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鳳
(江蘇省宿遷市實驗小學 江蘇 宿遷 223800)
根據(jù)《新課標》對于小學音樂教育的要求,器樂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音樂課的器樂教學比重遠低于聲樂教學的比重。
究其原因,首先,器樂教學中對于樂器的購置需要一定成本,而作為小學課堂教學,課時有限,學習成果較低,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對于器樂學習熱情度、支持度較低。其次,器樂教學需要一定的樂理知識做基礎,無形中占用了本就有限的音樂課課時?;蛘哂杉议L負責在課外為孩子選擇樂理學習,以做補充,對于家長和學生增加了額外的費用,占用了更多的課余時間。另外,學習器樂需要經常性練習,本就被看作是素質教育的音樂課很難得到更多的家長支持。最后,器樂學習不同于聲樂學習,需要逐一指導以確保技巧的掌握,但作為基礎教育的小學音樂課,學生人數(shù)多,師資有限,使得器樂教學開展難度加大。
但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入,器樂教學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比重越來越高,選擇適合的樂器就成為首要問題。
葫蘆絲源于云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是一種傳統(tǒng)的舌簧樂器。因其音色柔美,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及民族風格,也被稱為“東方薩克斯”。葫蘆絲作為我國傳統(tǒng)的民族樂器,隨著旅游開發(fā),憑借其悠久的文化歷史背景,以及易于掌握的特點,迅速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和接受。選擇葫蘆絲作為小學音樂課堂的器樂教學樂器,有其自身優(yōu)勢,但在普及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葫蘆絲屬于我國傳統(tǒng)吹奏樂器,音量較小,分主副管。主管音色柔潤,兩根副管持續(xù)音含蓄朦朧。常用于吹奏民間曲調,給人安寧靜謐之感。對于小學生的樂器選擇,應更加純凈,具備積極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因此,葫蘆絲是一種較為合適的樂器選擇。在小學音樂課堂的日常器樂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提高學習效果,是教學開展的首要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葫蘆絲的文化歷史背景,使學生進一步了解這一樂器的悠久發(fā)展、演奏特點,樂器結構以及中國傳統(tǒng)樂理常識,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進而鼓勵學生大膽嘗試,通過團體活動的開展,為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
但是在葫蘆絲進入小學音樂課堂的實際情況中也存在很多問題。畢竟小學生從年齡、好奇心、自控力等多方面,處于相對不穩(wěn)定期。如何掌控課堂教學質量,始終保持孩子們的學習熱情,更要學會如何保護樂器。雖然小學處于基礎教育階段,但老師在教育過程中應根據(jù)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采用靈活的方法調動和激發(fā)每個同學的積極性,達到最佳的教學目的。在小學音樂課堂的葫蘆絲教學中,很難找到專業(yè)的葫蘆絲演奏者進行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在葫蘆絲的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提高自身水平,彌補非專業(yè)的不足。
葫蘆絲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發(fā)展面臨許多問題,問題的解決將促進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和學習質量的提高。
器樂學習被稱為體態(tài)律動,是人多種感官和情緒、情感的綜合表達。在實際教學中,單一的對于技巧的掌握遠遠不能領會器樂表演的精髓,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是能夠激發(fā)學生積極性的重要因素。在其他的發(fā)達國家更是專注于青少年的器樂培養(yǎng),他們引入大量的優(yōu)秀演奏家進入課堂,直接參與音樂教育。國家教育部門更是要求每名學生都要掌握兩種樂器的演奏。這既是對于文化的傳承,也是學生素質培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做到不單掌握器樂的演奏,還了解其發(fā)展的歷史。這些對于我們開展音樂教育都有著極大的啟發(fā)和借鑒意義。而對于我們,選擇傳統(tǒng)的民族樂器,要易于掌握,適于表演,葫蘆絲就成為小學課堂音樂教育的首選。
在我國教育部門的政策指導中,已經把對于器樂演奏的掌握納入重要教育方針,為音樂教育的課堂形式提供了政策支持。而在樂器的演奏及普及上,越來越多的家長愿意提供資金、時間、精力上的支持。作為教育方的學校,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充分的表演及展示平臺,使學生們更加富有激情的投入器樂的學習中。
葫蘆絲作為傳統(tǒng)的、被廣泛熟知的、相對易于掌握的民族樂器,在課堂教學中所承載的責任毋庸置疑。從了解而學習,學習而喜愛,喜愛而堅持,這樣的過程離不開學校、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
從葫蘆絲引入小學音樂課堂,激發(fā)孩子們的民族熱情,培養(yǎng)孩子們德、智、體、美的綜合素質,是教育所承載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