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欣 王樹松 何蕊芳
【摘 要】目的:通過對使用森田療法,探討是否冠脈支架后患者負性情緒有改善。方法:從2018年12月-2019年10月甘肅省第二人民醫(yī)院門診中選取60名冠脈支架后患者,通過森田療法的運用分別于治療前進行心理測試得出基線分數(shù),治療后,及治療后3個月,治療后6個月重新進行評估,分別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評估,利用spss19.0統(tǒng)計系統(tǒng)進行評估。結果:通過森田療法,冠脈支架后患者的焦慮及抑郁情緒得到改善,治療有效,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森田療法;冠心病;負性情緒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2-00-01
前言: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HD)即冠心病,是一種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引起管腔狹窄、阻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壞死等的心臟疾病,嚴重影響著人們對健康,經皮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是目前治療冠心病的一種有效方法,可直接、快速改善和解除粥樣硬化導致的血管狹窄和堵塞,從而達到通暢血流、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的目的[1]。然而很多患者在術后卻總是出現(xiàn)各種軀體不適,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導致的心理問題,心內科醫(yī)師做完檢一系列檢查,建議前往心理衛(wèi)生就診,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轉變,越來越多人注意心理健康,森田療法是由日本慈惠醫(yī)科大學森田正馬教授于1920年創(chuàng)立,是一種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心理治療方法,其精髓在于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面對現(xiàn)實,順其自然,帶著“癥狀”,為所當為[2]。傳統(tǒng)統(tǒng)的森田療法分為四期,即絕對臥床期、輕作業(yè)期、重作業(yè)期、社會實踐期,改良森田療法取消了絕對臥床期,直接進入輕作業(yè)期,以延長患者的社會實踐期[3]。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標準:將就診從2018年12月-2019年10月甘肅省第二人民醫(yī)院精神病與精神衛(wèi)生門診中選取60名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32名,女性32名,年齡在43-65歲,平均年齡(54±0.9)歲,利用前瞻性研究,并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重大軀體疾病;(2)精神分裂癥病史;(3)不同意參加本實驗。
1.2研究方法
患者治療前后均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藥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片,在有資質的心理治療師指導下進行森田療法,每周治療1-2次,本組病例治療次數(shù)為4-10次,平均 6次。第一期(輕作業(yè)期),持續(xù)時間 1 周,發(fā)揮工作的自覺性,指導患者忽略焦慮抑郁引起的軀體不適癥狀,讓患者忍受痛苦并堅持工作,指導其分散注意力;第二期( 重作業(yè)期),持續(xù)時間 1 周,培養(yǎng)持久性和忍耐力,輕作業(yè)期的基礎上逐漸增加活動量和活動時間,要求患者對焦慮抑郁等引起的軀體癥狀采取不理睬的方針,堅持工作。第四期( 生活訓練期),持續(xù)時間 2 周,適應生活環(huán)境,鼓勵患者忘記病人身份,指導其面對負性生活事件應有的態(tài)度,鼓勵為所當為。
1.3觀察指標
分別與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后3個月評估其焦慮情緒、抑郁情緒并統(tǒng)計有效率。
50分為臨界值[4],抑郁程度包括輕度抑郁、中度抑郁以及重度抑郁等,其中,≥70分為重度抑郁。其次,SAS評分。借助焦慮自評量表進行評分,50分為臨界值,≥70分為重度焦慮。50分-59分輕度抑郁,60-69分為中度抑郁,70分以上為重度抑郁。50分-59分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9.0的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
2 結果
P <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患者焦慮、抑郁評分明顯下降,自我管理能力明顯提高.患者共60名,有效人數(shù)52名,有效率86.67%
3 討論
在胡大一教授倡導及領導下,2013年5月、7月及 8月多次討論后,2014年《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發(fā)布了“心血管病患者精神心理處方中國專家共識”。綜合醫(yī)院心血管門診患者中大約1/3確有器質性心血管疾病;1/3完全沒有心血管疾病;1/3是“雙心”問題,就是既有心血管疾病又有心理問題[5]。冠脈支架后患者往往伴有焦慮抑郁情緒,通過森田療法的“順應自然、無為而治”使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明顯改善,治療有效率為86.67%,證明森田療法對冠脈支架后患者情緒有改善,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陸再英, 鐘南山. 內科學[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8.
[2] 王祖承,石榮民.“第五屆國際森田療法學會”大會紀要[J].上海精神醫(yī)學, 2004,16(6):375-376.[3] 王蓮芳,姜楊,黃金文,等.焦慮癥患者對疾病認知體驗的質性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志,2017,33(31):2448-2451.
[3] 劉雨耕,趙睿智,雷榮,馬文有.改良森田療法治療殘留型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的療效研究[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9,19(78):99-100.
[4] 王金良, 張大均, 王云霞. 家庭環(huán)境與大學生職業(yè)決策自我效能的關系分析[J]. 中國學校衛(wèi)生, 2008, 29(3):224-225.
[5] Summers KM, Martin KE, Watson K. Impact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of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Pharmacotherapy, 2010, 30(3): 30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