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資產,非物質文化資產品類豐富,在新時代發(fā)展背景下,中國高校應該對非物質文化藝術的傳承工作起到足夠的重視作用,使非物質文化藝術與我國高校的教研相融合,起到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的效果,豐富我國高校的在校大學生成為非物質文化藝術的傳承者,同時,對我國高校的在校教師的教學科研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藝術? 教研融合? 對策建議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非物質文化藝術受到社會各界的積極關注,高等院校作為國家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高等院校通過將非物質文化藝術與教研相結合,豐富非物質文化藝術的教學內容,縮小學生與傳統(tǒng)文化的距離,使學生成為非物質文化藝術的傳播者和繼承者。
一、非物質文化藝術與高校教研融合的重要性
非物質文化藝術是全國各族人民所傳承下來的一種文化現象。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如何保護好非物質文化藝術、如何發(fā)展好非物質文化藝術、如何傳承好非物質文化藝術,是當面所面臨的一個非常重要且緊迫的歷史課題,高等院校是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有一個完整的教育組織系統(tǒng),通過將非物質文化藝術滲透到高等院校的教育系統(tǒng)當中,創(chuàng)建與非物質文化藝術有關的學科建設、教學組織、教學安排、教研融合等。
二、非物質文化藝術教研融合的實施途徑
(一)在全院營造非物質文化藝術氛圍
在全學院范圍內營造一種非物質文化藝術的濃烈氛圍,每學期的校內的公共選修的課程,可以開設與非物質文化課程相關的選修課程,通過查詢我校的全院公選課程可以從中發(fā)現:我校主要開設的選修課程有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類;計算機類;演講與口才、社交、禮儀、寫作;夢的解析、體育鍛煉、養(yǎng)生、心理咨詢;刑法、行政法、民法;會計、管理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中外文學、美術、音樂、電影;中外歷史、東西方文化等,其中,中外歷史,東西方文化所開設的課程:中國文化概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孔子與儒家思想等,可以鼓勵在校學生選擇相關課程進行選修,了解我國的非物質文化藝術的精髓,教學和科研是相互促進的作用,教學是為了更好的搞科研,搞科研可以更好的促進教學。
(二)提升在校教師非物質文化藝術授課水平和能力
教師的授課水平和教學能力直接決定著學生的參選課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高校的人文藝術類課程主要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修養(yǎng),這就對非物質文化藝術授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授課要求,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對這一突出問題,可以考慮在高校成立非物質文化藝術教研室,招聘相應的教師,提升專業(yè)師資隊伍,吸納高職稱、高學歷的人才加入,幫助教研室提升專業(yè)師資力量,幫助教師拓寬教師教研思路,更好的實現教研融合。
(三)非物質文化藝術與創(chuàng)新相融合
創(chuàng)新是一個國家繁榮昌盛的不竭動力,作為一個國家,要求創(chuàng)新精神,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國家強大了,人民才能幸福。作為高校,更需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高校是為社會源源不斷的輸送人才的場所,因此,要培養(yǎng)大學生有強大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在講授非物質文化藝術課程不能保守封閉,應該具有開放的視野,注重與當今社會熱點問題相結合,幫助教師提升專業(yè)理論素養(yǎng),另一個層次,也可以幫助教師提升教學科研的水平,教研相長。
三、非物質文化藝術教研融合的對策建議
(一)學校企業(yè)教學科研相融合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
創(chuàng)建學校企業(yè)教學科研相融合的人才培養(yǎng)基地建設。高等院校在校內建立專門的實驗實訓基地,在校外也與一些有實力的企業(yè)相合作,使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理論運用于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有利于教研活動的開始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創(chuàng)建教研融合的實訓基地,使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和實際動手能力相結合,解決企業(yè)遇到的一些問題,兩者有機結合,相互促進,以此達到教育科研相融合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
(二)保護非物質文化藝術需高校的努力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基地,非物質文化藝術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弱,如何大家沒有保護意識、不加傳承的話,那么很多非物質文化藝術就會逐步消亡。高等院校的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文化傳承的功能,因此,必須延續(xù)高等教育對非物質文化藝術的傳承。如何使非物質文化藝術有效傳承下去,可以把非物質文化藝術融入高等院校的公共選修課程體系中來,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路徑選擇。
(三)目標內容形式有機結合促進教研融合
一切教育工作都是圍繞目標開展的,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教學活動時,都需要事先設置好教學目標,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目的。非物質文化藝術與教研融合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藝術。高校在設置課程過程中,將民間藝術概論、民族音樂欣賞等非物質文化藝術相關課程納入課程教學體系,積極做好非物質文化藝術課程的開發(fā)工作,讓學生也積極參與到非物質文化藝術的學習當中來。高校在選擇非物質文化藝術教學形式時,應該靈活多樣,開展豐富的第二課程,并將非物質文化藝術融入到教研融合當中,高等院校應該充分調動學校各方面的教學資源,豐富非物質文化藝術的內涵,使目標內容形式有機結合促進教研融合。
四、小結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藝術與高校教研融合是現代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在全院營造非物質文化藝術氛圍、提升在校教師非物質文化藝術授課水平和能力、非物質文化藝術與創(chuàng)新相融合等途徑和手段來促使高等院校非物質文化藝術與教研有機融合。
參考文獻:
[1]楊玉英.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探索[J].安陽工學院學報,2020(19):97-99.
[2]郭曉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藝術教育的有效結合[J].黃河之聲,2019(21):66-67.
[3]楊越,王麗,唐鴻鵠.論教研融合 相伴相長[J].科技資訊,2010(13):212-213.
基金項目:項目名稱:2019年度“傳統(tǒng)文化與經濟社會發(fā)展”專項課題《山東省非遺傳統(tǒng)文化與高教藝術融合應用研究》,項目編號:CT201911257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馮玉軍(1981—),男,山東煙臺龍口人,產業(yè)經濟學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互聯網金融,網絡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