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龍
“停課不停學”期間,學校結合校情、學情,指導不同部門制定詳細的網上教學計劃,保證每一名學生都能健康成長。
1.綜合課程部:一人一案,培養(yǎng)“好看護”
遠程評估,人人有計劃。綜合課程部以班級為單位,利用互聯(lián)網平臺開展遠程評估活動。把“IEP”(一人一案)從開學初的教師一人制定,變成網上“家校協(xié)同”共同磋商,每天通過朋友圈微調項目實施進程。從宏觀做設計,于微觀作調整,根據需求與變化設計課程進程與評價導向,使“IEP”的實施有了新的內涵解讀。組內9位教師利用周末時間,先熟悉本學期的教學內容,寫出自己的計劃;然后,利用線上平臺開展組內會議,制定教學主題及重點內容。
個別輔導,按需施教。由于組內學生年齡較小,且問題較重,除了日常推送教學活動外,個別學生還需要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在家中哭鬧不止的檸檸,每周都會與曹老師“見”上兩面,在曹老師的引導下,檸檸的情緒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墨墨幾乎每天都會與鄒老師“見面”,在鄒老師的指導下,墨墨的繪畫水平有了新的提升……在“好看護”的引導下,學生逐漸提高了自理能力,不良的行為習慣也得以矯正。
2.生活適應部:線上走班,成為“好家人”
學校適應部在“智能線上教學”中探索走班制,打破班級界限,將27名學生依據能力分為A到E五個層次,按層次安排相應教學內容和時間。
線上走班教學采取教師負責制,7名教師每人負責一門學科,針對A到E組的學生分別設計不同的課程;提前準備各組教學計劃、視頻等;將相關學習資源推送給家長;并讓家長拍攝視頻反饋給教師,教師根據反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
線上走班教學,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可以最大限度地開發(fā)自己的潛能,促進他們迅速成長;對于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可以學習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這樣打破班級限制、按需施教的教學,在增強學生生活技能的同時,也讓不同班級的學生、家長和教師逐漸變成了“家人”,為學生的成長營造了溫馨、包容的氛圍。
3.職業(yè)教育部:線上藝術,結識“好朋友”
社會的偏見、家庭重視度低、自身能力較差,往往會造成學生缺少伙伴,與真正的生活產生割裂。在長期的觀察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在藝術類教學活動中體現(xiàn)出的情緒穩(wěn)定性與參與度最好,但線下藝術課程時間有限,為了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我們開發(fā)了線上藝術課程,包括音樂律動、繪畫手工、書法、編織四大板塊。教師們采取多種形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此外,學校教師還自發(fā)成立了“水墨童心書畫研究會”,并推出了一年一度的線上書畫展。我們帶領學生自己動手、組織義賣,在幫助別人的同時廣交“天下朋友”。
學校開展的一系列探索和實踐,雖是針對疫情的特殊舉措,但今后我們將嘗試與線上教育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共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編輯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