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蘊閣
摘要:近些年以來,隨著社會的日漸趨向于開放多元,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的迅猛高速發(fā)展,已然成為了各界了解信息、汲取思想的必不可少的通道之一。時事素材的社會影響力也應(yīng)當反映到高中語文教學中,只有時事與語文這兩者的關(guān)系越來越密切,我們對時事的語文價值的認識也就能因此更進一步的加深。針對當今社會現(xiàn)實的趨勢發(fā)展,時事素材的引進是高中學生提高語文能力的重要因素,將其引進語文課堂是與生活的對接,是語文化抽象為具體的靈動呈現(xiàn)。
關(guān)鍵詞:時事;寫作;議論文;綜合運用
引言:時事素材是指能夠充分反映出當下所處時代的鮮明特征和當今社會人民生活狀況的素材,其中包括時事政治、生活趣聞、輿論焦點、社會熱點、娛樂爆料、世間奇聞、萬象百態(tài)等等。實施素材往往具有這一時代的新鮮味道與現(xiàn)實中的酸甜苦辣以及生活中的雜味,能夠?qū)崿F(xiàn)課堂之上談天下事?,F(xiàn)如今,“時事熱點已經(jīng)成為高考作文最關(guān)注的材料”、能“針對復(fù)雜的情況或問題的深度展開獨立細膩、縝密細致、深入嚴謹?shù)乃伎荚u說與有邏輯性的論證”,成為了新時代高中生必須具備的一項能力。能夠正確的并且化抽象為具體將時事素材活靈活現(xiàn)的使用,就是這一能力最為具體的體現(xiàn)。
其中,能夠多方面的了解時事,就需要一定的涉及寬度,需要多加給學生們豐富視野,這是一個需要積累的過程。然后一下幾個方面也極其重要:
一、如何教導(dǎo)學生何為一事貫穿
“一事貫穿”,簡而言之就是指在時只使用一則時事素材來寫整篇文章,在寫作的開篇便用作由頭,然后再順著這則素材引出論題;文章的中間部分用作為寫作依據(jù),引發(fā)觀點議論;最后在結(jié)尾處再回扣主題,緊抓論點,首尾呼應(yīng),由此形成貫穿全文的議論文作品。比如在2019年的江蘇滿分高考作文《蘿卜燒蘿卜,還是蘿卜燒肉?》一文中,此文標題新穎,引人入目,一開篇便吸引了讀者的眼球,激起了閱讀下去的欲望,其主要講的內(nèi)容是議論“物各有性,水至淡,鹽得味。水加水還是水,鹽加鹽還是鹽。酸甜苦辣咸,五味調(diào)和,共存相生,百味紛呈。物如此,事猶是,人亦然?!?全文圍繞一個中心——和而不同。一貫到底的深挖到底,追其深處,引發(fā)共鳴。
可以將這一篇高考作為作為時事材料用以教導(dǎo)學生如何寫一篇一事貫穿的議論文,作為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們自己先思考,然后再進行師生之間的互動探討,讓學生們提出問題,再拿出一例當下的時事讓學生們用此方法來寫。讓他們真沒學會如何“多方面多層次地挖掘這一件事例的論證價值”。
二、怎樣講解何為點面結(jié)合
“點面結(jié)合”,是指在寫時事材料的議論文的時候,將具有公共方向指向的“點”上的時事材料與“面”上的時事素材能夠有機整合并且有理有據(jù)的有序連接在一起,形成由點到面或者由面到點的“水乳相融”的關(guān)系。比如教材中所學習的《藤野先生》一文編選中,寫藤野先生時,無論寫他聲調(diào)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自我介紹、耐心細致改正魯迅的聽課筆記和解剖圖、看到魯迅成功地進行了解剖實習的高興狀況以及魯迅要離開仙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都只是簡練的幾筆,沒有粉飾,沒有渲染,但寫得栩栩如生,顯示出人物鮮明的性格。詳細的細節(jié)論述是“點”,沒有裝飾的渲染作“面”,由點及面的整合組裝論據(jù),為觀點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所謂點面,聽起來很是抽象,讓人感覺沒有使用操作性,除去課文本身的例子,還可以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多找一些就這一方面的議論文,先讓學生們用各自的理解相互交流學習,有如高考滿分作文《遭遇挫折 笑對痛苦》一文,他運用多個實例,充分利用教材,選取王勃達人知命、笑看人生和李白遭遇仕途不順的挫折,不墜青云之志等事例從正面說理,告訴世人,面對挫折時不應(yīng)放大痛苦。但有點面之分,它一般是通過呈現(xiàn)所面臨的問題或者現(xiàn)象的普遍性及其廣泛性,能夠增強論點,有利于增強論證力量。
三、怎樣綜合運用詳略得當與異同相對
“詳略得當”,是指在寫一篇議論文的時候要根據(jù)其表達內(nèi)容與論述的需要,對時事素材進行篩選的使用,或概括描述或具體論證,通過認真深刻的審視對時事案例有的進行詳細的論述,有的則要精簡的敘述,參差交錯,自由靈活而不失其本質(zhì)內(nèi)涵?!爱愅鄬Α?,即是說作者在寫時事素材時加入自我的意識與觀點,刻意的有依據(jù)指向的將兩個或者多個具有相反相對的時事材料放在一起,能夠起到另類的強化論證論點、以理服人、依理論述的效果。比如題目材料為“現(xiàn)代社會,科技飛速發(fā)展,物質(zhì)極大豐富,文化多姿多彩,這帶給我們更多的選擇,但也帶來了選擇的困惑:可選的商品多了,應(yīng)該選哪款?可讀的書刊多了,到底選哪種?可走的路多了,到底該選哪條?……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庇形豢忌鷮懥恕度跛В毴∫黄啊芬晃?,文章首先高度概括材料并亮明自己的觀點:在面臨眾多的選擇時,應(yīng)該“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飲”。接下來從反面和正面兩個方面結(jié)合事例進行論證:因為“其志不一也”所以碌碌無為,因為選擇專一且堅定所以成就了自我,在正反對比中突出了“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飲”的重要性。接下來作者宕開一筆,談到了“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飲”的對立面“涉獵廣泛并通權(quán)達變”,指出兩者并不矛盾。最后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談在浮躁和喧囂的社會環(huán)境中更應(yīng)該有所拒絕、有所堅持,凸顯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在當下社會的價值和意義所在。文章觀點明確,從多個角度展開論證。 其“詳略得當與異同對比”加之有小到大,突出其論證中心,照亮了觀點,強化了說理效果與說理的力量,多角度的證明了論點。
結(jié)束語: 總的來說,時事素材的議論文寫作不僅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還需要一定量的必備時事熱點素材,這也對學生平時的課文涉及視野有一定的需求,才能不被高速發(fā)展實時更新的社會所遺落。
參考文獻
[1]周莉.“時事論壇”與高中生議論文寫作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D].廣州大學,2018.
[2]盧細芳.生活化語文理念下高中生寫作素材的運用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8.
[3]趙瑞華.時事素材在議論文寫作中的綜合運用[J].應(yīng)用寫作,2018,09: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