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有其復雜性、情境性與不確定性,這些特性正好契合了課程改革運動所倡導的新理念,它主張以多元化的方法和手段來實施教育內容以及評價學生,回歸學生的主體身份和主體意識,構建平等互助的師生關系等等。然而就目前的教育改革來說,課堂教學實踐還存在著虛假性主體的繁榮景象、課堂教學實踐多停留在技術層面以及數字化時代致使課堂教學活動走向虛擬化等問題。因此,課堂教學實踐的優(yōu)化路徑為:首先,把握課堂教學實踐的深層含義;其次,促使課堂教學實踐回歸教育本身;再次,關注課堂教學內在效度;最后,更新教學觀念與模式。
關鍵詞:課堂教學實踐,生命關懷,教育事情本身
21? 世紀以來,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領域都立足于傳統(tǒng)經驗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此來縮小西方體系與中國實踐之間形成的落差。尤其是教育教學方面的諸多改革,學界更是力求探索出一條屬于中國教育自身的發(fā)展之路。隨著構建“中國本土與特色的教育話語體系”被提上日程,人們清楚地認識到探索屬于中國自己的教育學不在西方的理論專著中,也不在哪個學者或者思想家的論文里,教育改革必須深入課堂教學實踐,必須對我國長期以來的課堂教學活動進行有效梳理,厘清課堂教學實踐的歷史和現實邏輯,從而為研究中國教育學提供有力的本土經驗。
一、課堂教學實踐的實施困境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行,課堂教學實踐中的一些新理念也深入人心,傳統(tǒng)的教師“獨白式”的教育方法、課堂死氣沉沉的現象也漸行漸遠,在課堂教學活動實踐的過程中出現了教師運用多種教育教學方法、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繁榮景象。但為了迎合新課改,課堂教學活動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場節(jié)目表演,教育具有了表演的性質,這種表演性的教育中也就出現了課堂教學實踐虛假的繁榮性。因此,新課改的推行尚待教師和學生進行消化,“相當一部分學生由于受到家庭環(huán)境、傳媒信息、個性特征、知識基礎、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適應現代課堂教學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1]。
1.?? 課堂教學產生虛假性主體的繁榮景象
目前,在許多課堂教學過程中看似熱鬧的場景實則有悖于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課改提倡尊重每一個學生的需要,回歸學生的主體性意識,然而現代課堂卻將這種預示著意識萌發(fā)的啟發(fā)式教學變成了一種“滿堂問”。教師對啟發(fā)式教學的誤解以及主體性的漠視,使得課堂教學活動產生了虛假繁榮的景象。一方面,教師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地提問,但是這種為了活躍課堂氣氛的做法卻使得學生無暇思考,很難對問題有屬于自己的真知灼見,這不僅不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反而會壓抑學生主動的參與和對問題的深入思考,無法達到有效學習和深度學習。現代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中運用時,許多老師只是充當多媒體的演示者或操作手的角色,沒有真正盡到教師應有的本分與責任,教師只是機械地循著預先的設計進行教學。另一方面,在教學手段和教學目標上,有些教師一味地追求教學手段的新穎化與現代化,幾乎將所有的課堂教學內容都以PPT形式展示給學生,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效果,但事實上,這樣的課堂教學使許多學生只記住了有趣的方面,而忽視了知識性強但“無趣”的重要內容。因此,課堂教學應該盡量避免這樣的虛假繁榮景象,也要避免師生主體性的迷失。面對多媒體教學的盲目崇拜帶來的危險,教師和學生應意識到自己在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努力地挖掘學科知識并且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以此避免教育中“演員笑觀眾不笑”的表演時刻。
2.?? 課堂教學實踐多停留在技術層面
新課程改革以來,雖然在很多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改進,也建立了現代課程教學體系,但就改革的實際效果與預期效果相比,無論在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依然無法擺脫應然教育對于課堂教學活動的桎梏。許多學校的教學行為都屬于被動性的而非主動性的,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還只是浮于表面卻尚未深入人心。課程改革以來,教師并不是積極主動地進行改革,而只是將一切事情都作為差事,教師多以一種“旁觀者清”的姿態(tài)面對教育理論,隨著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的深入,教師由于其缺乏理論根基,所以許多學界公認的理論思想很容易被他們所拋棄,無法成為實踐優(yōu)化的有力指導工具[2]。工作在一線的教育者對于實踐中的問題與需求了解的最為真切,可是他們卻很少去真正的關心和思考教育實踐改革進程中的根本問題,這樣的應付態(tài)度造成了目前的教育現況:多數教師已經放棄了對教育實踐、教育本質的探詢與思考,而是一味地跟著教育理論工作者的思維進行教育活動,寄希望于一些奇妙的教學手段,教學表象轟轟烈烈,但最終沒有任何成效,使得課堂教學實踐也失去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與活力。
3.?? 數字化時代致使課堂教學活動走向虛擬化
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對課堂教學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同時也昭示著課堂教學迎來了一場空前的挑戰(zhàn)。首先,教師教學過分依賴多媒體技術,傳統(tǒng)教學手段缺位。很多教師只能夠在多媒體的幫助下完成教學任務,在離開PPT等手段時顯得無所適從。這反映了現代課堂教學的一個極端現象,即傳統(tǒng)教學手段如黑板、粉筆、手勢、面部表情等的嚴重缺位使得師生之間的關系逐漸模糊化,從身體現象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身體“缺席”的教育現象,教育變成了只是“輸入-輸出”的數字化產品。其次,虛擬世界導致在課堂實踐過程中師生的道德缺失。數字化時代的課堂教學打破了教室空間的限制,使得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模式從“人-人”模式發(fā)展成為“人-機”模式,正是這種虛擬的互動模式導致了師生道德的缺失,如有學者指出:學生在網絡中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創(chuàng)設虛假角色,容易造成信任危機,在這種氛圍中就容易缺乏責任感,造成“道德空虛”的結果。這種現象在具體的課堂中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其一,教育教學內容的虛擬化。數字時代的課堂教學不再追尋真實、客觀的經驗知識,轉而追求虛擬世界的“真實”存在。其二,師生交流的虛擬化。師生互動缺乏面對面的交流,而是浸沒在互聯(lián)網構造的電子媒介世界里,變成了文字之間的交流。其三,教學場景的虛擬化。數字化的今天,已經發(fā)展到有足夠的實力設計一個完全虛擬的課堂場景,就某個真正的現實問題進行課堂討論,實現在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中完成課堂教學任務[3]。
二、課堂教學實踐的優(yōu)化路徑
課堂是學生學習文化知識、進行生命實踐探索的重要場所,只有走向生命與活力的課堂教學實踐才可能更好地引導學生系統(tǒng)掌握文化知識、建構知識結構。教師要準確地解讀教育的基本理論觀點及教材內容、結構與價值,在教育行動中踐行其教育智慧,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與實踐能力。課堂教學實踐的展開必須依據兩個面向:第一要面向學生,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以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為第一要務;第二要面向課堂實踐,即回歸課堂生活,在課堂教學中去考量這些實踐是否促進了學生有意義學習的發(fā)生。
1.?? 把握課堂教學實踐的深層含義
高質量的課堂是通過借助于適當的實踐來達到教學的目的與效率的,任何課堂教學都會追求一定的工具性目的,課堂教學實踐在這個過程中便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實踐是通過教育理念或者方法手段來為有效學習服務,課堂教學實踐要將“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這一終極性目的貫徹到底,尊重兒童的個性發(fā)展,并且引導教師能夠以“合作”的姿態(tài)與學生共同建構課堂,以行動研究者的身份對課堂進行觀察、評價與研究,從而真正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這就要求教師重新把握課堂教學的深層含義,并不斷促進教師向內化與實踐轉變。課堂教學以不同的組織形式呈現于現代課堂之中,課堂教學實踐也以各種各樣如法律、政策、文明語言以及標準等形式約束教師和學生的日常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其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對于個體來說,它更多表達的是一種對學生的“塑造性”,而非“創(chuàng)造性”作用。因此,學校應該鼓勵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進行反思,要加強對學生的過程性實踐評價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結果,這樣才能將課堂教學實踐的效能發(fā)揮到應有的水平。
2.?? 促使課堂教學實踐回歸教育本身
新基礎教育改革以來,教育研究的主題轉向更具有人文關懷的“生命教育”,教育更為關注學生和教師的生命體驗以及生命成長與發(fā)展,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被看做是一個完整的、有機的生命個體,而不再只是書本的奴隸與知識的附庸,學生的學習也被看做是一個生命成長的過程,這種課堂教學范式的轉變對于促進學生生命自由、全面發(fā)展以及對于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及其生命的升華都具有良好的作用。課堂教學是人與人之間的活動,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活動,在這種活動的關照下彰顯的是人性的光輝與生命的不可替代,教師與學生通過交流、對話、溝通后達到理解、認同與寬容,這就要求師生之間必須樹立“生命·實踐”的課堂立場,在課堂教學生活中踐行生命的意義。
“生命·實踐”的課堂中需要民主的課堂教學實踐來加強對教師和學生主體的關注,這也是新課改所倡導的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的理念之一。課堂教學應為學生創(chuàng)造有意義的學習經歷,使學生因學習而引起“變化”,并對其未來產生“影響”。加強對學生的民主實踐,就要讓教師、學生、家長都要了解和理解學校制定的課堂教學實踐,對教學行為進行監(jiān)督與評價,使其向健康、良性的方向發(fā)展。
3.?? 關注課堂教學內在效度
課堂教學是一個集多元性與復雜性為一體的系統(tǒng)性過程,在時間與空間上都保持著高度的不確定性,因此課堂教學是一種情境性的活動,它包括了眾多不同的、具有差異性的個體與群體,是個性與共性的矛盾統(tǒng)一的直接體現,課堂教學也是由許多不同因素交互構成的時空環(huán)境,是一個多變量共在的集合體。因此,要關注課堂教學的內在效度,提高師生的教育活力,以此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課堂教學實踐的內在效度是由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決定的,它的關鍵在于教學實踐活動的有效展開以及各教育主體生命意義的獲得。雖然“課堂教學實踐是人為制定的、要求所屬社會成員遵守的一種思想規(guī)則及行為規(guī)則,通常表現為紀律及儀式”[4],但是走向生命與活力的課堂教育實踐是打破了傳統(tǒng)實踐形式的集生命與活力為一體的新形式,它弱化了實踐的規(guī)訓與控制作用,而是在生命教育的立場下對師生的語言、行為、課程等進行了實踐性保障,這是一種“基準性”的實踐標準。新時期的課堂教學實踐必須打破傳統(tǒng)的工具理性主義范式而走向人文主義范式,打造多元性、復雜性、情境性、變通性的具有活力的課堂教學實踐。
4.?? 更新教學觀念與模式
課堂教學實踐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更新的,教師決不能因循守舊或者墨守成規(guī),用以往的各種實踐來約束和控制新時期的學生,他們必須緊隨新時代的步伐,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和模式,對學生采取適合他們發(fā)展的教學內容、方法、實踐與評價系統(tǒng),去除陳舊的課堂理念,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新時代人才。高質量的課堂需要明確的教學目標、實踐的教學要求、與時代同步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因此,科學課堂教學的實踐對于提高教育質量和教學水平必不可少,這就要求教師成為教育行動研究者,讓每一節(jié)課都獲得行動屬性,使得教師和學生能夠在課堂教學中獲得生命的提升和發(fā)展??傊?,在新時期的精神引領下,制度化與程序化的課堂教學實踐是不能適應教育理念的要求的,只有使課堂教學走向生命與活力,關注教師和學生生命成長與發(fā)展,課堂教學才能在授人已知的同時實現其赫爾巴特意義上的教育性價值。它不僅需要觀念的更新,更需要體制做出相應的變革,以及相應的教師培訓、課程改革等等。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課堂教學改革的推動作用,使得我們必須不斷地尋求與之相適應的課堂教學實踐[5]。
參考文獻:
[1]? 楊會萍.當前課堂教學實踐中主體性發(fā)揮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中國教育學刊,2005(04).
[2]? 趙茜.教師教學體驗:優(yōu)化課堂教學實踐之路[J].當代教育科學,2013(21).
[3]? 杜尚榮.數字化時代課堂教學變革的現實困境與路徑反思[J].現代教育管理,2015(07).
[4]? 郭華.論教學實踐的習俗化[J].教育科學研究,2006(08).
[5]? 荀淵.教師教育變革的基本邏輯與未來走向[J].教育研究,2014(10).
[作者:馬秀歡(1982-),女,遼寧沈陽人,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國際交流學院,副教授,碩士。]
【責任編輯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