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耐軍
摘 要:角色互換式教學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基本契合了當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發(fā)展需求。本文在前人理論研究的基礎上,以高職英語課堂為例,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運用問卷調查、深入訪談、課堂觀察等方法進行實證研究,旨在進一步完善其理論建構,優(yōu)化其教學設計。
關鍵詞:角色互換 教學模式 實證
所謂“角色互換”,即“教師走下來;學生走上去”,師生相互交換位置,變更角色。具體地說,就是在教師的組織引領下,學生上臺講課,變學為“教”、從“教”中學[1]。角色互換式教學堅持以主體教育理論為基礎,以教學交往理論為依據(jù),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以實踐交流為目的,以職業(yè)定位為導向。學生在“學習——展現(xiàn)——再學習——再展現(xiàn)”的過程中,提高其知識應用能力,促進其主體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
角色互換式教學引入大學課堂,是否契合當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發(fā)展需求?是否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高職英語課堂為例,運用問卷調查、深入訪談、課堂觀察等方法展開實證研究。教育部高教司頒布了《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明確指出: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遵循“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2]。本文據(jù)此展開調研。
一、調研背景闡釋
1.調查目的
為了對角色互換式教學進行準確定位,本次調查目的如下:一是摸清學生英語學習狀況以及對此教學方法的總體態(tài)度;二是考評此教學方法的實施情況及其實際效果;三是總結此教學方法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調查內容
圍繞調查目的,調查內容被分為若干個具體問題。本文只對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分析。例如:(1)你對角色互換式教學的總體態(tài)度如何?(2)通過實施角色互換式教學,你覺得哪方面能力提升較快?(3)通過實施角色互換式教學,你認為還存在哪方面的不足?
3.調查方法
此項研究運用問卷調查、深入訪談、課堂觀察等方法。問卷調查采用全面調查的方法,封閉式回答與開放式回答相結合。調查在河北省某職業(yè)院校三個院系的六個班級中進行,共發(fā)放學生問卷317份,回收有效問卷312份。其中,藝術設計系104份、應用技術系98份、社會工作系110份。每院系隨機選取15名學生進行個別訪談,作為問卷調查的必要補充。
筆者還對多位相關研究領域的教師進行深入訪談,詳細了解此教學方法的實施情況及現(xiàn)存問題。此外,筆者還深入教學一線,對角色互換式教學的實施情況進行實地觀察,親身體驗教學過程,詳細記錄有關數(shù)據(jù),全面把握第一手材料。
二、調研結果分析
1.關于學生對此教學方法的態(tài)度
在被調查的三個院系中,學生對此教學方法的總體態(tài)度基本一致。調查顯示:在“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太滿意”“不滿意”五個選項中,回答“非常滿意”或“滿意”的人數(shù)約占總人數(shù)的3/4,回答“一般”的人數(shù)約占總人數(shù)的1/4。在被調查的學生中,只有三個回答“不太滿意”,僅約占2%(見表I)
2.關于此教學方法對學生能力的提升
通過深入訪談,教師針對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情況進行了不同回答。結果顯示: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心理適應能力”提升最快,然后依次是“師生溝通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小組合作能力”“課堂組織能力”。(見表Ⅱ)
3.關于此教學方法的問題與不足
筆者對多位教師和學生進行深入訪談,并結合長期的課堂觀察記錄,發(fā)現(xiàn)角色互換式教學在實踐中存在眾多現(xiàn)實的問題與不足。具體總結如下幾點:基礎知識不牢固,教學技能不嫻熟;參考資料不充足,小組演練不到位;專題難度有點大,學生思想有點散;學生講解不詳細,師生互動不充分;學生功利性太強,過分關注專題課;課下反思不及時,小組總結不到位。
結語
調查發(fā)現(xiàn),角色互換式教學基本契合了當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發(fā)展需求。此法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廣闊舞臺。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然而,在教學實踐中,角色互換式教學法也存在許多現(xiàn)實的問題與不足。這充分暴露了其理論建構的缺失。筆者認為,一種教學模式只有不斷豐富其內在因素,如理論基礎、教學目標、教學程序、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才能充分發(fā)揮其實效性。角色互換式教學法應該以此為鑒,進一步完善其理論建構,優(yōu)化其教學設計。
參考文獻
[1]張立影.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角色互換”[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8,(06).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