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九大報告提出:文化自信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密切相關。統(tǒng)編語文新教材中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容,特別是古詩詞的比重大大增加。但小學古詩詞誦讀教學的現(xiàn)狀卻不容樂觀,存在重講解輕誦讀、誦讀形式單一、缺少方法指導、誦讀水平低下等問題。因此,要更新觀念,提高認識。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多種方式開展古詩詞誦讀教學,提高誦讀技巧,激發(fā)學生的誦讀熱情及對古詩詞的赤誠之愛,讓大美的詩詞在學生的心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關鍵詞】統(tǒng)編教材;古詩詞教學;教學探究;古典詩詞誦讀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30-0068-02
【本文著錄格式】陳愛麗.統(tǒng)編教材背景下古詩詞誦讀教學的思考[J].課外語文,2020,19(30):68-69.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diào):“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苯y(tǒng)編教材語文教科書針對低、中、高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接受能力,選編了諸多體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容,古詩詞的比重也大大增加。
葉嘉瑩老先生說:“浩瀚的歷史長河,燦若星辰的文字與文體,其中最美的要數(shù)中國古詩詞,中國古詩詞是一條綿延不已的感發(fā)生命的長流。”古詩詞誦讀教學教什么?怎樣讓十來歲的孩子感受到古詩詞蘊含的美?怎樣將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融入我們的血脈,植入孩子的心靈?
一、放緩步調(diào)細細讀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種種獨特的畫面、美妙的境界、豐富的情感,是任何一種語言都翻譯不出來的。只有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才能讀得出它的美!它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形成一幅幅獨特的畫面,觸發(fā)一絲絲獨有的感動。所以,古詩詞誦讀教學必須放緩步調(diào)細細讀,慢慢品,層層推進。
前不久聽五河小學洪元元老師教學《秋思》一課,很受觸動。洪老師處理該課腳步是輕的,語調(diào)是緩的,節(jié)奏是松的。讀準字音—讀對節(jié)奏—讀懂詩意—讀出詩情,誦讀的層次有梯度,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前三個層次都比較簡單易操作,難題在第四個層次“讀出詩情”上。“詩情”是一首詩內(nèi)里的、氣質(zhì)的東西,有現(xiàn)代文給不了的感覺,怎樣讓學生咀嚼到文字里的情思,品嘗到文學與文化呢?
《秋思》一詩寫的是尋常得不能再尋常的生活小事,表達的卻是沉重得不能再沉重的思鄉(xiāng)之情,王安石曾評價這首詩“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這樣一首詩怎樣引領學生觸到它的“骨”,讓學生有所思、有所動呢?洪老師抓住了9個字“見秋風”“意萬重”“又開封”。首先鏈接《望行人》對比讀,音樂造境,語言造境,感受秋風肅殺、落葉無情、葉落歸根、歸家不得的復雜思緒,為下文的“意萬重”蓄勢,相機誦讀;接著小練筆,張籍對年邁的父母寫道,對辛勞的妻子寫道,對年幼的孩子寫道,厚重的鋪陳表現(xiàn)“意萬重”,情境真切,讓孩子設身處地體會詩人的生命、心魂、思想,在此基礎上的誦讀更加情真意切;最后水到渠成表演感受“又開封”,同時拓展誦讀孟郊的《歸信吟》重夯思鄉(xiāng)之情。放慢節(jié)奏,層層鋪排,點點滲透,洪老師用自己的一雙慧眼,發(fā)掘詩中不經(jīng)意卻極有價值的關鍵字眼,用自己的一顆“芳心”,引導學生去品味詩中讓人心儀不已的“華章麗句”,品出滋味,品出情懷。
二、聚焦形式靜靜品
溫儒敏教授說:教學古詩詞最好的辦法就是反復誦讀,讀得滾瓜爛熟。不要過多解釋,也不要太多活動,寧可多讀幾遍,引導學生抓住作者詩中那種感覺,讓學生靜靜品味。怎樣“多讀”呢?這就涉及誦讀形式的問題了。
《秋思》一課,新課伊始洪老師配樂誦讀余光中的《鄉(xiāng)愁》,聲情并茂的朗誦立刻把學生帶到了一個傷感、惆悵的意境中,洪老師充分發(fā)揮了教師范讀的優(yōu)勢,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接下來進入古詩的學習,個別讀、小組讀、齊讀、比賽讀、情境引讀、不同作品對比讀,整個課堂書聲瑯瑯、感情充沛。而且這種讀不是為誦讀而讀,而是每一次誦讀,每一種形式的誦讀都有明確的目標,指向性很強。比如在抓住“見秋風”引導想象畫面時,洪老師就鏈接了張籍的《望行人》對比讀,此番做法讓學生對“見秋風”有了深度感知,為下文理解“意萬重”做了鋪墊。
除了這些常見的形式外,我認為還可以吟,還可以唱。曾經(jīng)身臨其境感受過寧波數(shù)百名小學生吟誦《鹿鳴》,悠遠綿長,極富美感;也曾經(jīng)在自己的課堂上教學生唱過《清明》《望天門山》《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學生熱情極高。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不斷學習、更新,用更加新穎、獨特、學生感興趣的形式承載古詩詞教學,讓古老的詩詞煥發(fā)年輕的生命!
讀的形式可以千種姿態(tài)、萬般模樣,但品的過程一定是安靜甚至孤獨的。有些古詩詞課很熱鬧,很浮躁,缺少沉浸式的閱讀,缺少真正個性化的自由的閱讀,盲目地組織各種活動,其實并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道德經(jīng)》認為:厚重的應該主宰輕浮的,寧靜的應該主宰躁動的。這樣,我們的行為才不至于偏頗。閱讀尤為如此,古詩詞教學尤為如此。一首首詩詞是一個個孤獨而高貴的靈魂的低吟淺唱,課堂上要讓學生多一些靜思默想的時刻,多一些內(nèi)心涌動的時刻。一位高明的語文教師總會引導學生在詩詞中行走時引發(fā)思考、品味感受,這場“革命”是靜悄悄的。我并不否定一堂課得到迅速推進、風生水起是精彩的,但我認為適時地停止,讓學生靜思默想,不失時機地引發(fā)內(nèi)心情感的風暴,才是更高級的!
三、且行且思輕輕點
葉圣陶先生說:“一字不宜忽,語語悟其神?!边@說的是語文教學,我以為,對于古詩文的教學尤應如此。我們要想方設法,借助媒體,借助文本,借助插圖,借助教師語言的渲染,營造一個有強烈代入感的場。然后,潤物細無聲地讓一切該發(fā)生的發(fā)生,該生長的生長。我們只需要適時地點撥,適時地推動,適時地提高,適時地對話,適時地穿針引線,適時地推波助瀾。
洪老師在教學《秋思》時做得比較成功。有聲情并茂的范讀,有具體有效的指導。初讀《秋思》課題時,學生讀得很機械、干巴,洪老師說:“‘秋思就是秋天的思念,思念是一種很玄的東西,應該輕輕地讀,試一試”“思念是一種綿長的感覺,試著讀一讀”“思念是一種會呼吸的痛,試著讀一讀”。兩三個回合的指導點撥,學生自可遙想四方,自可思接千古,自可在特定的場景悠游,自可與詩人的心靈對話。誦讀也更有感覺了,滋生了一股惆悵綿長的味道。
誦讀的好與壞,一方面源自對文本的領會感悟,朗讀技巧的掌控也可以為誦讀錦上添花。長期以來,語文課堂上不提倡朗讀技巧的指導和訓練,可我認為對學生加強朗讀技能訓練對提高學生的誦讀水平是很有好處的。
葉圣陶先生說:“語調(diào)的差別,不外乎高低、強弱、緩急三類……吟誦一篇文章,無非依據(jù)對于文章的了解與體會,錯綜地使用這三類語調(diào)而已?!崩首x是“情”與“技”的整合,突出對朗讀技法的訓練,不是刻意、機械地強調(diào)停頓、速度、高低、輕重,而是通過范讀、領讀、比較讀、情境引讀等,讓學生潛移默化地習得朗讀技能,“情”“技”共生同長。
四、眾說紛紜個個評
古人云:“詩無達詁。”一切對于詩意的固化和規(guī)定都是一場徒勞。我們只能試探,試探一個個獨特的靈魂,在特殊的時刻,那些個特別的情愫。
洪老師的課上,總是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對詩歌的理解,你感知到的詩心,他體悟到的詩意,情動而辭發(fā),你一言我一語眾說紛紜中去喚醒,去澆灌,讓學生有機會去感受:從詩經(jīng)到唐詩宋詞,從屈原到李白,中國文人一脈所承的愛國愛家愛自然的情懷。
很多老師上課時評價學生的朗讀基于鼓勵習慣千人一面地說“字正腔圓”“你讀得真好”“聲音很洪亮”“掌聲送給他”等。洪老師的課上,諸如此類空泛的評價很少,多數(shù)是詩詞情感與學生已有經(jīng)驗產(chǎn)生情感共振時,在學生觸及詩詞的“骨”時的精準評價,毫無疑問這種評價對學生而言是更具肯定性和價值的。
如《秋思》一課臨近尾聲一女生含淚誦讀《歸信吟》后,洪老師這樣評價:“你的誦讀足以說明你已觸及這首詩的靈魂,無須多說什么了,我只想向你鞠一躬?!贝送?,評價的形式除了教師評價學生,還啟用了學生自評和互評的方式,把評價的權利真正交還了學生。
一首詩就是一段情感、一種態(tài)度、一種生活,甚至一頁歷史!中華詩詞蓄積了偉大詩人的品格、智慧、情感、胸襟,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做的就是引領學生在詩詞的天地里漫游,聲情并茂地誦讀,體會其意境及情感,喚醒孩子們對古詩詞的赤誠之愛。這才是古詩詞教學時必須觸摸的“美人骨”!
參考文獻
[1]葉嘉瑩.古詩詞課[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7.
[2]小學語文名師.溫儒敏教授5月23日在統(tǒng)編語文四至六年級教材國家級培訓班上的講話:語文課改讀書為本——如何用好統(tǒng)編語文教材[EB/OL].搜狐,2019.
[3]吳福雷.溫儒敏教授“金句”賞析——統(tǒng)編語文四至六年級教材國家級培訓學習瑣思 [DB/OL].快照,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