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顯玲
摘 要:2018年5月,我校申報并獲準立項重慶市教育學會第九屆(2018~2020年)課題“‘研學課堂實踐研究”。為落實習近平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對立德樹人的要求,更好地踐行“研學課堂”,筆者認為要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落實育德,就應該從挖掘單元德育目標元素、找準育德切入點、把握育德的度和量等方面去思考,這樣,才能發(fā)揮語文學科育德的“潛移默化”性,真正讓語文閱讀教學育德有聲有“研”味,有情有趣,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育人的實效。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育德
一、挖掘單元德育目標元素
教師備課的預設內(nèi)容,在某種意義上就指向了學生學什么,怎么去學,甚至會影響到學生將來一生。教師備課預設內(nèi)容關系到教育的成敗,教師備課預設不能隨意,必須確保預設內(nèi)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統(tǒng)編語文教材有著豐富的德育內(nèi)涵,愛國主義教育、生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這些蘊藏于所選篇目里,成為語文學科育德的重要內(nèi)容。而教材單元所選文章是遵循從核心素養(yǎng)到課程標準再到教學內(nèi)容來設計的,具有顯著的目標統(tǒng)整性、指向性。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前,教師需要精致解讀文本,尤其要重視單元統(tǒng)整性下德育教育單元目標元素。一定要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挖掘單元教材中的單元德育元素,這樣才能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目的與要求。
諸如統(tǒng)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三篇文章,描繪了五彩繽紛的四季美景,抒發(fā)了作者愛自然、愛生活的情懷。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根據(jù)單元目標特色,精心安排育德內(nèi)容和預設教學策略,要在引導學生徜徉于文章字里行間領略景物之美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愛自然、愛生活的情懷。第二單元《秋天的懷念》、《散步》、《荷葉·母親》、《陳太丘與友期行》等四篇文章從不同角度抒寫了親人之間真摯動人的感情。教師備課時一定要根據(jù)單元教材特點,深入挖掘單元德育元素,引導學生加深對親情的感受和理解,培養(yǎng)學生尊老愛幼、感悟親情、學會責任擔當?shù)钠焚|(zhì)。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所選《社戲》、《回延安》、《安塞腰鼓》、《燈籠》等四篇文章,教師在備課時,既要考慮教材資源,又要結(jié)合當?shù)仫L土人情和傳統(tǒng)文化習俗,讓學生在字里行間感知民俗風情畫卷的同時,結(jié)合實際生活體驗,感受并更好地理解民俗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培養(yǎng)學生熱愛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找準育德切入點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不論教育者是怎樣地研究教育理論,如果他沒有教育機智,他不可能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教育實踐者?!薄罢n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形成”。葉瀾教授指出:“課堂是師生生命活動的舞臺,需要活潑生動的生成?!边@些論述為我們有效切入課堂德育,打造靈動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很多啟示。射箭打靶要瞄準靶心,目標要對住中心點,所謂育德切入點,亦當如此。因此,課堂育德一定要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契合時機,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這就要求我們師者在如饑似渴的孩子敞開心扉時,找準德育教育觸發(fā)點,精準切入。這樣,課堂必定會滋生出無盡的靈動,學生的心靈必將受到“潤物細無聲”的洗禮。
三、把握育德的度和量
在語文學科中把握德育教育,必須把握德育教育的度。度小,達不到學科育德的要求;度大,則喧賓奪主,把語文課變成了政治課,失去語文課堂的“語文味”。同時,每篇文章背后,都有他獨特的思想魅力。因而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一定要準確把握文章所蘊含的德育因素,挖掘定位要精準,要有所側(cè)重,克服隨意性,不可廣而寬泛。我們一定要在明確語文學科工具性的要求同時,分清語文教學的主次任務,控制好育德的量。只有把語文教學與育德有機結(jié)合,二者度量適合,才能達到語文課堂應有的作用。
總之,閱讀教學是多變的舞臺,教學內(nèi)容是劇情,學生是主角,教師是音響師。教學機智是教師手中的按鈕,教師備課時分析好單元德育要求的統(tǒng)整性,在閱讀教學時找準德育教育觸發(fā)點,把握育德的度和量,定能調(diào)撥出一個又一個教學強音,激起一層又一層漣漪,讓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核心素養(yǎng)得到全面提升。這樣,學科育德才能落地生花,真正做到教書與育人有機結(jié)合。
本文系:重慶市教育學會第九屆(2018-2020年)基礎教育科研課題-《“研學課堂”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XH2018B145)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余杰. 試論語文學科育德的四大特征. 新課程學習,2016.5.14.
[2]朱明坤. 論中學語文學科育德因素的挖掘和有效實施. 西藏教育,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