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雁妮
摘 要:相較于語文、數學這類知識內容,音樂教育存在明顯的獨特性,但在對學生進行教育培養(yǎng)的過程當中,音樂又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為了提高小學音樂在校本課堂當中的教學水平和質量,應該要結合音樂教學本身的內容特點,進行課程設計并實現課程安排。
關鍵詞:小學音樂;校本課堂教學;課程設計
音樂校本課程的開發(fā)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接觸音樂、學習音樂的平臺,它能很好地發(fā)展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擴大學生音樂視野,充分挖掘學生的音樂潛能,提高他們的音樂能力和音樂修養(yǎng)。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正為我們的才藝提供了用武之地,它能很好地讓我們發(fā)揮各自的專長,同時讓我們享受更多的教學的成功感和價值感,在校本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充分讓學生提升對于音樂的理解和欣賞能力,這樣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更好地感受音樂的魅力,并進一步提高其對音樂學習的興趣[1]。
一、校本課堂教學中小學音樂教學的特點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對人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它能直接而強烈地影響人的情感,觸及人的心靈深處。舒緩的音樂可以使煩躁的人沉靜,歡快的音樂可以使憂郁的人歡快。學生身心的各個方面都潛藏著極大的發(fā)展可能性,其身心發(fā)展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各種特征還處在變化發(fā)展中,因而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學校是培養(yǎng)人的場所,以追求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以促進學生潛能的最大發(fā)展為己任。校本課程開發(fā)應以滿足學生的教育需求為軸線,體現“以生為本”的理念,讓具有不同興趣愛好、個性差異的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fā)。
二、校本課堂教學中小學音樂的課程設計
在校本音樂教學的開篇內容當中,教師應該要做好引導的工作,要提升學生對于本部分學習內容的興趣,尋找最適合的切入點,引入知識內容,教師應該要在校本教學過程當中盡可能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音樂學習效率[2]。
(一)結合地方特色,傳承民族文化
在校本教材的編寫上加強民族民間音樂教育,把一些優(yōu)秀音樂、唱段特別是蘇州的昆曲、昆劇編入校本教材,讓同學們直接感受這些具有濃郁鄉(xiāng)土氣息的民間音樂,從而喜歡上我們的民間音樂,傳承和發(fā)揚這些優(yōu)秀的民間音樂文化。
(二)結合學生需求,提高學習興趣
據調查,現在的學生絕大多數非常喜歡音樂,喜歡唱流行歌曲,且有大多數的學生有自己崇拜的偶像。但是對于音樂課上的嚴肅音樂、民族音樂、古典音樂,學生則覺得學而無味,教師也教著沒勁。因此,我們的校本課程結合學生的興趣,有選擇地將一些流行音樂引入課堂,編入校本教材。
(三)結合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特色
教師是學校的基本組成部分,也是校本課程開發(fā)的主力軍。“沒有教師發(fā)展就沒有課程開發(fā)”,所以,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對學生、對學校、對課程開發(fā)本身都具有重要作用,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是學校形成特色的前提,也是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必然保障。在校本課程開發(fā)中,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教師的專業(yè)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潛能,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優(yōu)勢和特長,以獲得教師專業(yè)的自主成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提升教師的科研水平。校本課程開發(fā)還要基于學校的現實而展開,根據學校自己的教育思想、辦學理念,凸現學校特色。
(四)結合學生生活,培養(yǎng)健全人格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對人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它能直接而強烈地影響人的情感,觸及人的心靈深處。校本課程開發(fā)應以滿足學生的教育需求為軸線,體現“以生為本”的理念,讓具有不同興趣愛好、個性差異的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fā)也就是說,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出發(fā)點和最終追求是讓學生的個性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全面發(fā)展。
校本音樂教學切忌急于求成,教師應該留有充分的賞析時間讓學生傾聽完整樂曲,甚至重復兩遍,讓學生充分體會音樂所營造的意境和音樂當中含有的小技巧,要讓學生將欣賞音樂的重點放在意境的感受和情感的體悟上,不要過多地去注重音樂中所存在的音樂技巧,通過音樂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通過音樂感知他人的真實情緒,這樣才能夠讓音樂更具真情實感,也更能夠打動人心[3]。
三、校本課堂教學中小學音樂教學目標的實現
(一)提升學生鑒賞能力的實現
對于音樂的優(yōu)秀鑒賞能力是小學階段學生學習音樂的敲門磚,具有較高藝術天賦的學生通常都有獨到的音樂欣賞視角,當然,這種優(yōu)秀的音樂鑒賞能力也是一個長期的培養(yǎng)結果,所以教師在進行校本教學的過程當中,對音樂的教學側重點應該要放在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上。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教師一定要制定恰當的教學標準和目標,要以學生能夠達到的鑒賞能力培養(yǎng)為目標進行教學,要在學生能夠理解且接受的范圍內靈活培養(yǎng)其鑒賞能力。在對音樂進行鑒賞之前,深入了解音樂創(chuàng)作的背景和作者,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體悟音樂所表達的情感,教師也可以在學生聆聽音樂之前先對音樂當中情感表達的重點進行提示,以確保學生能夠在聆聽音樂的過程當中有側重點。鑒賞完之后,教師可以先對學生所體悟到的情感進行提問,從學生的回答中判斷學生的理解程度和專注程度。若是同一校本課堂教學中所面向的學生群體較廣泛,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中安排風格較為多樣、個性較為突出的不同音樂進行鑒賞,以確保照顧到所有學生的興趣點。
(二)傳授學生音樂技巧的實現
雖然小學音樂教學相較于其他學科具有一定的獨特性,但是就整體素質教育而言,這仍屬于基礎性的教學內容,打下良好的音樂教學基礎,對于學生今后個人審美能力的提升會有較大幫助。在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音樂基礎知識作為整個教學內容的重點,除此之外,還應該讓學生反復鞏固音樂當中所包含的音樂技巧,以達到熟能生巧的目的。營造良好的音樂課堂學習氛圍并改善教學方式,通過巧妙的教學方式向學生輸入音樂技巧,這對于學生的音樂學習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校本課堂教學給音樂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障礙,課堂教學當中的及時反饋受到了影響,以往傳統(tǒng)課堂上比較有效的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失去了其效用,教師應該偏向于選擇更加有效的教學模式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在校本教學課堂中保持高度的專注。校本課堂結束之后,教師不能夠完全掌控學生的課后學習內容和質量,更應該通過有趣的課后項目嘗試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要讓學生在下課之后還愿意主動積極地提升自身音樂鑒賞能力和鞏固已掌握的音樂技巧。
例如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若是涉及音樂創(chuàng)作過程當中情感表達模式的教學,例如先抑后揚等,教師可以在課后布置一些有趣的課后嘗試作業(yè),讓學生體會日常生活當中令自己最印象深刻的情緒,在手機上或電腦上下載音樂相關的創(chuàng)作軟件,結合在課堂上所學習的音樂技巧和感知到的情感進行創(chuàng)作。可以模仿先抑后揚的情感表達,抒發(fā)出自己心中的情緒,這有利于激發(fā)起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并以此來鞏固課堂中學習到的音樂創(chuàng)作技巧。
四、結語
總之,校本課程開發(fā)要與國家課程改革相適應,要以國家課程目標為依據。這些目標及其所體現的基本精神應成為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基本依據,如果說國家課程注重基礎性、統(tǒng)一性和共性,那么,校本課程主要體現獨特性、差異性和多樣性。校本課程開發(fā),在形式上看是“以校為本”,而隱藏其背后的真正的哲學理念是“以人為本”,以人的充分自由的健康發(fā)展為最高目標,校本課程開發(fā)不僅承認學生的差異,而且滿足每個學生的不同的發(fā)展需要,給學生提供自我個性張揚的現實條件,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因此,學生的充分發(fā)展是校本課程開發(fā)的著眼點和終極目標,小學音樂在通過校本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一定要針對學生個人的特點以及音樂教學內容制定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盡力克服校本教學當中所存在的障礙和困難,抓住小學音樂教學重點,培養(yǎng)學生對于音樂的欣賞能力。
參考文獻:
[1]魏晉涵.淺析《音樂課堂教學課例評析與研究》課程啟示[J].明日風尚,2018(24):186-186.
[2]郭彥芳.網絡環(huán)境下小學音樂探究性教學的初探[J].中華少年,2019(10):100.
[3]張寧.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的積極作用[J].北方音樂,2019(3):200-201.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陽山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