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小潘 王淑美
【摘 要】目的:“雙心”即心臟和心理,而雙心病即心臟疾病合并精神心理障礙。中醫(yī)對于雙心病的干預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一則從中藥內治法入手,采用疏肝解郁、健脾養(yǎng)血、化痰寧心、益氣活血養(yǎng)心、調和陰陽的治療大法;二則從中醫(yī)外治法入手,施予針刺、振腹療法;三則從移情療法入手,轉移注意力、培養(yǎng)心性,緩解身心狀況。
【關鍵詞】雙心病;病因;中醫(yī)治療;綜述
【中圖分類號】R2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2-0-01
近年來,心臟疾病伴有焦慮、抑郁等心理障礙的患者日益增多,在心血管門診中雙心病的發(fā)生率為15%~30%,而在病房中發(fā)生率更高,特別是由于心臟急癥而住院的患者,其發(fā)生率可高達60~75%[2]。目前醫(yī)學界開始重視雙心病領域的研究,盡管已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總體療效仍不盡人意。西醫(yī)方面,針對此類心理障礙患者主要予以抗焦慮藥物治療,但基于該類藥物的依賴性、長期性及藥物的副作用等,患者依從性不高,治療效果欠佳。而中醫(yī)治療在這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無論是傳統(tǒng)中藥還是中醫(yī)技術都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擬通過分析總結近年來中醫(yī)對于雙心病的認識及治療情況,為雙心病的臨床治療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1 病因
1.1雙心病與體質
早在戰(zhàn)國時期,《黃帝內經》就對該病的易感性及病因病機有了記載,它闡述了患者體質與發(fā)病的相關性?,F代醫(yī)家在研究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和中醫(yī)體質之間的關系方面也有很大進展,如閆海慧[3]等發(fā)現,在高血壓前期組中,痰濕質、陰虛質及陽虛質是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的主要危險因素。謝冰昕[4]等回顧性研究中,納入了228例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患者,其中有124例(54.39%)為雙心病患者,在對其中醫(yī)體質辨識中發(fā)現雙心病患者中構成比為氣郁質56.45%,平和質27.42%,氣虛質3.23%,陽虛質1.61%,痰濕質4.84%,濕熱質4.03%,血瘀質2.42%,無陰虛質及特稟質。可見不同體質均可出現雙心病,但仍有傾向性,其中氣郁體質偏多。
1.2雙心病與應激狀態(tài)
雙心病與應激狀態(tài)關系密切。應激分為外源性應激和內源性應激,外源性應激主要指嚴重的精神創(chuàng)傷、工作及生活壓力等給個體帶來的影響;內源性應激主要指由于個體的神經類型與個性缺陷使個體不能適應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而產生的反應。兩種應激源相互影響,并在個體成長過程的各個階段逐步累積,從孕期應激暴露,到童年、青少年、成年應激暴露逐漸推進[6],引起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5-羥色胺及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異常,從而導致下丘腦-垂體-腎上腺( HPA) 軸活性的整體增高,使得血漿皮質醇增高,進而使中樞神經系統(tǒng)某些結構產生神經毒性作用,影響個體記憶、注意、思維等認知功能,從而誘發(fā)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使得內分泌及免疫等功能紊亂,最終導致心身疾病的發(fā)生[7]。
2 治療
2.1中醫(yī)內治
2.1.1疏肝解郁法
中醫(yī)沒有雙心病的說法,結合癥狀可歸結于 “胸痹”、“心悸”、“郁證”、“厥證”、“臟躁”、“百合病”等中?!靶闹餮},主神明”闡釋了心主血脈與主神志二者的緊密聯系,兩方面相互影響,互為因果。而血脈運行通暢與否直接與肝主疏泄、脾主統(tǒng)血、肺朝百脈等密切相關。《薛氏醫(yī)案》指出“肝氣通則心氣和,肝氣滯則心氣乏”,可見肝之疏泄,對于心氣鼓動血液周流全身十分重要?!案沃魇栊?,喜調達,惡抑郁”,若肝失疏泄,肝氣郁結,甚而久病氣滯血瘀導致血脈痹阻,“不通則痛”,故而可見胸悶胸痛等胸痹的表現?!度数S直指方論》提出“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凝”?!蹲C治匯補·郁證》更是提出了:“郁證雖多,皆因氣不周流,法當順氣為先?!惫时静庥簦委熞允韪谓庥魹橹?。另肝氣郁結者,以心慌、心痛,憋悶不適,喜太息為主,可以柴胡疏肝散加減;而氣郁化火者,性格平素多急躁,時感心悸不安伴心煩失眠,可予丹梔逍遙散加減;少陽樞機不利,膽熱內擾者,常陣發(fā)性心悸或于天氣變化后心中煩躁不安,可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9]。
2.1.2健脾養(yǎng)血法
心主血脈,其一以血為載體,在輸送物質營養(yǎng)臟器并維持各臟器功能的同時,亦促進血液的生成。其二通過脾的轉輸升清作用,將水谷精微上輸于心肺,并于肺中吐故納新,再復注于心脈,而后化赤,故成新鮮血液。所以說“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中以為精,奉心化赤而為血”(《侶山堂類辨》)?!夺t(yī)碥·血》也指出“胃中水谷之清氣,借脾之運化成血,故曰生化于脾”?!叭酥髡咝模闹B(yǎng)者血,心血一虛,神氣不守,此驚悸之所肇端也”(《仁齋直指方》)。故心血充足與否與脾胃的強弱直接相關,脾胃虛弱則氣血生化不足,心失所養(yǎng),故見胸悶氣短、心悸不適、疲乏無力、失眠多夢等。治療當以健脾養(yǎng)血為主,可選用歸脾湯或八珍湯加減。
2.1.3化痰寧心法
“百病多由痰作祟”,痰分為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其所致病的臨床表現形形色色,表里不一。“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腎為生痰之本”,肺脾腎久病則水液代謝失常,痰濕內生。痰濕蒙蔽心竅,可致神志呆鈍、淡漠等;痰飲內停,上犯心胸,可見心悸胸悶、頭暈眼花,痰多氣短等;痰飲久留不化,郁而化火,痰火擾心,可見煩躁、失眠多夢、口苦等。神志呆鈍、淡漠,甚至暈厥者,屬痰蒙心竅,蘇合香丸加減;痰濁閉阻者,常感胸悶如窒,痰多氣短,倦怠乏力,多于陰雨天發(fā)作或加重,可以栝蔞薤白半夏湯加減;痰飲凌心者,多伴心悸眩暈,胸悶痞滿,渴不欲飲,小便短少,可予苓桂術甘湯加減;而痰火擾心者,為心悸時發(fā)時止,受驚易作,胸中煩躁,失眠多夢,可用黃連溫膽湯加減。
2.1.4益氣活血養(yǎng)心法
心氣充沛是心主血脈的前提,心氣虧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則氣虛血瘀,血脈瘀阻。抑郁焦慮等心理疾患久留不去,暗耗心氣,也導致氣虛血瘀??梢?,氣虛血瘀是心臟疾病合并心理障礙的重要病機。因此,益氣活血養(yǎng)心對于雙心病治療十分重要。李夢頔等[9]提出運用培元通滯法治療雙心疾病,藥用人參、黃芪、白術等培元益氣固本,桃仁、紅花、川芎、赤芍等活血通滯,臨床療效良好。鄧乃哲等[10]前瞻性研究中,將150 例雙心疾病患者隨機分成單硝酸異山梨酯聯合益氣活血養(yǎng)心湯實驗組與單用單硝酸異山梨酯對照組,其方中黨參、黃芪、五味子、百合、甘草益氣養(yǎng)心,丹參,紅花、益母草、地龍、桃仁、紅景天、川芎活血通滯,結果示聯合治療有助于提高雙心病患者臨床療效。綜上所述,益氣活血養(yǎng)心法在雙心病的治療中有著重要作用。
2.1.5調和陰陽法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 “陰陽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标庩栒{和為天地之規(guī)律,亦是中醫(yī)辨證論治之總綱,陰陽不和而病始。雙心病的陰陽失調可從以下兩方面論治:其一,腎陰為元陰,腎陽為元陽,腎陰陽失調可出現雙心病中諸如失眠、心煩或者四肢發(fā)涼,或出現上熱下寒的癥狀,更年期女性多見。陳曉虎[11]多用桂枝芍藥湯以及二仙湯調和陰陽。其二,心火屬陽;腎水屬陰。過熱過寒,陰陽失和,則易致心腎兩不相交。徐鳳芹[12]認為心腎不交是雙心病主要病機之一,臨床常見失眠、心神不寧、五心煩熱、舌紅、脈沉細等癥,故對于此類患者的治療,常用交泰丸加減以交通心腎,同時疏肝調肝。
2.2中醫(yī)外治
2.2.1針刺療法
目前針刺治療中醫(yī)心血管疾病兼心理疾病的報道相對較少,沒有統(tǒng)一標準,但對二者單方面的針刺技術和療效已相當確切。有研究表明,針刺可以明顯調節(jié)心血管活動中樞和心臟植物神經功能[13-14]。而且針刺具有增強西藥治療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療效的作用,有助于緩解心絞痛,在取穴方面,主穴一般根據俞募配穴和循經取穴法選擇,選取的俞穴包括:內關、合谷、三陰交、郄門、心俞、至陽和膻中等[15]。同時,針灸在治療抑郁焦慮等心理疾病療效肯定,已得到大量文獻證實,可選五臟俞、膈俞、百會以及神庭等穴位[16-18]。綜上所述,針刺療法在心血管疾病、心理疾病中均取得了良好效果?;诖?,對于兼有心臟及心理疾病復雜情況雙心病而言,針刺療法不失為一種治療手段。當然,其治療效果尚需進一步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予以論證。
2.2.2振腹療法
振腹療法是指通暢任、督二脈的中醫(yī)推拿手法治療,通暢督脈包括拿肩井、通督脈、分推背腰、調背俞、直推背部,通暢任脈包括通任脈、分胸腹陰陽、調募穴、揉腹、振腹、拿腹、推腹。振腹療法以腹部為主要操作部位,以神闕穴為中心,以 “氣” 為媒介,通過元氣的生發(fā)、充養(yǎng)和運行等環(huán)節(jié),調整元氣的生發(fā)并暢通其運行通路,從而治療雙心病等臟腑疾病。臧冬梅等[19]對冠心病合并焦慮的患者進行調查研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規(guī)律的振腹療法,并以中醫(yī)癥狀分級量化評分評估期治療后癥狀改善情況,其結果顯示在2周時治療組比對照組中醫(yī)癥狀分級量化評分改善明顯。提示振腹療法可以結合其他方式協(xié)同改善雙心病患者的臨床癥狀。
2.3移情療法
近年來,雙心病備受多學科關注,但療效有限,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縱通已滯之氣,并活已傷之血,然心結未開,仍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待病人應當移情易性,此即“心病還需心藥醫(yī)”之謂也。移情法中諸如中藥香囊的“芳香療法”,中國古曲的“音樂療法”,五禽戲、太極拳等“運動療法”都頗為方便有效。易性即轉移病人注意力,培養(yǎng)適當興趣愛好,使之免于長期糾結于疾病癥狀,往往也可以發(fā)揮很好療效。如林淑惠[20]運用中醫(yī)“五音療疾”理論,選取“徵調式樂曲”作為輔助治療曲目, 配合膻中、背部的心俞、膈俞、脾俞、腎俞等循經穴位進行按摩,結果顯示中醫(yī)五音療法是治療雙心疾病的良好方案。可見我們在治療雙心病的過程中,不能只拘泥于藥物治療,還需通過移情易性的方式緩解情緒、輔助治療。
綜上所述,心臟病合并心理障礙的雙心病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其發(fā)生、發(fā)展與個體體質和應激狀態(tài)有關,但具體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其發(fā)病機制的探索仍任重道遠。在傳統(tǒng)中醫(yī)獨特的辨證論治體系中,其中醫(yī)內治可疏肝解郁、健脾養(yǎng)血、化痰寧心、益氣活血養(yǎng)心、調和陰陽以求身心與情志平和,而輔以中醫(yī)外治(針刺、振腹等)及各種移情易性方法等,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玲, 胡大一. 建立雙心醫(yī)學三道干預防線[J]. 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5, 18(26):3134-3136.
[2] 閆?;?, 王希利, 孫明祎, 等. 高血壓前期人群體質類型與心血管危險因素的相關性研究[J]. 中醫(yī)藥導報, 2016, 22(12):69-71 + 74.
[3] 謝冰昕, 齊威. 北京市某教育機構社區(qū)服刑人員雙心疾病患者的中醫(yī)體質辨識研究[J].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8, 41(2):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