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校園媒體對青年學生的行為模式、價值觀、政治態(tài)度、理想信念、道德觀念等的養(yǎng)成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尤其是在2018年教育部提出“三全育人”后,高校校園媒體更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可以充分發(fā)揮其輿論生態(tài)環(huán)境育人、文化育人、服務育人的作用,全面服務于高校人才培養(yǎng)。本文立足于針對103位學生所作的問卷調查,旨在深入分析高校校園媒體的育人現狀及其原因,找到進一步改進的對策。
關鍵詞:高校;校園媒體;育人現狀
中圖分類號:J6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09-0-02
顧名思義,高校校園媒體是存在于高校校園內部的新聞媒介,是校園內部及學校與外界進行交流、傳播信息的工具,是師生學習、工作、生活的重要部分和高校新聞宣傳輿論工作的重要載體,包括微信、微博、貼吧等新興媒體和校園網、校報、宣傳欄、廣播、電視臺等傳統(tǒng)媒體。
在現代化信息技術日臻完善和成熟的當下,高校校園媒體對青年學生的行為模式、價值觀、政治態(tài)度、理想信念、道德觀念等的養(yǎng)成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尤其是在2018年教育部提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下簡稱“三全育人”)的背景下,高校校園媒體更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人才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陣地,必須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并具體通過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網絡育人等途徑達成。應該傳播什么、怎么傳播、怎么為學生成長服務,從而構建健康和諧的輿論生態(tài)環(huán)境、校園文化氛圍,這是高校校園媒體建設發(fā)展的題中之義,所以,高校校園媒體可以充分發(fā)揮其輿論生態(tài)環(huán)境育人、文化育人、服務育人的作用,全面服務于高校人才培養(yǎng)。
一、本文的立論基礎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高校內部及其與外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交流越來越成為“必修課”,校園媒體的存在越來越成為剛需。以筆者所在的常州工學院為例,在校報、校園廣播、電臺、宣傳欄、櫥窗等傳統(tǒng)媒體之外,還自上而下地開通了學校(學院)官微、官方微博、貼吧等各類新興媒體,這些校園媒體尤其是新興媒體的主要“做手”是學生,老師主要發(fā)揮引導教育之功。那么,這些媒體的育人現狀如
何呢?
為全面了解高校校園媒體育人現狀,筆者以常州工學院為參考樣本,向103位學生發(fā)放了“高校校園媒體育人現狀”的調查問卷(電子版),最終回收有效問卷103份。
問卷包括5道客觀題,5道主觀題??陀^題涉及學生專業(yè)所屬門類、年級、經常使用或瀏覽的校園媒體、是否參與媒體運作以及哪種校園媒體對人才培養(yǎng)的幫助最大五個維度。常州工學院是一所以工科為主,工學、理學、管理學、經濟學、文學、教育學、藝術學7大學科門類協調發(fā)展的地方高校。
參與問卷的學生涉及上述全部學科門類;分布于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個年級,其中大一、大二占總人數的97.09%。在問卷給出的微信、微博、貼吧、校園網、校報、宣傳欄、廣播這7種校園媒體中,學生使用或瀏覽最多的是微信,其次是微博,再次是校園網,最少的是廣播。與此相對應,學生認為,微信、微博、校園網分別居于對人才培養(yǎng)幫助度的第一、二、三位,貼吧居于末位。
在參與度方面,受訪者中有74.76%的學生參與過至少一種校園媒體的運作,25.24%的學生從未參與。
從上述5道客觀題的答題情況看,103位受訪者具有學科門類全、分布面廣、對媒體關注度高等特點,在全校頗具代表性,為本文提供了堅實的立論基礎。
二、高校校園媒體的育人現狀
針對問題“在參與校園媒體運作的過程中,您得到了哪些方面的成長、收獲和體會?(不參與校園媒體運作的,請具體寫出校園媒體對人才培養(yǎng)的幫助)”,103位受訪者給出了諸如學到了媒體運營方面的知識和經驗、掌握了圖片拍攝和微信及抖音制作的技能、提升了耐心和創(chuàng)造力、知道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收獲了友誼、鍛煉了自我六類回答。
在回答“您認為高校校園媒體應從哪些方面增強對人才培養(yǎng)的參與度?”時,受訪者的思維更加發(fā)散,從題材的新鮮度、技術、宣傳、課堂內外、多組織實踐活動和傳播文學知識以滿足不同專業(yè)學生需求、作品質量、排版布局、學生自我鍛煉、方法、業(yè)務能力和宣傳能力、微博微信抖音、社團活動等大致二十個視角,提供了良方。
從上述情況看,學生尤其是一度參與過至少一種校園媒體運作的學生,普遍認為校園媒體對自身的成長能起到正向激勵作用,可以幫助自己提升主體能力和客體技能。當然,人才培養(yǎng)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調動各個方面的合力,才能最終真正培養(yǎng)出高質量人才。校園媒體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人才培養(yǎng),只是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的一個輔助維度,由于高校普遍學生人數眾多,加上學生個體之間存在主客觀方面的差異性,校園媒體種類再多也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成長所需,因而要提升校園媒體對人才培養(yǎng)的參與度和關注度,而且從學生給出的答案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看,校園媒體的發(fā)力渠道還是十分廣闊的。
針對高校校園媒體的輿論生態(tài)環(huán)境育人效果、文化育人效果、服務育人效果的滿意度調查,受訪學生基本給出了“滿意”之類的回答,但在闡明具體原因時,卻未免“簡單粗暴”,要么一言不提,要么簡單三言兩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答非所問。如,在闡釋高校校園媒體的文化育人效果的滿意度時,出現了“促進了學生對學習的熱情”“校園媒體的作用和影響力較小”“豐富實踐經驗”“新媒體的發(fā)展可以使我們接觸更多的信息”等不著邊際的理由。在闡釋高校校園媒體的服務育人效果的滿意度時,情形也差不多。
由此分析,高校校園媒體當前的育人現狀并不十分理想。事實上,每一位學生幾乎每時每刻都在接觸媒體,但由于興趣喜好、專業(yè)層次、知識訴求等的不同,他們對知識(技能)的獲取程度、選擇范圍、進入媒體的深廣度等都會不同。即使是參與過校園媒體運作的學生,也多半停留在我做、我看的層面上,根本上缺乏對校園媒體之于自我的深層次的理性思考和批判性反思,更遑論對校園媒體的輿論生態(tài)環(huán)境育人、文化育人、服務育人等效果的深度透視,甚至無法真正厘清上述三個概念的本質。
三、對策建議
校園媒體是高校建設發(fā)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窗口”,是教學科研、人才培養(yǎng)、社會服務、國際交流合作等高校職能呈現的重要載體,隨著社會交往的深入,它的存在越來越硬核。然而,鑒于上述情況,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幾個視域找發(fā)力點,進一步挖掘高校校園媒體資源,使校園媒體真正成為高校生存發(fā)展的“硬核力量”。
一是切實加強對校園媒體的組織領導,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遵循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原則,把握正確輿論方向,引導學生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從而自覺增強愛校榮校意識。
二是在強化每一類媒體功能的基礎上,加強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達成資源共享、傳播靈活的目的。譬如,校報宜于莊重典雅、微信宜于清新活潑、廣播宜于短小易記,通過互補融合,可以使同一個生產內容得到廣泛傳播。
三是加強校園媒體與學生的粘連度。在學生與校園媒體已經建立的聯系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往深里走、往實里走,以培養(yǎng)專業(yè)者的態(tài)度,幫助學生系統(tǒng)掌握一種媒體運作所必備的全面知識和素養(yǎng),使他們經過一段時間鍛煉后真正能獨當一面。
參考文獻:
[1]李星.高校校園媒體育人功能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
[2]李星,鐘凱.關于高校校園媒體發(fā)揮育人功能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yè),2010(27).
收稿日期:2020-3-12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全媒體時代高校媒體的育人功能及其實現路徑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9SJB419)。
作者簡介:周紹萍(1977—),女,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新聞宣傳、中國古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