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品存
(安徽六安技師學院,安徽 六安 237010)
《美麗的磨坊姑娘》是舒伯特的一首聲樂套曲,聲樂套曲是由構思上前后統(tǒng)一、內容上前后聯(lián)系、結構上各自獨立的一組藝術歌曲構成。藝術歌曲是指在內容上使用文學性較強、詩意化程度較高和藝術表現(xiàn)力較豐富的歌詞,在構成上將歌詞、旋律與非人聲聲部(通常是鋼琴聲部)緊密結合,在規(guī)模上通常短小精悍,在表演上為獨唱形式的一種特定的聲樂體裁。和其他類型的歌曲相比,藝術歌曲非人聲部分不僅可以使用鋼琴表現(xiàn),還可以使用樂隊或室內樂表現(xiàn)。例如羅忠镕為人聲和三件民族樂器(分別是蕭、二胡和箏)而作的藝術歌曲《送別》,在構思時,作曲家本打算用鋼琴伴奏,后來才改用三件民族樂器。之所以選用了蕭、二胡和箏,是因為他認為王維的詩非常平靜、含蓄,和這三件樂器的抒情特質很配合。由此可見,非人聲部分在藝術歌曲中所占的比重也是不少的。
在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中,器樂部分同樣并非一般的伴奏作用,而是同人聲旋律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他的器樂伴奏不是過去歌曲作曲家那種簡單的和聲輔助,也不是現(xiàn)代作曲家從管弦樂的角度來構思藝術歌曲,把人聲納入交響樂的結構之中,而是一種相對獨立,與聲樂同等重要的藝術形式。這首樂曲的鋼琴部分不僅僅起著和聲及節(jié)奏上襯托的作用,往往還起著使用特定的音型或者更復雜、更精致的織體來表現(xiàn)歌曲的意境和內涵的作用。
由此可見,藝術歌曲中的人聲部分與非人聲部分,每個聲部都具有平等而互補的關系,每個聲部都只能是整體中的不完整部分。非人聲部分還肩負著緊密結合內容需要而襯托、呼應、揭示和補足歌唱聲部的功能和任務。
本文通過對這部聲樂套曲的前奏部分進行分析,說明在藝術歌曲中,前奏不僅起著提示音樂情緒、速度、調式調性的陪襯作用,還起著對主題的形成、發(fā)展以及此后的鋼琴部分的構成所起到的主導性,成為全曲發(fā)展的“種子”。能為表演者能深入理解作品、表現(xiàn)作品服務。
第十四首《獵人》通過使用跳躍的分解和弦上行,與另一聲部進行模仿構成的主題型前奏,形象地模擬了獵人的號角聲和奔馳的馬蹄聲,以此標志著獵人的出現(xiàn)(見譜例1)。該主題的兩個重要特征——三和弦分解和連續(xù)的八分音符進行貫穿全曲始終,不僅在全曲中多次出現(xiàn),還作為尾奏結束全曲,以獵人的形象主導著全曲。
譜例1
第十六首《可愛的顏色》是首分節(jié)歌,在結構上為帶有再現(xiàn)的二段曲式,描寫磨工得知心愛的磨坊姑娘移情別戀后悲傷萬分、痛不欲生,想要用磨坊姑娘和自己共同喜愛的綠色埋葬自己,讓自己死后與綠色相伴,以此表明對磨坊姑娘生不能相守、死亦要追隨的不舍之情。
歌曲建立在b小調上,充滿著憂郁和無奈,使用了十六分音符裝飾的主題音調、以屬持續(xù)(#f音)為主的內聲部以及相隨的具有旋律化的低聲部構成的主題型前奏,揭示了歌曲的悲劇性內容,對磨工欲愛不能、心力憔悴,但又欲罷不能的矛盾心理起主導性作用(見譜例2)。
譜例2
前奏中內聲部持續(xù)的十六分音符等分型節(jié)奏的屬音,還貫穿了全曲,如同死神不緊不慢地持續(xù)召喚,也使人聯(lián)想到肖邦的《b小調前奏曲》(Op.28,no.6)中滴答的雨滴聲所產(chǎn)生的陰霾心情。表現(xiàn)了在死神的不停召喚下,磨工無畏死亡,只想用可愛的綠色掩埋自己,以示對姑娘的日月之心。
前奏中旋律化的低聲部在歌曲中音區(qū)提高、改變節(jié)奏型,衍變成與人聲相呼應的對位聲部。
這個主題型前奏的旋律音調在全曲中多次出現(xiàn),其內聲部成為全曲貫穿的持續(xù)音,低聲部通過衍化與旋律聲部相呼應,并以完整的形式作為尾奏結束全曲,成為全曲的主導因素,也體現(xiàn)了全曲結構的統(tǒng)一和構思的完整性。
由于固定音型前奏貫穿了全曲的始終,塑造歌曲的主要形象,所以這種類型的前奏不僅成為全曲的主體,還在整首歌曲中體現(xiàn)主導性功能。
第一首《流浪》通過固定音型前奏,以低音區(qū)八度分解的進行與中音區(qū)環(huán)繞的分解和弦塑造青年磨工興奮不已、歡喜愉悅、大步前進的音樂形象(見譜例3)。在第13—16小節(jié),也就是起承轉合的“轉”的位置,將前奏低音區(qū)中起著低音作用的八度分解發(fā)展成八度奏旋律,將中音區(qū)的環(huán)繞分解和弦發(fā)展成八度分解,表現(xiàn)了磨工流浪時情緒更加激昂、步伐更加緊密的形象。從內容上來看,由磨工愉悅的大步前進到不知疲倦地激昂前行,前奏中的音樂形象起著主導作用,在此還得到了深化和升華。
譜例3
這一固定音型前奏,還為后面出現(xiàn)的小溪作了準備,從更高層面上統(tǒng)一了全曲。
出現(xiàn)在歌曲固定結構位置處的終止式前奏,每次出現(xiàn)都是為了收束樂思,因此在歌曲中總是體現(xiàn)主導性功能。
第十三首《綠絲帶》是一首分節(jié)歌,在結構上為帶有前奏和尾奏的二段曲式。歌曲使用的表現(xiàn)綠絲帶飄逸和可愛的終止式前奏(見譜例4),不僅作為歌曲的前奏、間奏和尾奏,還出現(xiàn)在每一段的結尾處,均與對綠絲帶贊美的歌詞相結合,表現(xiàn)綠顏色(即綠絲帶)的可愛和對綠顏色的喜愛。
譜例4
這種終止式前奏由于固定出現(xiàn)在每一段的終止處,成為了歌曲的主導樂思,使得歌曲的內容更加統(tǒng)一。
將歌曲中的各種音樂形象以縮影方式集中先行出現(xiàn)的綜合型前奏,凝結了全曲的主要材料,主導著音樂的內容和表現(xiàn)。
作為全曲各種音樂形象的資源庫,前奏中出現(xiàn)的各種主要材料,均成為歌曲中各種音樂形象的先現(xiàn),是這些音樂形象的種子。在歌曲的進行中,逐一將這些先現(xiàn)的動機材料一一展開,因此,在歌曲中起著主導性作用。
譜例5
第五首《憩息》在綜合型前奏中呈示了“有力的臂膀”“流淌的溪水”和“轉動的水車”三種主要的音樂形象,并在歌曲中一一展開。其中,表現(xiàn)“轉動的水車”的材料為“流淌的溪水”的變化(見譜例5)。該曲為三部曲式,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以大調為主,使用第三種材料,表現(xiàn)磨工期望自己有千萬條臂膀,好讓“水車轉動如狂”;第二部分以小調為主,使用第一種材料,表現(xiàn)磨工對于其他徒工“有力的臂膀”的羨慕。
第三首《止步》使用的也是綜合型前奏,分別呈示了三種材料,表現(xiàn)了“如影的小溪”“歡樂的歌聲”和“激昂的磨工”三種音樂形象(見譜例6)。全曲除了前奏和尾奏外,分為三段,各段中都有三種形象的體現(xiàn)。
譜例6
在藝術歌曲中,各種類型的前奏都如同種子一般,在不同方面揭示歌曲內容、呈示歌曲主題、展示音樂形象,在歌曲中起著主導性作用,為歌曲的進行做好預示,為歌曲的發(fā)展做好鋪墊。
綜上所述,作為藝術歌曲的前奏,根據(jù)其功能大致可以分為主題型前奏、固定音型前奏、終止式前奏和綜合型前奏四種類型。這四種類型的前奏在舒伯特的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姑娘》中均有體現(xiàn),其中,固定音型前奏的使用得最多。在認識到藝術歌曲非人聲部分重要性的同時,我們應該多給歌曲附屬部分的“三奏”(即前奏、間奏和尾奏)多一些關注,尤其是前奏部分。畢竟,前奏是作品最先呈示的部分,作為全曲必不可少的部分,需要承載著音樂情緒的預示、音樂主題的呈現(xiàn)、音樂形象的塑造等任務,還要體現(xiàn)結構全曲的主導性功能。
注釋:
①盡管磨工與磨坊姑娘都喜愛綠色,但兩人對綠色的喜愛卻是不盡相同的。從第十三首《綠絲帶》中,可以看出青年磨工對綠色的鐘愛是發(fā)自內心。而姑娘偏愛綠色,更多的是因為獵人喜歡用綠色裝扮。因此,青年磨工選擇用綠色埋葬自己也屬對磨坊姑娘摯愛的無奈之舉。
②在肖邦的《b小調前奏曲》和《bD大調前奏曲》(Op.28,no.15)中,全曲貫穿著等分型節(jié)奏的持續(xù)音,以此來表現(xiàn)瀝瀝淅淅的雨滴聲,因此,這兩首前奏曲也被稱為《雨滴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