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 葙
《秋山晚翠》五代后梁·關仝 絹本設色 140.5cm×57.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關仝(約907-960),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五代后梁畫家。其早年師法荊浩,所畫山水頗能表現(xiàn)出關陜一帶山川的特點和雄偉氣勢。米芾稱其“工關河之勢,峰巒少秀氣”?!秷D畫見聞志》稱之為“關家山水”,并說他的山水畫往往“石體堅凝,雜木豐茂”“大石叢立,矻然萬仞,色若精鐵……”論者謂其晚年成就較之荊浩更能青出于藍,是荊浩畫派的有力繼承者。他的畫風樸素,形象鮮明突出、簡括動人。
關仝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漁村山驛的生活景物,能使觀者如身臨其境,“悠然如在灞橋風雪中,三峽聞猿時”,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他的山水畫,大處以神奇峻拔見長,而在“堅凝如鐵”的深溝絕壑、長峰峻嶺中又往往精微地布陳著樓觀亭榭、渡口磴梯,體現(xiàn)出一種縈回曲折、掩藏無盡的意趣。其“大而得神,小不失妙”的山水畫畫風,為后世北派山水畫藝術開拓了一條雄強博大、高邁含蘊的道路。宋代的李成、李唐、趙伯駒、許道寧、蕭照,元代的唐棣、王蒙,明代的王履、藍瑛,乃至清代和晚近的許多畫家都深受其影響。
《秋山晚翠》代表了五代陜西的地貌特征。作品莊嚴肅穆,用筆古拙而沉雄,畫面云氣充盈、神秘而靈秀。畫家把“石體堅凝”“色若精鐵”的主峰置于畫面正中,山澗寒林秋樹叢生,澗水懸瀑而下,氣勢壯偉;流泉飛瀑自山巔蜿蜒而下,滋潤世間萬物;堅實雄偉的巨石,筆力雄渾,墨色凝重,被畫家皴擦出厚重結實的質感;一叢樹木蒼古而茂盛,以朱色賦染樹葉,將畫景帶出秋意。通幅觀之,畫面充盈,縱橫博大,氣勢雄強,用筆肯定、簡約,可謂“筆簡氣壯,景少意長”,體現(xiàn)出一種陽剛壯偉的氣魄。
《秋山晚翠》以景觀氣勢的呈現(xiàn)作為主要手法。若由觀察者最近的一端看起,可見山路行至畫作左方一直蜿蜒至山頂的寺院,細致的護欄沿路而設,至山高處又有小橋流水,流水順勢而下形成多段細小的瀑布;跨過小橋沿山坳而上,可見一處廟宇或塔頂隱約出現(xiàn)。山峰相互連結卻又各自獨立,壯觀雅麗。此圖巨細靡遺,在細微處亦不含糊,甚至連樹枝及樹葉的間隙皆歷歷可見、各有姿色;而山巖的細部紋理則彰顯出宏觀上的壯闊,呈現(xiàn)出如同天作一般的自然風雨雕蝕。此外,山川巖草的架構和細部處理更凸顯了立體感。這些都明顯地表現(xiàn)出畫家的細膩用心。此作注重營造氣勢,除遠峰巍峨聳立外,由中景斜出至前景水際的山脊也帶有無比的魄力。圖中,遠山各自高聳矗立,無論是描繪陡峭的山壁,還是臨水巖石的數個塊面,直率而粗放的線條都傳達出山石雄偉的氣勢,而這種表現(xiàn)正是關仝最擅長的。
據畫史記載,關仝不善描繪人物。此作通幅雖不見人影鳥獸,但畫家卻并非意在表現(xiàn)一處人煙絕跡之地,而是由近景至遠景安排了山路、小橋、瀑布、水流,最后使觀者的視線休憩于隱匿在右上方的廟塔中?;蛟S這才是關仝的立意之處。欣賞此圖,觀者仍能從人為的建造物和畫家的圖像設計中,細細琢磨時人的生活逸趣和藝術成就。
從構圖上看,畫幅兩側甚為促迫,似曾被裁切,原作或本為屏風,后再改裝成立軸形式。此圖畫上無款,鈐有明紀察司半印及“秘園”“乾隆御覽之寶”等收藏印章,《石渠寶笈初編》有著錄。作品的邊幅有王鐸題撰:“此關仝真筆也。結撰深峭,骨蒼力厚,婉轉關生,又細又老,磅礴之氣,行于筆墨外。大家體度固如此,彼倪瓚一流,競為薄淺習氣。至于二樹一石一沙灘,便稱曰山水山水。荊關李范,大開門壁,籠罩三極,然歟非歟。己丑十月王鐸濡墨瑯華館中。”王鐸的描述除了講述此畫的畫風外,還向我們講述了當時四位幾可齊聲的著名畫家分別是荊浩、關仝、李唐、范寬。雖王鐸認為此作為關仝真筆,但從關氏傳世作品中并無可靠的畫跡可以比對。所以,此圖是否為關仝所作,仍有待研究。從風格和表現(xiàn)技法觀察,此圖與燕文貴(約967—1044)的畫風略近,成畫時代或可置于北宋中期,約1040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