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巖/青海省油田第一中學
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而教學關系也一直都是課程改革和教學論理論討論的核心問題。其中,教與學的先后順序、教師與學生孰為課堂主體等問題一直都是學界以及一線教育教學討論的熱點問題。
結合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并閱讀相關的論著文獻,我們認為,問題的關鍵主線只有一個,即我們的所有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是什么?新課改指出,一切為了孩子的發(fā)展;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進一步指出,我們的目標是為了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那么纏繞在教學上所有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我們一切教學行為的最終落腳點都是學生之學,教當為學而服務,甚至教師的先前的教也都是為了實現(xiàn)最終的不教。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對于學生具體知識的學習進行指導,但是哥更需要從思想認知和方法論層面對于學生進行培養(yǎng),借助這樣的教學關系讓學生能夠逐漸、真正學會學習,能夠獨立思考和學習。
我們不得不承認,目前高中英語課堂的教學關系并不樂觀,且主要表現(xiàn)在教師對于師生課堂地位、教與學的關系的認知不清上。
在我們的傳統(tǒng)教育中,尤其強調(diào)師道尊嚴,教師的職能是“傳道受業(yè)解惑”,是知識權威的化身。這樣的認知由于認識慣性也被帶入到當前的教學關系中,主要表現(xiàn)為教師的滿堂灌、一言堂,不允許有質(zhì)疑等不一樣的聲音存在。在此前提下,教師將自己定位在教學關系中的主導和不可或缺的關鍵部分,甚至有教師認為學生英語學得好不好,關鍵在于教師教的好不好。除了上述教師為課堂主導觀點外,還有學生為課堂主導、師生為課堂雙主導等各種觀點存在。
“自主發(fā)展”是核心素養(yǎng)的三個方面之一,我們的教學關系得以維系和發(fā)展的最重要原因便是師生能在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雙贏,教學相長:教師促進了學生知識的增長和學習力的不斷提升,直至完全拋開教師指導,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夠獲取知識;而在此過程中,對于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以及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也是大有裨益的,更為重要的是,學生的成長能讓教師獲得成就感,其自我效能感也大大提升。因此,在現(xiàn)代教育的新型教學關系中,學生之“學”才是課堂教學的主導和主線。
我們在這里所說的教與學的關系指的是其順序問題,即先學后教還是先教后學。
在我們傳統(tǒng)的高中英語教育中,一般主要是通過教師滿堂灌、一言堂等方式先教,然后再通過留作業(yè)等方式實現(xiàn)查漏補缺或者鞏固新知的目標。我們中的大部分教師是非常不信任學生的學習能力,他們一般都會以學生英語基礎差、英語是一門外來語言等理由搪塞培養(yǎng)學生自主能力這件事。殊不知,長期的先教后學很可能使得學生喪失了自主學習的能力,習慣性依賴于教師的教,這種依賴一旦過度,他們便無所適從,不知所措,如高中生對于“換英語老師”這件事表現(xiàn)出的煩躁和不安就是最好案例。
在教學關系發(fā)展的初期(主要為小學階段),學生依賴教師可以理解,但是等進入了中學以后,無論是對于知識儲備還是學習方法等認知,學生都有所積累,教師再是事事親力親為那就說不過去了。逐步放手才是一種負責任的姿態(tài),這里我們可套用同龍應臺對于親子關系的看法:所謂師生一場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教學關系的重建,需要具體的方法論和策略作為工作才能得以實現(xiàn)。就目前而言,“先學后教”理念的實踐就是最佳選項。我們討論任何教學問題策略是先要認識問題、理清問題。
我們在這里所說的先學不僅僅是學習時間上的前置,更需要一定的時間保障、學生充分獨立地參與,并通過一定的練習來檢測“先學”成果,為“后教”提供參考依據(jù)。
“先學”具有超前性、獨立性和差異性等三個特征,我們教師對于學生的指導或者監(jiān)督也當基于這三個特性。就超前性而言,高中英語教師當正式參與對于學生的教學前給學生一定的時間開展對于新知識的有計劃的預習,從而保證學生能夠跟著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走。學生的“先學”一定要確保學生自己能夠參與進來,哪怕是學單詞這件小事,也要讓學生真正獨立參與和體驗,這非常有利于學生擺脫對于教師的過度依賴,從細節(jié)逐漸培養(yǎng)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的能力。由于個體差異,同樣的知識點不同學生使用的學習時間和達成的學習下效果是有差異的。教師一定要客觀地認識這種差異,不能搞一刀切。
一般來說,學生的“先學”不是毫無章法的胡亂學習,而是需要在教師的引導或監(jiān)督下完成。先學可以在教師的“教”之下完成,如根據(jù)發(fā)音聽寫單詞,也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學習提綱或清單完成,在知識難度較低且沒有必要合作學習的前提下,教師也可以安全學生獨立“先學”。總之,只要能通過“先學”讓學生能對于自己本節(jié)課的學習基礎做一個清晰的認知,知道自己的“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線在哪里,具體方法都是可以商量的。
“后教”是建立在先學的基礎上的,因此它應該具有明顯的針對性、參與性和發(fā)展性。在先學中,學生的頭腦中已經(jīng)具有初步的比較清晰的認知,并將知識至少分類為通過先學而知道、一知半解和不知道三種類型。這就在無形中確保了學生自己學習的針對性。而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教師的教學也一定要有針對性,這就需要依賴教師通過學生“先學”環(huán)節(jié)獲取一定的即時教學信息,最好的狀態(tài)是教師準備的知識正好是學生不知道的或者一知半解的,這樣的教學效率自然是最高的。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需要確保學生的參與度。這就需要教師從學生在“先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或者困惑出發(fā),對癥下藥,讓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參與進課堂教學中,并能有獲得感和成就感。此外,在“后教”過程中,教師不能僅僅迷信于自己的一張嘴,而是需要講究一些方法,達到發(fā)展的目的,如小組合作、興趣導向、分層教學等,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得。
顧名思義,學習的內(nèi)容本身就是學和習兩部分。根據(jù)艾賓浩斯記憶曲線規(guī)律,只學不復習或者練習,我們對于知識的記憶很快便會消失,而復習時間離知識學習知識越近,復習效率越高,鑒于此,我們認為最好的狀態(tài)是將練習時間納入到課堂教學中,做好先學、后教和練習三部分時間的合理安排。通過練習達到學以致用、深化理解、暴露問題等目標,各位內(nèi)重要的是,由于通過有限時間內(nèi)的即時練習,學生通過自己的力量發(fā)現(xiàn)了問題,因此解決問題的行動渴望也會愈加強烈,加上教師的在場,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反饋及時幫助學生訂正。
總之,現(xiàn)代教育背景下的新型教學關系服務于學生的“學”本身,先學后教的最為樂觀的理想便是教師對于學生學習能提供的指導和幫助越來越低,學生的獨立學習意識和能力越來越強,最終實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教師的“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