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憲平
摘要:學習文言文,隔著遙遠的時空與古人對話,品味其中蘊藏的古人思緒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初中課本的文言文文質兼美,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精華;作品中先哲們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財富。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教學價值和意義都極其重要。所以學好文言文,要重視朗讀,注重積累,重視情感教育,還要重視境界提升。通過文言文學習古人的為政、為人、為學的好觀點,積累有生命力的詞語和句子,體味文言文特有的品味和意蘊,汲取我們人生的正能量。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 朗讀積累 ? 情感滲透 ? 境界提升
文言文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既能涵養(yǎng)我們的人文精神,也有助于我們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初中課本中的文言文文質兼美,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把學習語文知識和道德情感滲透結合起來,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培養(yǎng)情感,涵養(yǎng)情操,提升人文素養(yǎng)。
一、 文言文教學要重視朗讀
初中文言文教學要重視朗讀,因為朗讀是讓文字、聲音、思想情感緊密相連,學生更需要通過朗讀與文本、與作者交流對話,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以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然后將這種體驗內化為自己的情感用聲音表達出來,展現(xiàn)出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因此,老師可以用聽讀、范讀、領讀、自讀、展示讀等多種方式,來進行朗讀訓練,引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筆者的情感。如在教學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時,我首先范讀,然后引導學生自讀,老師梳理課文后讓學生能夠更深刻的領悟文章的情感和境界,然后帶著自己的感悟自讀、展示讀。
二、文言文教學要注重積累
文言文的學習需要積累的知識點很多,例如《三峽》的學習中作者簡介,作品簡介,重點實詞,重點虛詞,重點句子翻譯,課文注釋,抒情方式,寫作手法等都要進行分類積累。背景知識的積累,要熟悉作者生平、成就以及作品產生的時代環(huán)境、寫作動機等背景知識,這對學生思考文章的含義、獲得對作品的個性認識頗有助益。課文注釋的積累,原文譯文、對照字詞釋義的準確積累,有助于學生對文言文閱讀理解的提升。詞語用法的積累可以為中學生文言文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文言文的背誦也是一項積累的重點,中學生學習文言文,不一定要知其深意,但是一定要能夠背誦。知識源于積累,背誦多了,積累多了,文言文知識自然就豐富了。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儲備,學習文言文就自然會得心應手。
三、 文言文教學要滲透情感
初中學生學習文言文在朗讀理解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感悟對文本有一定的理解,從而生發(fā)情感。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體驗,在尊重的基礎上去引領提升。所以我們在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就要采取多種教學手段,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搭建展示的平臺。除此之外還要抓住文中的重點句段,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fā)情感,以達到深刻領悟的效果。如在教學《小石潭記》一文時, 其中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這一段寫小石潭周圍的環(huán)境氣氛和自己的感受,透露出作者貶居永州的悲涼和凄愴之情。此處要引導學生反復讀,認真領會,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主題思想。這篇文章作者在描寫景物時,無不滲透著自己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市的小石潭充滿了生機,卻無人賞識,而其幽凄無聞和自己的遭遇相同,同時,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從不同角度描寫小石潭的石、水、魚、樹,著意渲染寂寞、凄寒、幽愴的氣氛,借以抒發(fā)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愴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涼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地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xiàn)實的不滿。這些句子的理解,和寫作手法的滲透,提升了學生對文章情感的領悟。又如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時,首先讓學生自讀,分享自讀感受,然后老師補充《記承天寺夜游》的背景資料,在這個基礎上,讓他們再次朗讀課文,體會其中的情感,最后引導他們找到重點句,讀出情感第一個重點,如:“亭下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描繪亭下月色,竹柏之影,優(yōu)美絕倫,同時流露出陶醉其中的情感。最后一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睆膶懢稗D而抒情,如此閑夜,被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漫步的悠閑交織在心,余味無窮。所以這篇課文通過重點句的滲透來挖掘文本的思想感情,總體來說,作者表達的感情是復雜而微妙的,最想體現(xiàn)的可能是這種閑人的人生況味吧。
四、文言文教學要提升境界
選入初中課本的文言文文質兼美,在一些散文中,看似寫景,其實通過語言文字可以看出筆者的人生境界,初中的學生,他的人生閱歷還很淺,情感體驗也不夠豐富,所以讓學生真正的走進作者,體會他的人生境界是有難度的,但是對文章人生境界的把握,恰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所在,所以課前我們要精心準備一些資料,課上在最恰當?shù)臅r機對學生補充指導,還要通過重點句的把握,來幫助學生體會作者的人生境界,從而使自己的視野得到拓展,情操得到陶冶,境界得到提升。比如:在教授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時,我是這樣處理的,在完成了本文的基本流程后,歸納出本文寫作特點:語言嚴謹而富于變化,文字簡約,內涵豐富,使用白描手法寫景,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本文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本文寫景句,先從大處落筆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笔褂每鋸埖氖址ǎ蜗蟮拿枥L出眼前景物的渺小,與曠遠蒼茫的大自然形成對比,渲染了既浮游于蒼生,又滄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緒。其實這種人生情緒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因為學生的認知比較膚淺,所以他對這個情緒的理解大多來自于老師對課文的講解,這時就要適當補充背景知識,以豐富學生對作者的人生境遇的了解,這樣結合他的人生體驗,學生就能夠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因為張岱出身仕宦世家,少時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后入山著書以終。他有了這樣的人生經歷,所以當他看到西湖經歷三天大雪后,空曠的雪景使天地間呈現(xiàn)出一股肅殺的冷寂來,可見他此時的心態(tài)與眾人的情緒是不相同的,有力的抒發(fā)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揮之不去的故國之思。這樣通過資料的補充和課文內容的挖掘,就提升了學生的人生境界。
五、文言文教學要恰當使用多媒體
我們和古人時空相隔,所以文言文教學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再現(xiàn)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多媒體能夠將聲音、圖像、文字、視頻等因素有效地結合在一起,使靜態(tài)的知識變得更加靈動,打破教師講解的時空局限性。
從教學程序來看,文言文中背景資料的補充,用多媒體方便快捷,容量大。在把握文言現(xiàn)象環(huán)節(jié),可以把文言積累,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等,用多媒體進行展現(xiàn),這樣既直觀又簡潔,也方便學生進行快速大量的訓練。在文言文內容詳細解讀的環(huán)節(jié),也可以把一些具體的問題用多媒體展示。比如教學《曹劌論戰(zhàn)》這一課,在詳細解讀環(huán)節(jié)設計三個問題:1.閱讀第一段,說說第一段寫了什么內容,可以分為幾層?2.曹劌的身份是怎樣的?為什么他要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呢?3.何以戰(zhàn)是個賓語前置的句子,這句話引出了下文分析戰(zhàn)爭的條件,突出了曹劌重視戰(zhàn)前的準備工作,魯莊公需要做哪幾方面的準備呢?這一系列的問題,如果老師挨個板書很浪費時間,如果老師都不板書,這樣問題就沒有辦法清晰再現(xiàn),所以使用多媒體教學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在文言文賞析時,可以插入一些靜態(tài)或動態(tài)的畫面,幫助學生進入情景,加深對課文情感主題的理解。
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的主要區(qū)別在于語言,因此文言文的學習重點和難點在語言上。重視朗讀,重視積累,重視情感教育,重視境界提升并輔助于多媒體教學是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學好文言文,學習古人的為政、為人、為學的好文章好觀點有助于正確價值觀的樹立。積累有生命力的詞語和句子,體味文言文特有的品味和意蘊,將有助于汲取我們人生的正能量,提高人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溫儒敏(主編) ? ? ?義務教育教科書 ? 教育部組織編寫(2018)
2.《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解讀》 ? ? (2019版)
3.原建平(主編) ? ? ?《文言文全解》(2018版)
4.陳禮林(主編) ? ? ?《初中文言文》(新疆專版)
5.謝鼓平(主編) ? ? ?《初中語文優(yōu)化設計》(20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