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勇 齊姍姍
一、宏觀視域下的初中語文教學情況
部編教材是教育部相關專家在對語文教學需求的理解基礎上,深入研究教學主題選擇課文編制而成的。研究發(fā)現(xiàn),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閱讀教學設計出現(xiàn)了比較多的變化和新的亮點,例如單元導語和習題設計的情境化,以及讀寫結合的務實化等。這些設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滿足課程改革的需求,使得教材更為實用。在宏觀視域下,研究語文教學方法,通常是在教材基礎上和學生層面進行的。初中語文教材在多年改革的基礎上形成統(tǒng)一思路,即在文章教學的時候以單元形式凸顯一個主題,無論是利用已有的教學方式教學還是新的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都需要關注教學的這些特點。這些文章通常都需要構建閱讀主題,這也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這些文章的時候,要關注教材內容分析的過程。
另外從學生層面出發(fā)實施語文教學的時候,無論是何種教學方法都需要注意教學方法實施的對象是學生,教學方法的運用要想獲取預期效果,需要對學生開展重點研究,這些研究實際上是教學法研究的基礎。
1.在課文中感受生活
小說通常被當作生活的教科書,讓學生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認識生活,這也是教學方法研究的重要取向。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學習過程中進行文字理解的時候,需要在文字表述方面構建生活表象,這樣會使得文本解讀效果更為顯著,會對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有更大幫助。其中,“買日用品也是常常買減價的,買拍賣的底貨;姐姐的長袍是自己做的,買15個銅子一米的花邊,常常要在價錢上計較半天”就能夠使學生深刻理解教材中所表述的家庭生活的困難,所以后文用“虛榮”之類的措辭來指責這個家庭顯然是不完全合理的:一個卑微的家庭在深受貧窮折磨后仍然能夠對生活抱有體面的希望,這是值得尊重的。只有結合實際生活情況進行分析,才能夠更好地理解教材主人公的生活背景。
2.在閱讀中感受作者
引導學生從作者的角度解讀教材,成為教材文章教學時最為基本的方式。從作者角度出發(fā),意味著學生進入文章中,設身處地的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這一教學方式在小說教學中可以發(fā)揮出較為重要的作用?!段业氖迨逵诶铡?,從文章中“我”的角度出發(fā),也就可以理解文本內容了。實際教學的時候,針對學生容易出現(xiàn)的對文中人物的做法無法理解的現(xiàn)象,例如文中父親看見兩位先生在請兩位打扮得漂亮的太太吃牡蠣的時候,菲利普有種急切的令他激動不已的需要——他需要妻女讓他請她們吃牡蠣,用這種高貴的吃法。他是以這種渺小的方式急切的貼近所謂的高貴,在漫長的貧困的生活壓抑中,他太需要這種高貴的體驗了,不但是他自己,他還要把這種高貴的體驗帶給他的妻子和女兒,帶進他的家庭。就是這點微不足道的自足自慰的體驗,讓他做得“鄭重其事”。他們的所作所為不是為了給誰看,而恰恰是給自己心靈以慰藉和支撐。教師在幫助學生感受其中情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入作者內心。實踐證實,學生通過閱讀感受作者和走近作者的教學方法是比較有效的。
3.將閱讀文章和自身聯(lián)系在一起
在解讀文學作品的時候讀出自己,實際上是讓學生對比文本內容和自己的生活感受,又或者使學生在文中尋找自己生活的縮影。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經(jīng)常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讓學生思考如果自己是文中的主角,是否會期待成為文中叔叔那樣的人以及為什么,同時引導學生反思人性決定人生的重要性,這些問題的提出也讓學生可以在理解文本的時候理解得更為深刻。我們不能脫離現(xiàn)實人生境況空談道德高標,否則,認真審視,你會看到道德那“華麗的旗袍,爬滿了虱子”。
二、微觀視角下初中語文教法的研究
全面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引發(fā)人們對語文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進行重新思考。初中語文教學正逐漸改變傳統(tǒng)單一化的課堂教學形式,讓學生自主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語文活動課程的開展屬于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變革,也是當前語文學科課程素質教學的重點。語文活動課程教學方式也在逐漸創(chuàng)新,其具有的生動活潑與切實有效的特點日益受到廣大教師的關注和重視。
例如,《魯濱遜漂流記》活動教學法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在展示男主角用豎線記錄日期的時候向學生提問,為什么在這樣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還要作這些標記?幫助學生設身處地思考原因,也讓學生假設自己處于那樣的境地會作何反應及采取何種行動。讓學生扮演男主人公并揣摩其心理活動,掌握他的心理變化情況。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那樣的境地中,男主人公作記號是為了不讓自己成為真正的野人,使自己能按照正常作息生活,更好地在那個小島上存活下來,不至于失去信心,被悲觀情緒所控制。課上,學生們還根據(jù)其中一位學生的理由展開討論,大家各抒己見,都能講出合理的理由。這說明在活動中引導學生對文本深度思考的教學方式是具有較好效果的。
運用活動教學法設計相關課程教學活動,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與傳統(tǒng)的教師傳授和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相對比,活動教學法更加側重于學生在活動的基礎上收獲更多個人體驗,更加側重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特點?!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構建更加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注重在語文教學實施的時候創(chuàng)設比較豐富的教學情境,潛移默化感染學生,促使學生深入挖掘和更好地體驗語文課文中所具有的情感內容,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及語文素養(yǎng)。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學應該結合文章具體內容,結合情境教學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幫助學生進入到語文學習的最佳境地,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較好體驗,在體驗的基礎上升華情感。引導學生通過情感的升華得到文本人文性感知,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目標。
例如,進行課文《背影》教學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在研讀過程中描繪出父親爬上月臺去買橘子的畫面。課文中細致描述了父親穿過鐵道爬月臺買橘子的過程,通過作者最后心靈的震動,凸顯出父親的愛。父親雖然不善言辭,但是父親的外貌、動作、語言都體現(xiàn)出父愛,使得學生自然理解最終作者的眼淚流落的原因。
三、初中語文教學教法的研究反思
初中語文教學教法研究,要在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進行。為了讓學生獲取更豐富的語文知識,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研究教學教法的時候,還需要關注語文課程知識的理性思考。語文課程知識建設是語文教學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
學習課文之前,可以引導學生把文本內容與自身實際情況相聯(lián)系,在宏觀和微觀視域下研究,多數(shù)學生在交流的時候都會產生感悟,自然地說出自己的感受。例如,在學習《背影》時,學生讀到課文中的情節(jié)也會聯(lián)想到自己的父親和母親,能夠體會到親情的無價和父母的關愛。這就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無論這種思考的結果如何,它都是有價值的,而這一價值的體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教學教法的研究。
語文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屬于語文學科教學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實踐基礎,也是語文課程知識的重要價值體現(xiàn)。統(tǒng)編本初中語文教材逐漸走出學科知識的困境,向著更加具有語文學科獨特性的語文方法性知識建設方面做出積極改變。一定程度上,站在統(tǒng)編本語文教材編寫作者的角度,思考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法的研究,解決學生學習中所面臨的問題,才能夠切實提升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作者通聯(lián):劉智勇,山東淄博市臨淄區(qū)鳳凰鎮(zhèn)召口中學;齊姍姍,山東淄博市臨淄區(qū)鳳凰鎮(zhèn)召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