”、《料峭》樂目中的宮調體系等。探索各樂種的宮調關系,是樂種學研究的基礎。結合中國傳統(tǒng)樂種中具體存在的宮調特征做一歸納闡述,是樂種研究基礎知識的一部分。
二、中國樂理的調式理論
中國古代樂理的兩個焦點體現在樂學和律學方面。律學方面表現為音階構成背后的數理關系,如五度相生率、隔八相生律、京房六十律、蔡元定十八率、朱載堉十二平均律;樂學方面表現為探討音階音高、調式關系,如十二律呂、七聲。在具體的樂理學習和實踐中,二者是相互結合的,如編鐘的音高關系是律學,演奏中涉及樂學關系。本次研究中,筆者注重介紹中國音樂理論中的八十四調理論。
八十四調式南北朝時期分裂,隋朝皇帝重建禮樂制度,鄭譯提出八十四調。中國古代音樂理論兩個音樂系統(tǒng),其一為十二律呂,即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中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其二為五正聲,即宮、商、角、徵、羽,在此基礎上加入四變聲清角、變徵、閏、變宮?!吨袊魳吩~典》展示了八十四調的理論關系。移宮構成十二個均,從而成為八十四調,如以黃鐘為宮,便為黃鐘均。
歷史記載隋代音樂家萬寶常通過“改弦移柱”法,“旋相為宮”,將八十四調全部演奏出來。此外,中國樂理中呈現出了其聲律關系,即黃鐘均表現為黃鐘為宮,太簇為商,姑洗為角。同時,黃鐘均也表現為黃鐘之商,太簇為商。這便是中國樂理中的之調式和為調式,之調式強調宮音,絕對音高;為調式強調音在哪個律位和均中。
針對旋相為宮這一概念,童忠良、崔憲、胡志平、彭志敏著《中國傳統(tǒng)樂理基礎教程》中以圖示對其解釋,中間圓輪順時針轉動和逆時針轉動均可得出八十四調,以內環(huán)宮對應的律制為均。
新時期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理論研究,不僅加強中國傳統(tǒng)音樂理論研究的科學化、嚴謹化與體系化,更應探索其在教學、傳播領域的實踐途徑。
三、學科應用
為何西方的應用樂理作為我國的基礎樂理廣泛學習,其重要原因是其實踐性較強,應用性較廣。對于學習民族器樂的學生來說,學習過程中出現斷層,沒有將基礎樂理和自身樂器結合起來,使得中國樂理因缺乏實踐并未形成體系。
筆者曾對學生接受中國音樂的能力進行測驗,也在視唱練耳和民族器樂合奏上做過實驗,結果證明,接受者都很欣賞中國的音樂并愿意為之付出實踐。只是現在教師的教學方向出現一定的偏差,認為只有西方的大小調體系才是基礎樂理,完全忽略了中國樂理的可行性。尋找共同點,學習西方,為我所用,使用其研究方法為中國所用,才是中國音樂建構最重要的內容。
針對這種情況,筆者開始探究視唱練耳教學內容民族化的方式,不僅在課程中教授中國樂理相關知識,還將其所涉及的多種民族樂器以樂種學的宮調劃分種類,如笛為主奏的宮調樂曲主要配合以西安鼓樂類型的視唱改編曲,以管主奏的佛教音樂和北方鼓吹樂視唱改編曲等。在實踐過程中,一方面采用多聲部旋律聽辨、視唱與樂器結合等形式,培養(yǎng)學生聽辨民族和聲,欣賞多聲部民族音樂的能力;另一方面以不同專業(yè)學生為對象,制定其適宜的視唱練耳訓練方法,如民樂同學以簡譜識譜為主,鍵盤類同學以五線譜識譜為主,并在這一基礎上加入中國律制聽辨,中國作品演唱、中國古樂作品演唱能力的訓練,并在其可以熟練掌握的方法之上增加其對不同音樂風格作品的把握,如西洋樂同學練習民族音樂改編視唱曲等,以最高效的方式提升學生對音樂綜合能力的把握。除此之外,在民族化的視唱練耳教學中,按照樂種學的宮調研究方法對民族樂曲進行分類教學,將樂種學的宮調理論以更直接的實踐方式進行教授,提高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接受力和學習興趣。
作為一名視唱練耳的專業(yè)學習者,對于基本樂理的認識絕不能只停留在西洋大小調上,對于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推行絕不能只停留在七個調式中,應引導學生從中國的各傳統(tǒng)調式中發(fā)掘屬于中國自己的聲音,并做好推廣,以發(fā)揚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yōu)秀文化。
參考文獻:
[1] 陳雅先.視唱練耳教學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2] 袁靜芳.樂種學[M].北京:華樂出版社出版,1999.
[3] 童忠良,崔憲,胡志平,等.中國傳統(tǒng)樂理基礎教程[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4] 姜夔.關于視唱練耳課教學法的問題三則[J].人民音樂,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