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凌玲
1999 開始,我國高等學校連年大幅度擴招,導致師資不足以及生源質量下降,教學質量也隨之明顯下滑。 基于此,吳巖司長指出,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在于創(chuàng)新,高等教育要做到超前識變、積極應變以及主動求變,要淘汰“水課”,打造“金課”,提升高等教育的整體質量。
在此背景下,中國高等教育從業(yè)者圍繞本校實際,積極探索,開展課堂教學改革實踐,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而在各類教學模式中,對分課堂和基于微課的SPOC 課堂尤其引人注目。
對分課堂是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2014 年提出的原創(chuàng)教學模式。 其實施主要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教師進行單元重難點講授,幫助學生厘清單元知識脈絡,掌握重難點知識;第二環(huán)節(jié),學生課后進行自主學習,內化吸收,完成“亮考幫作業(yè)”;第三環(huán)節(jié),課堂討論,學生根據課前完成的“亮考幫作業(yè)”框架,參與課堂討論,答疑解惑。 這種新型教學模式一方面符合中國學生“先教后學”的傳統(tǒng)學習習慣,學生參與教學改革的抵觸情緒較弱;另一方面,又大膽引進自主學習,課堂討論等西方學習模式,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積極性。 因此,對分課堂被認為是中西方教學智慧相融合的結晶。
研究人員之前做過“以微課為基礎的SPOC 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研究。 實驗數據顯示,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確實對專業(yè)課程的教學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但隨著教學實驗的進一步推廣,也逐漸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有些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無法厘清各單元知識脈絡,難以僅憑微課內容完成自主學習,甚至存在刷課現(xiàn)象;有些學生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參與程度低,不肯發(fā)言,也不敢參與互動,覺得無話可講。針對上述情況,文章在新一輪課堂改革中,將“微課”與“對分課堂”相結合,兩者優(yōu)勢互補,建立融“微課”“對分”于一體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以此探究高等學校專業(yè)課教學新思路。
建構主義理論、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理論以及學習金字塔理論為建立融“微課”“對分”于一體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首先,建立融“微課”“對分”于一體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符合建構主義理論倡導的學習者應主動進行知識構建的理念。 建構主義認為,與被動接受知識不同,學習者應主動獲取并建構知識體系,主動嘗試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 而在融“微課”“對分”于一體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中,學習者首先通過對分課堂第一環(huán)節(jié)初步掌握知識框架,再課后根據知識框架進行微課自主學習,內化吸收,最后通過課堂討論答疑解惑。 整個過程完美契合了建構主義者強調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思想。
其次,建立融“微課”“對分”于一體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符合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理論。 根據艾賓浩斯1885 年所做實驗得出的結論,人類的記憶遺忘進程呈現(xiàn)先快后慢的不均衡發(fā)展規(guī)則。 這就要求學生在課后進行及時復習,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所學知識不被輕易遺忘,從而轉化為永久性知識。 融“微課”“對分”于一體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中,學習者在課后進行微課視頻的學習,并按要求完成“亮考幫作業(yè)”,實際就是幫助學生對課上所學內容進行及時復習;而第三環(huán)節(jié)的課堂討論又相當于再一次的復習鞏固。 通過反復學習討論,學生得以順利內化吸收所學知識。
最后,建立融“微課”“對分”于一體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符合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提出的學習金字塔理論模型。 學習金字塔理論模型以定量形式描述了學習者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所習得知識的留存率。 具體來說,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通過聽講、閱讀、視聽、演示等傳統(tǒng)被動學習方式,學習內容的平均留存率依次為5%、10%、20%及30%。 而通過討論、演練以及教授他人等主動學習方式,學習內容的留存率可以分別高達50%、75%以及90%。 因此,這一理論也從另一方面證明融“微課”“對分”于一體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中采用的課堂討論,實際操練以及相互答疑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知識掌握能力。
為清楚闡述“微課+對分”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專業(yè)課教學中的實際應用情況,文章將以《英語語言學導論》課程第一章《引言》為例,進行具體教學流程講解。
第一章《引言》是語言學開篇章節(jié),由于本部分涉及大量的理論知識以及案例分析,因此在具體教學安排上,本章節(jié)的學習將分為兩個課次(一課次包含2 小節(jié)課)進行。 下面將以第一章第一次課為例闡述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語言學課程中的具體應用。
第一次課前,教師首先需要明確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通過第一章第一次課,學生需要熟悉語言學的基本概念,語言學的各個分支以及語言學中的重要區(qū)分。授課教師根據本次課教學目標,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傳學生自主學習任務清單,幫助學生明確本次課重難點知識,厘清知識脈絡。
第一課次第一小節(jié),教師在系統(tǒng)介紹語言學課程的課程性質、授課計劃、評價方式后,還將詳細向學生介紹融“微課”“對分”于一體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流程,使學生對教學改革的目的、方式、預期效果有明確的認知。 這一環(huán)節(jié)至關重要,必不可少,師生對即將開始的教學改革的共同的正向認知是教學改革成功的關鍵一環(huán)。
第一課次第二小節(jié),教師將以思維導圖的方式為學生呈現(xiàn)第一課的知識脈絡,并強調本課重難點知識——語言學中的重要區(qū)分。 學生通過教師教授環(huán)節(jié),明確本課學習目標,熟悉所涉重點知識,為接下來的自主學習打好堅實基礎。
第一課次結束后,學生首先登錄網絡教學平臺,根據自主學習任務清單,學習本課所涉微課視頻:1.1 語言學簡介;1.2 語言學的定義和研究范圍;1.3 語言學中的重要區(qū)分。 每個微課視頻根據內容不同,控制在5~15 分鐘內,保證既能講清楚概念,又不至于時間過長引起學生厭學情緒。
其次,學生在學習完相關微課視頻后,整理完成“亮考幫”作業(yè)。 簡單來說,“亮考幫”作業(yè)要求學生總結本次課學習中的最大收獲(亮);歸納自己弄懂但其他同學可能仍然存疑的知識點,帶到課堂上以問題的形式考察其他同學(考),針對本次課內容,學生要求去搜索相關語料庫,查找相關涉及語言學中重要區(qū)分的案例,帶到課堂上和同學分享討論;最后發(fā)現(xiàn)整理自己仍然沒有理解的知識點,尋求同伴幫助(幫)。 通過“亮考幫”作業(yè)框架,學生完成了知識的歸納整理,內化吸收,并為下一步課堂討論準備好發(fā)言內容,使學生在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人人有話可講,有言可發(fā)。
第三步,學生完成在線測試,及時查漏補缺。 本次課的測試一共包含10 道題目、3 道選擇題、4 道填空題、3 道判斷題。 學生在要求時間段進入在線學習平臺完成在線測試,測試限時10 分鐘。 超時未完成測試的系統(tǒng)將自動提交。 測試滿分100 分,每題10 分,學生完成測試并提交后系統(tǒng)將自動給分。 因此,學生可以實時獲得測試反饋,了解自己知識掌握水平。
第二課次第一小節(jié),學生首先圍繞“亮考幫”作業(yè)展開小組討論。 每位成員根據自己事先整理好的作業(yè)框架進行發(fā)言,小組成員間互相答疑。 小組討論結束后,組長進行匯總記錄并代表小組在全班同學面前進行小組呈現(xiàn)。 組長人選并不固定,小組內成員輪流擔任。 授課教師監(jiān)控整個討論過程,對各小組討論進行適時引導,并解答小組成員提出的疑問。 最后,授課教師對各小組的發(fā)言進行總結,對同學們的共性問題進行解答。
第二課次第二小節(jié),開啟第二輪教師教授環(huán)節(jié)。授課教師梳理第一章第二次課的知識脈絡,講解重難點知識——語言的識別特征。 然后參照第一輪教學過程,學生自主學習,隔堂展開討論,以此類推,完成整個教學過程。
經過一學期的教學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微課+對分”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優(yōu)勢明顯,具體涵蓋以下幾點:
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一直以來飽受爭議,最重要原因是學生在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只是一味地接受知識,未發(fā)揮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導致學習積極性較差,學習效果不佳。 而“微課+對分”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既能夠通過微課自主學習使學生自主把控學習節(jié)奏,實現(xiàn)個性化學習;又可以通過對分課堂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課堂討論,實現(xiàn)知識的主動建構。
在傳統(tǒng)課堂的滿堂灌教學模式中,教師年復一年講授著相同的內容,缺乏個性化教學,學生課堂參與較少,教師的教學激情也會逐漸減退。 而在微課為基礎的SPOC 課堂,學生的知識構建則主要通過學生課下自主學習實現(xiàn),教師的引領指導作用未得到充分發(fā)揮。只有在“微課+對分”的混合式學習模式中,教師一方面提綱挈領的為學生指明學習方向,解釋清楚重難點知識,另一方面又能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提供個性化指導。
長期以來,教師在期末給予學生平時成績分值時,都會或多或少感覺理據不足,學生的平時成績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學生在教師心目中的印象分。 這也導致學生投訴事件時有發(fā)生。 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課堂表現(xiàn)由小組成員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產生,作業(yè)成績由授課教師在網絡平臺上給分后期末統(tǒng)一導出生成,隨堂測試成績由系統(tǒng)自動批改生成。 因此每一項成績都真正做到了有理有據,也使想要提高平時成績的學生有了明確的奮斗方向。
綜上所述,融“微課”“對分”于一體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對于提高學生學業(yè)成績,發(fā)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具有積極作用。 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需遵循以下原則。
其一,在微課視頻準備環(huán)節(jié),需嚴把微課視頻質量,嚴防出現(xiàn)與學習內容不符或者質量上以次充好的現(xiàn)象。 如果沒有專門建立課程配套的微課視頻,而需要利用網上的慕課視頻,則要求教師從課程實際情況出發(fā)對微課視頻進行選擇,并完成一定的剪輯增減。
其二,在教師講授環(huán)節(jié),切忌不分重點,全盤講述。教師講述應該緊緊圍繞課程目標,抓住教學重難點進行重點講解,對于簡單的基礎知識,則應該交給學生進行課后自主探索學習。 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重點突出,層次分明。
其三,在學生討論環(huán)節(jié),要根據教學內容及時調整討論方式,避免形式上的千篇一律。 例如,在《英語語言學導論》第一章,我們將主要采取案例討論的形式。由于《引言》部分內容主要涉及理論知識,因此這一章的課堂討論將重點圍繞理論知識和相關案例展開;第二章《語音學》中,我們將主要采取學生模擬教學的形式。 學生將利用課外收集的視頻或自制動畫的形式,分組講解發(fā)音器官及元、輔音的分類,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對第二章的知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在第四章《句法學》中,我們的討論形式則轉變?yōu)閷嵅俚姆绞健?第四章句法學涉及不同句型的句法分析,因此這一部分的討論環(huán)節(jié)學生將走上講臺,在黑板上進行不同句型的句法分析,其他同學則可以通過點評或糾錯的方式來參與討論。
最后,關于對分課堂的時間比例分配,也應該采取靈活的方式,避免機械的五五切割。 對于理論為主的章節(jié),授課教師應該適當加大理論講授比重,而對于實踐為主的章節(jié),授課教師應該在適當講解理論的基礎上,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開展實操訓練及討論。
綜上所述,融“微課”“對分”于一體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對于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與思辨能力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這一教學改革思路一定能夠為教育領域相關專家和高校一線教師提供有益借鑒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