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鋒
【摘要】? 在我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包括小學、初中的道德與法制、高中思想政治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本文通過對當前中小學思政課堂產生低效的原因進行分析研究,找出存在的問題,探索變革和轉變目前中小學思政課堂教學不科學、不合理的方法、策略,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達到提高學生學習力的目的。
【關鍵詞】? 思政課 課堂教學 低效 高效
【中圖分類號】? G633.2?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25-071-02
一、問題提出背景
課堂教學是恒久而常新的話題,伴隨教育發(fā)展始終。近年來,隨著減負教育的實施和新課標理念的提出,先進的教學方法、成功的科研成果不斷涌現(xiàn),令課堂教學耳目一新,但一些中小學的思政課仍然存在對新課標理念認識的偏差,導致教學實踐行為上出現(xiàn)片面化、形式化、絕對化的做法,造成課堂教學低效甚至教學失效。因此,積極開展中小學思政課教學低效分析解剖,構建高效課堂,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是當前中小學思政課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辦好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二、思政課教學低效現(xiàn)狀分析
(一)課堂缺乏親和力、針對性造成的低效
思政課帶有很強的思想性、理論性,學生一直認為是枯燥沉悶的課程,近年來新課改教材進行了諸多的改進,也尚未改觀學生的認知,所以課堂時常出現(xiàn)慵慵懶懶的狀態(tài)。這根源在于思政課教師教學中未把思想性、理論性與親和力、針對性有機統(tǒng)一起來。課堂上,不少教師就是“照著講”“隔著講”“繞著講”——“照著講”,即照本宣科講,未能觸動學生靈魂;“隔著講”,即隔離現(xiàn)實講,無法貼近學生;“繞著講”,即繞著問題講,不能抓住學生困惑。這種思政課猶如無根的浮萍或漂浮的云朵,無法讓課堂教學富有思想成效和思想魅力。
(二)教材研究不透,蜻蜓點水造成的低效
教學實踐中,一些思政教師認真鉆研和學習教材不足,對教材內容理解不深、把握不準,蜻蜓點水式的從理論到理論、從書本到書本講授,很難調動學生積極性。教材是使學生達到課程標準所規(guī)定的內容載體,教材依據(jù)課程標準編寫,同時又為教學留下較大彈性空間。學生本身就對思政課堂持有空洞抽象的印象,如果教師不對教材進行再挖掘、再加工,脫離學生實際和生活實際,消極的講授,如何能做到與時俱進、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從而達到教學效果?
(三)濫用活動式教學,華而不實造成的低效
為搞活思政課,不少教師力圖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如小品、表演、辯論會等形式豐富思政課堂。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個體感悟和主體體驗,所有時下思政課慣用“活動式”的教學形式,但因對新課改關于發(fā)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教學理念存在誤解,不能正確認識和把握“活動式”教學的理念、操作規(guī)程,因而簡單地追求課堂表面的熱鬧和活躍,讓學生或分組討論,或表演角色,或辯論演講,而把自己僅僅作為一名“旁觀者”角色,使思政課處于放任自流狀態(tài),甚至變成了“活鬧劇”,導致課堂效果空洞化、膚淺化。
(四)多媒體使用不當,淺嘗輒止造成的低效
不少思政課教師喜歡借助多媒體扭轉教學當中晦澀枯燥的講述。然而,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多媒體運用于思政課堂,是把雙刃劍,控制不當相反削弱了思政課的教學目的。試想一下,視頻、動畫充斥整個課堂,以圖像視聽代替學生的思考、分析、理解,學生如何仔細品味課文的原理?一堂課下來,學生陷在“有聲有色”的氛圍里,看似調動了課堂積極,實際過程卻淺學輒止,把思政課育人功能庸俗化。此外,教師課前還要不惜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去制作、收集相關的多媒體課件材料,少了挖掘書本概念原理的內涵。思想性和價值觀是思政課的靈魂,離開了思想性和價值觀,再豐富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蒼白無力的,對學生的導向作用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和功能。
(五)課堂教學缺乏科學佐證造成的低效
不少學生對所學科目的認識上,總覺得語文、數(shù)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等這些科目才有實際意義,對思政課則抱懷疑甚至排斥的態(tài)度,認為就是空談、自圓其說、沒有實際用處的學科。作為思政教師,往往有心無力去糾正學生們的這種認知,原因在于對書本概念原理的講授沒有實例和數(shù)據(jù)證明,缺乏科學的、實質的論證和論據(jù)。有時候教師自身缺乏堅定的立場,會給學生牽著走,左右搖擺,給不到學生科學的判斷;有時候教師把觀點說得絕對化了,也不利于學生接受課本的東西。這是當前思政課缺乏實效性的硬傷。
三、改變思政課教學低效對策研究
隨著新課程改革浪潮的推進,課堂教學作為學校教育活動的主要陣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高效課堂是一條實現(xiàn)新課程改革理論落地的有效途徑。立志于將自己所在的課堂打造成高效課堂,是每一名思政課教師崇高的追求。那么,如何構建高效的思政課課堂呢?本文認為必須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積極轉變教學方式。有些思政課教師受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影響太深,教學手段和方式難以改變,加上思政課的理論性較強,課堂上惟恐學生聽不懂,聽不到位,總是大談特講,占用了課堂大部分時間,而留給學生的時間太少。思政課教學要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新挑戰(zhàn),切實增強影響力、感染力、說服力,就要對課堂教學方式進行研究分析,通過參加優(yōu)質課觀摩和同行研討交流,多對比、多學習,找出制約課堂教學效果的原因,在明確制約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問題癥結基礎上,構建變革目前課堂教學方式的策略和方法并在課堂教學中加以應用,總結有效途徑和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
(二)避免應試化傾向
當前,部分思政課教師教學任務的直接目的就是應試,實際教學中,部分思政課教師只管學生掌握了什么,掌握了多少,還有什么不懂......思政課不回避應試,但教師不將應試作為主要任務,而是要在課堂教學中以培養(yǎng)學生思想認識問題為主要目的,將功夫用于豐富課堂內容,用于拓展課堂的深度和廣度,則對學生教育的實效性亦會水到渠成。如以八年級上學期第三課“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第一框“維護秩序”為例,本節(jié)課的考查點是“社會秩序是什么”、“維護秩序靠什么”。如果教師僅僅讓學生把概念和道理死記硬背下來,跟以對話、故事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一系列探究活動來完成學習目標達到的學習效果,不可同日而語。
(三)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
部分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習慣讓學生先看看書、讀一讀課文,最后由老師把課本梳理一下,提幾個問題,即為授課的全過程。思政課教學必須植根現(xiàn)實生活、緊跟時代潮流、反映人生關切,引導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把各種原理和概念用生動形象的故事、貼切的比喻,幫助引導學生解決或者解答他們所關心的熱點課題、思想問題,這樣才能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針對性,拉近學生和思政課的距離。一切從本本出發(fā),單純的講原理會使學生感到困惑,課堂教學的適應性就會大打折扣,課堂教學的效果更無從談起。
(四)精心設計實施教學互動
思政課不反對“活動式”教學,相反只有經過思想的對話交流、觸及思想的碰撞乃至沖突交鋒,才能有效解決問題,教育效果才會是深刻而持久的?,F(xiàn)在的學生,思想理論信息來源是多渠道的、多元的,對思政課的正面教育內容存在半信半疑甚至有某種抵觸的心態(tài)。同時,即便是積極學習思政課的學生,也要通過提問、討論、辯論等形式才能進一步激發(fā)出他們的理論興趣,引發(fā)深入思考。因此,這就需要老師們加大對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精心設計教學互動。如以七年級下學期第九課“法律在我們身邊”第一框“生活需要法律”為例,全班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回去收集資料,挖掘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然后教師通過分享會、小組搶答和辯論賽等形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踴躍發(fā)言,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增強課程感染力,加強教育性
當前社會的各種事件和思潮無時不刻不影響學生,他們的思想認知多是片面的、搖擺不定、甚至走極端的。思政課就是要從科學道理上幫助他們改造世界觀、人生觀等思想上的認知問題,增強課程感染力,加強教育性。一要加強課堂情境育人。思政課的特性既要做到以理服人、也要做到以情服人。二是鼓勵課堂比較、批評精神。既然學生本來就有“逆反”心理,就介紹一些不同的觀點、不同聲音的東西,以利于學生在對話、比較、批評、鑒別中認識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真理性。如疫情下,中西方對待新冠病毒的做法。西方政客標榜博愛自由平等,卻諸多種種不作為現(xiàn)象,而我們黨和國家為了治病救人,不惜一切代價。災難面前,中國的體制和集體主義精神,體現(xiàn)出巨大的優(yōu)越性。三是加強課堂的實踐性和生活性。在思政課堂接受的思想教育,要走出去印證,采用研究性學習、社會調查、綜合實踐活動等方式給學生更多啟迪和教育,更有利于智力和人格的成長。
四、結束語
高效生動的思政課堂離不開每位思政課教師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設計課堂教學,并在實踐中不斷嘗試,總結有效途徑和方法,提高思政課堂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破解較長時期以來思政課普遍存在的低效而達不到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這是推動思政課守正創(chuàng)新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
[ 參? 考? 文? 獻 ]
[1]趙為.《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高高職思政課教學實效》,時代教育;2014年09期.
[2]王斌.《新課程背景下“自學、精講,以練為主”課堂教學模式的實驗研究》,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年.
[3]齊晶瑩.《初中課堂教學有效性現(xiàn)狀分析與改進策略研究》,溫州大學;2010年.
[4]任彩霞.《初中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實效性研究》.蘇州大學,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