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國平 羅秀英
摘要:實踐性知識的儲備是現(xiàn)代大學生必備的技能,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線索,對大學生實踐性知識進行了研究。本文講述了知識分類、實踐性知識的概念,然后分析了大學生實踐性知識的結構,最后分析了大學生實踐性知識獲得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實踐性知識;形成
引言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教學以演說的方式在進行,師生互動機會更少,注重傳授知識和技巧,使得教學內容更加學術化、學科化。在國外,企業(yè)人才儲備的方式主要是高校與企業(yè)之間進行合作培養(yǎng),從而產生了“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實踐性知識是“工作室制”教學模式中“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的副產品,但是未得到應有的強調。學者曾指出無論是知識的學習還是個人能力的培養(yǎng)均依賴于實踐性知識,因此有必要對大學生實踐性知識進行研究。
一、知識的內涵及分類
1.知識的分類
實踐性知識的提出者亞里士多德,他曾將知識分為理論知識、技術知識和實踐性知識等這三大類。理論知識是一種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抽象的知識體系,源于對實踐活動的總結,又反作用于實踐、指導實踐活動有序進行,所以兩則是相輔相成的;技術知識是一種直接針對某種活動而得出的經驗,適用范圍有限,因此具有特殊性和具體性;實踐性知識與技術知識的區(qū)別在于技術知識是可教授的、不變的,實踐性知識是不可教的,動態(tài)的。
2.實踐性知識的概念
實踐課程論的首次提出者施瓦布認為過去的課程理論性太強,需要向實踐轉向,學者對實踐性知識的研究,常以教師的實踐性知識為例。加拿大學者艾爾貝茲率認為實踐性知識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中產生。從存在方式來講,實踐性知識存在于個人的意識當中,實踐性知識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是無形知識。形成方式來講,實踐性知識是個體通過不斷的參加實際具體的活動慢慢總結得出來的,因此不能完全還原學術領域的系統(tǒng)性,甚至有些實踐性知識不能通過課本上記載的理論知識去解釋,具有很強的經驗性、應用性、非系統(tǒng)性。
二、大學生實踐性知識結構
1.人文知識
人文知識是人類總體知識構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人們對知識的把握、體驗、解釋和表達水平的不同,人文知識又可以分為感性和理性兩個不同的方面。感性的人文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獲得,具有零碎、淺顯易懂的特點,而理性的人文知識主要通過專門的課程學習獲得,具有系統(tǒng)、理論性和深刻性的特點。
2.技能知識
技能知識是通過不斷的長期學習和實踐獲得,可以提高業(yè)務處理效率、節(jié)約時間、降低有形資產消耗和有效拓展市場。技能知識具有經驗性的、案例性的、綜合性的特點。不具有通用性,技能知識往往與特定的行業(yè)相聯(lián)系,即使是在同一行業(yè)中的不同分工中所需技能知識都不盡相同,很多技能知識只能在特定的行業(yè)發(fā)揮其作用,即所謂的“隔行如隔山”。
三、大學生實踐性知識形成途徑。
為了充分了解大學生實踐性知識的途徑,可以從理論知識獲得途徑、自我實踐途徑和人際關系獲得途徑等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大學生理論知識的獲得途徑主要有教師傳授、自主查閱文獻、“網(wǎng)絡”學習與發(fā)展。大學學習的課程很大一部分跟不上教育形式的變化,很多知識更新較快,所以學生需要在課余時間自主閱讀適應新形勢的高質量的書籍。
其次,關于大學生自我實踐的途徑,學生可以通過積極參加實踐性課程、積極配合學校組織的實習、積極參與項目研究。大學期間學校應該規(guī)劃好不同階段應該參加的實踐課程,前期重點在于培養(yǎng)基于理論知識的實踐性知識,后期則重點在于培養(yǎng)個人技能,積極配合參加學校組織的實習,抓住每一個提高實踐能力的機會。通常大學生比較容易接觸的項目就是學校與企業(yè)長期合作而得的,長期參與項目的研究可以讓大學生意識到自身的特點,在畢業(yè)后憑借自身技能結合自身特長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就會相對容易一些。
最后,關于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學習。進入大學面臨的都是新的環(huán)境、新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加強生活感、成就度,如何處理好身邊的人際關系是值得思考的問題。第一,需要克服社會知覺中的偏差;第二,提高個人魅力,塑造出一種好的個人形象;第三,學會換位思考、善于將贊揚與批評相結合、主動進行交流、樂于幫助別人。
結語
學校是最容易培養(yǎng)出人才的地方,也是為國家輸送高質量人才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國發(fā)展迅速,市場競爭漸激烈,為了適應快速發(fā)展的社會,就不得不高度重視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如何提高大學生實踐性知識、創(chuàng)新實踐性能力、創(chuàng)建合適的環(huán)境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陳洪捷.實踐性知識與大眾高等教育[J].高等職業(yè)教育探索,2018,17(05):3.
[2]王紅英.關于人才儲備與大學生實踐互動的思考[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4(10).
[3]黃麗娟.全日制工程碩士實踐性知識生成機理與實證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
[4]張銳,毛耀忠,楊敏,etal.數(shù)學師范生教學實踐性知識的形成和發(fā)展研究[J].數(shù)學教育學報,2016(1):80-83.
[5]梅培軍.實踐性知識研究:現(xiàn)狀、問題及趨勢——基于CSSCI來源期刊論文的內容分析[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8,465(12):157-164.
[6]楊妙霞.論大學生知識結構中實踐性知識的建構--以準科學教師為例[J].重慶高教研究(2):70-73.
[7]董盈盈.關于我國大學生實踐能力及其培養(yǎng)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
[8]楊忠生.淺談大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0(09):247.
[9]李殿錄.大學生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途徑[J].哈爾濱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1):61-62.
[10]馬艷萍.淺析大學生如何正確處理人際關系[J].教育與職業(yè),2007(20):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