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君
摘 要:本文在建構主義學習觀主要理論的基礎上,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職業(yè)英語”系列教材——《酒店英語》為參考教材,選取教學案例,探討課堂教學中學習材料有效呈現的具體應用構想,以期為提高高職酒店英語課堂有效教學提供思路。
關鍵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高職酒店英語;課堂有效教學
一、引言
課程作為高校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的最基本單元,是專業(yè)建設的核心要素。而作為教育教學主陣地的課堂,改革與創(chuàng)新決定著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全國教育大會、2018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中國大學教學論壇等召開和教育部系列政策頒布后,如何淘汰那些學生“抵制”、教師“臉紅”的“水課”,打造“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和挑戰(zhàn)性”的“金課”已成為教育界熱門的話題,也是中國高等教育革新的必然趨勢。為此,探索、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的實現路徑,對打造高職酒店英語“金課”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然而,當前從建構主義學習觀視角探討有效教學的研究相對較少,并且大多局限于理論層面探討,在實踐應用中關注較少。本文試圖以建構主義學習觀為指導,探討高職酒店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習材料有效呈現及其應用構想,以期為提高高職酒店英語課堂有效教學提供思路。
二、建構主義學習觀理論概述
建構主義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首次提出,屬于認知心理學的一個分支,之后經過了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維果斯基幾位主要學者的不斷發(fā)展,逐步完善。盡管不同學者對知識本質和知識建構過程中各種要素的重要性等問題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同看法,但大多數建構主義者對學習有著基本共識,即知識的建構是建構主義的核心。建構主義的不同范式有關知識建構的觀點各有不同的側重點,因此產生眾多的建構主義流派,其中最主要的兩種流派是認知建構主義和社會建構主義。
認知建構主義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生成性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先前知識與外部刺激的相關性形成了學習者對刺激的關注與加工傾向,從而促使學習者對相關先前知識與新入信息進行關系建構,并借助感覺經驗、邏輯體系或外界反饋等對所獲新知識進行檢驗以決定對其內化、再檢驗或放棄[1]。另一種是認知靈活性理論,認為教學應采取多種知識表征方式(如多種主題、類比、視角)以反映復雜知識的多面性、相關性與網絡性[2],并針對抽象概念的廣泛適用性通過多種案例向學生闡明抽象概念在不同使用環(huán)境中的差異,以幫助學生準確判斷知識運用條件,做出準確應對[3]。
社會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一個文化參與過程,學習者通過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參與某個學習共同體的實踐活動來內化有關知識,掌握有關工具[4]。顯然,社會建構主義更多關注的是基于知識建構和學習深層次的社會文化機制,通過課堂教學了解學生認知水平與可達目標的差距,進而給予學生提供準確的支點和幫助,讓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地完成學習任務和要求。
由此可見,認知建構主義更多在內在機制上關注意義建構,探索新知識的內化規(guī)律主要立足于心理層面。而社會建構主義更多在外部環(huán)境上重視意義建構,傾向于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關鍵性和決定性作用[5]??梢哉f,這兩種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課堂教學應用中互為補充,能夠兼顧并收,有助于高職酒店英語課堂教學科學有效開展。
三、英語課堂教學中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有效應用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是學習者在與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互動中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對學習者意義建構規(guī)律作了系統(tǒng)闡釋,為探討新形勢下復雜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以下將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視角,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職業(yè)英語”系列教材——《酒店英語》為例,探討高職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應用。
(一)學習材料的有效應用
作為知識載體的學習材料,為學習者意義建構提供了豐厚土壤,是獲得感性經驗的基礎和前提。學習材料有效呈現,有利于學習者進行知識建構,實現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目標具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邏輯性,而學習材料的選取離不開教學目標。因此,學習材料呈現應緊扣主題,結合教學目標及其各個子目標,體現其相關性、銜接性。一方面,學習材料的有效呈現應充分展示其內部組織的有機聯系,幫助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系統(tǒng)的意義建構。另一方面,學習材料還應明確其外部系統(tǒng)性,既要明確該課在教學大綱中的位置,又要兼顧該課與其他課的相互關聯,使課與課之間有機聯結共同組成完整的課程體系。
為此,《酒店英語》的課堂教學,要拓寬視野,保障整個教學組織內部、外部的系統(tǒng)性、邏輯性。這就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既要涵蓋酒店行業(yè)主要工作崗位最典型的工作過程,又要實現每個單元選取一個典型的工作任務,進而由不同的微任務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微工作過程。例如,在“客房預訂”服務環(huán)節(jié)中,首先要明確預訂服務在酒店服務整個框架系統(tǒng)中的地位,即“客房預訂”是前臺基本工作之一,卻是酒店服務的重要內容,是客人與酒店的首次接觸,因此,有效高質的服務能美化酒店形象,給酒店帶來盈利。其次,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結合“客房預訂”的工作場景、服務流程進行教學,各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注意使用恰當的銜接性提示語,同時,還可與“餐廳預訂”“宴會預訂”等其他酒店服務進行區(qū)別聯系,為學生的意義建構提供組織良好的圖式,融入知識課程體系成為其有機組成部分。
(二)知識多元表征的有效應用
高職酒店英語課堂教學有效呈現應當采取多種知識表征方式,不但要呈現基本的語言內容與形式,還需融入與內容相關的技能與情感表達,幫助學生內化新知識,在靈活運用中實現意義建構的多層次與多元化。
其一,語言知識多元表征。系統(tǒng)傳授語言知識,是英語課堂的功能之一。對于英語基礎較弱高職學生來說,課堂學習的重要內容就是傳授英語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基礎知識。在語言知識的學習中要注意其多元表征,以幫助學生進行意義建構。例如,在遇到單詞“dessert”甜點時,很多學生容易和“desert”沙漠混淆起來,這時可以啟發(fā)學生:“Dessert is something sweet.Therefore,there are two ‘s which stands for ‘sweet in its spelling.”這樣,單詞講解與記憶從拼寫入手,激活學生的感官體驗,使其先前知識與單詞形成生動關聯。又如,在學習“on the rocks”詞組時,可以展示石頭、冰塊堆砌的類比圖,啟發(fā)學生將詞組“on the rocks”與“加冰”聯系起來,隨后,通過例句幫助學生了解詞組的使用語境。此外,可以統(tǒng)計整理學習材料中重復較多的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并與學生一道探討語言知識之間的可能聯系,使學生認識到語言知識多元表征對意義建構的作用。
其二,內容知識多元呈現。根據認知靈活性理論,要設計啟發(fā)學生多角度思考分析、處理問題的課堂教學。對相同學習內容,讓學生在不同時間、不同情境中,帶著不同目的從不同角度進行多次交叉和反復學習,這樣才能使學生把握概念的復雜性,達到促進遷移的教學目的[6]。例如,在“中餐服務”單元中,可以依據文本和學生討論中國飲食文化,還可以引導學生超越文本結合本地特色,如三明特色“沙縣小吃”,展開討論活動,請學生把自己想象成小吃推介大使或是美食吃客,從不同視角,談談從哪些方面、如何介紹本地美食“沙縣小吃”特色文化。此外,還可以引入當下風靡全國的美食“小龍蝦”,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小龍蝦”帶來的消極影響和積極影響,鼓勵學生視角多元化。
其三,技能的多語境應用。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情境性學習。因此,在酒店英語課程中學習描述、概括、溝通、修辭等方面的技能之時,應結合技能運用的不同情境提供真實任務。例如,在“解決投訴”服務中,可結合學習內容引到學生得出用英語處理問題的基本模式,即LEARN模式(Listen,Empathy,Apology,Response,Notify),再與學生一起討論,總結出酒店服務中可能遇到的其他投訴問題實例,請學生按照LEARN模式進行多情境演練,促進這一技能的內化和靈活運用。
(三)情感態(tài)度的有效應用
在外語教學理論研究領域,情感態(tài)度主要包括的是語言學習的情感和態(tài)度,如動機、焦慮、性格等內容,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情感或態(tài)度[7]。情感和態(tài)度作為特殊的認知因素,是學習者主動學習的重要動力。課堂教學中,在注重學習材料的客觀性、說明性的基礎上,植入故事性、人文性、情感性的元素,加之教師與同學、同學與同學之間的情感傳遞、心靈共鳴,可提高學習者的主動性和參與度,在教與學的互動中增強教學的廣度和深度,實現學習者認知培養(yǎng)與情感熏陶的有機融合,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例如,在“禮賓服務”的學習中,可以與學生共同討論得出在禮賓服務中影響服務質量的要素,如面部表情、語音語調、肢體動作等,之后可根據這些要素表演呈現出服務的場景,烘托出禮貌、熱情的禮賓人員對客人用心、熱心的服務,用真情感染客人,打動在場的學生。
四、結語
本文在綜述建構主義學習觀主要理論的基礎上,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職業(yè)英語”系列教材——《酒店英語》為參考教材,選取教學案例,探討課堂教學中學習材料有效呈現的具體應用構想。英語課堂教學涉及眾多復雜因素,學習材料呈現是其中之一,學習材料有效呈現有利于學習者進行知識建構,有效完成教學任務與目標,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本文的宗旨在于通過借鑒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探討其在英語課堂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中的具體應用,提升高職酒店英語有效教學的個性化、多樣化的課堂效果。
參考文獻:
[1]Wittrock M C.Learning as a generative process[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10,45(1):40-45.
[2]Jacobson M J & Spiro R J.Hypertext learning environments,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the transfer of complex knowledg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1995,12(4):301-333.
[3]Moore A & Malinowski P.Mediation,mindfulness,and cognitive flexibility[J].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2009,8(1):176-186.
[4]張建偉,孫燕青.建構性學習:學習科學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王崢.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觀照下的大學英語課堂有效教學——以第四屆“外教社杯”全國高校外語教學大賽為例[J].外語界,2014(4):71-79.
[6]程素萍,王婷婷.認知靈活性理論及其對教學實踐的啟示[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1,12(1):14-18.
[7]束定芳.關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幾點思考[J].山東外語教學,2017(2):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