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具體建議中明確指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然而,整本書:的容量遠遠超過學生單篇閱讀所得,對學生閱讀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一畢竟,整本書的信息提取運用、分析、整合的難度,要比讀短小的篇章大出許多,所用的閱讀策略也會明顯區(qū)別于單篇的閱讀。因此,為了有效引領學生愛上讀書,持之以恒地堅持讀好書,形成良好的人人讀書的氛圍,筆者開辟了閱讀交流分享'的讀書時空,為學生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提供溫馨、寬松的平臺,從而為他們保持濃厚的閱讀興趣孜孜不倦地讀書保駕護航。
一、確定呈現(xiàn)形式,引領個性閱讀
在放手讓學生獨立閱讀一本書之前,和他們預先討論、交流一下讀完書后的成果表達形式,往往能夠讓他們有的放矢地去靜心閱讀、細細品味。在讀前交流時,我們始終突出一個“整”字,通過交流、分享的內(nèi)容設定,來督促學生設計出符合自己的“閱讀航程”甚至“逼著”他們在書中多幾個來回,以準確地整合書中的種種信息事件、人物關系等等。常用的閱讀成果呈現(xiàn)形式有哪些呢?
1.鏈接內(nèi)外,在遷移中習得閱讀策略
語文教學講究的是“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這就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方法指導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文本中,而須要引領學生實現(xiàn)“由點到面”的轉(zhuǎn)化,通過某一方法的體悟延伸至整本書的閱讀。
比如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讀書我快樂”推薦學生閱讀《伊索寓言集》,提醒學生注意每一則寓言后面點明寓意的話語,通過摘抄、記憶的方式為自己表達所用。學生在之前已經(jīng)非常深入地閱讀了第12課《伊索寓言》中的三則故事,對伊索寓言的特點有了一定了解,因此,讓學生帶著課上所學的方法去閱讀,告訴他們讀完整本書后,我們可以從“故事梗概+故事寓意”的角度進行交流分享。
這樣一來,學生帶著清晰的目的去讀書,很容易形成“一書一法”,甚至形成寓言故事閱讀的常用方法。
2.梳理信息,在統(tǒng)整比照中形成閱讀能力
每每拿到一本書,學生基本停留于對文本內(nèi)容的感性認識,為了讓學生盡快把握整本書的內(nèi)容,我們,可以引導他們對整部書進行結(jié)構上的梳理,給每一個章節(jié)編寫摘要,或者做相關的閱讀推薦,這樣將書由'厚讀薄,便于培養(yǎng)學生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在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中,人物特點鮮明,讓學生通過建立書中人物信息檔案的方式,可以使他們更專注于閱讀,獲得閱讀成就感,進而再激勵他繼續(xù)閱讀探究。
如閱讀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高爾'基的《童年》,我們都可以將學生往梳理整本書的脈絡結(jié)構、給每一個章節(jié)編寫摘要,上引,提示他們讀這類;書可以先嘗試將書讀薄。
3.讀寫交融,在賞析表達中深化閱讀效益
整本書閱讀既要關注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吸收,同時也要強化學生閱讀之外的實踐表達,達成讀以致用的效益。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采用批注實踐的方法,緊扣整本書片段與教材課文相仿的語段,訓練學生品味賞析的能力。比如閱讀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林沖棒打洪教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林沖和洪教頭兩人的言行舉止,透過語言和動作描寫的詞句揣摩人物內(nèi)心。那么,在指導學生閱讀《水滸傳》時,不妨也讓學生做一些閱讀批注,將書中精彩的片段描寫批注一番,把自己的種種感受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以便日后交流討論。這樣的閱讀,既鞏固了閱讀的方法,又提高了學生閱讀鑒賞的能力。
同時,我們也要關注整本書中蘊藏的可傾吐資源,這也是激發(fā)學生愛上閱讀、樂意深讀的策略之一。如讀《小鹿斑比》,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在斑比的成長中,鹿王父親給了他哪些直接的幫助?哪些間接的幫助?通過匯報如何建立一座鹿王紀念館的方式,整合整本書的內(nèi)容,為學生的閱讀表達搭建平臺。
二、線.上交流融通,堅持打卡監(jiān)管
學生對整本書的閱讀,主要是通過閑暇的邊角時光斷斷續(xù)續(xù)完成的。在這些無人監(jiān)督和催促的時空里,怎樣保證閱讀的量和質(zhì)呢?建立每日閱讀打卡匯報制度,是幫助學生堅持閱讀、真正閱讀的好方法。閱讀打卡主要有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
1.堅持線上交流,享受快捷中夯實閱讀效益
線上打卡最便捷的方式是請學生在QQ群或微信群每日匯報自己閱讀的字數(shù)或頁數(shù),也可以在空間內(nèi)留下自己閱讀的感受收獲。每周、每月、每學期均制定閱讀計劃,并保證不折不扣地完成。線上打卡交流,讓學生老師之間的互動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思維不再倉促,思想也能更直接地碰撞,
2.依托網(wǎng)絡平臺,借助資源中提升閱讀質(zhì)態(tài)
學生空間微博、班級公眾號也可以成為學生閱讀打卡的形式。每天定時進行日志的更新對他人日志的跟帖等等,都可以時刻提醒學生深度、持久地進行閱讀。
幫助學生制訂合理的閱讀計劃,充分發(fā)揮打卡的技術優(yōu)勢,便于他們從容地深入地閱讀形成人人讀書天天讀書的良好氛圍。如在組織全班閱讀《夏洛的網(wǎng)》時,我們可以根據(jù)每天閱讀半小時的要求,結(jié)合四年級學生每分鐘200~300字的閱讀速度,將5字左右的小說進行劃分,制訂出相應的日閱讀計劃,每次完成后在班級群內(nèi)匯報一下,讓學生做到既不貪多又不拖拉。
三、定期多元評價,引領深度閱讀
1.評價內(nèi)容的多維取向
對整本書的閱讀要求,語文課程標準著重強調(diào)的是閱讀量、閱讀的種類、學生閱讀的興趣、習慣等,凸顯了綜合性、可持續(xù)性、可發(fā)展性、可生成性諸多因素的期待。因此,我們對學生整本書閱讀的評價,理應不同于對單篇課文閱讀的評價,而應側(cè)重于對學生閱讀興趣、閱讀面、閱讀習慣、閱讀方法、閱讀能力的考量。即使對整本書內(nèi)容的閱讀效果進行評價,也可以而且應該從不同的維度深入推進。
2.評價主體的多元指向
對整本書閱讀的內(nèi)容進行評價,不可能全由教師一人承擔,應當協(xié)同學習同伴、家長、朋友等一切可以動用的學校、家庭、社會力量進行多方位觀察、評判,從不同的視角展開多元對話,多元評價,以全面促進學生的深度閱讀,不斷提升閱讀素養(yǎng)。
3.評價方式的多元呈現(xiàn)
在閱讀評價中,我們的評價方式也不是唯一的,對那些堅持做閱讀批注的,我們可以授予“金筆獎”,對視角獨特、成果新穎的,我們可以授予“金點子獎”,對于閱讀量大、博聞強記的,我們可以授予“博識獎”……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每位學生充滿個性化的閱讀,將會有效調(diào)動他們的閱讀興趣。同時,將優(yōu)秀的、有個性的閱讀成果放置到班級墻報、班刊、校報、班級群、網(wǎng)絡上,讓更多的人來點評,對學生閱讀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吳本文,安寧.混合式學習推進“整本書閱讀與研討”[J].人民教育,2018(09).
2]周梅珍.整本書閱讀指導方法的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8(07).
[3]張瑞影通讀指導:促進學生“整本書”的有效閱讀[J].中國教育學刊,2018(02).
[4]吳欣歆.語文課程視野下的整本書閱讀[J].課程.教材.教法,2017(05).
[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