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秀珊 湯超華 梁衛(wèi)峰
【摘要】 目的 探究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rTMS)治療失眠癥的效果及對睡眠質量的影響。方法 80例失眠癥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及rTMS組, 各40例。rTMS組使用真性低頻rTMS治療, 對照組使用假性低頻rTMS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治療前、治療5 d、治療后患者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PSQI)評分;治療前后患者客觀睡眠質量。結果 rTMS組治療總有效率85.00%高于對照組的20.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5 d、治療后兩組患者的PSQI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 且rTMS組患者治療15 d、治療后PSQI評分分別為(12.36±1.08)、(10.16±1.94)分,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3.58±1.21)、(13.51±1.02)分,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rTMS組入睡時間(31.35±5.31)min、覺醒時間(80.21±24.68)min均明顯短于對照組的(46.59±8.15)、(162.34±41.59)min, 總睡眠時間(351.33±35.47)min長于對照組的(293.54±50.13)min, 睡眠效率(76.26±13.1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6.58±12.21)%,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rTMS治療失眠癥的效果良好,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
【關鍵詞】 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失眠癥;睡眠質量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5.042
睡眠是機體生存最基本的需求, 睡眠質量直接影響人們的生理及心理健康。研究顯示[1, 2], 高達1/3的人群存在睡眠障礙, 而這其中又有2/3的患者并未尋求醫(yī)學治療。失眠不但容易增高慢性疾病的發(fā)病率, 還容易引發(fā)精神障礙性疾病。目前臨床常用的治療方式有藥物治療、物理治療、中醫(yī)針灸治療、心理治療等, 由于引發(fā)失眠的病因多為假說, 且醫(yī)學界尚未對失眠的治療手段有統(tǒng)一標準, 多為經(jīng)驗治療, 因此現(xiàn)有藥物治療手段存在僅對部分人群有效或療效不佳、不良反應等情況。rTMS作為一種局部針對性干預治療, 與傳統(tǒng)物理治療相比, 更容易將刺激傳導至大腦深部。rTMS主要通過磁場作用于大腦皮質, 使其產(chǎn)生感應電流, 改變神經(jīng)細胞的動作電位以促進腦內代謝及神經(jīng)電活動的電刺激, 達到促進睡眠的目的[3, 4]。因此本文將進一步探究rTMS治療失眠癥的效果及對睡眠質量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失眠癥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及rTMS組, 各40例。其中, 對照組男16例, 女24例;年齡26~55歲, 平均年齡(40.67±5.41)歲;病程8 ~14個月, 平均病程(8.34±1.90)個月;rTMS組男21例, 女19例;年齡24~56歲, 平均年齡(40.59±5.14)歲;病程7 ~16個月, 平均病程(8.32±2.57)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依據(jù)《中國失眠癥診斷和治療指南》[5], 通過臨床癥狀結合病史、量表測試及影像學檢查診斷為非器質性失眠癥者;②入組前2個月內未進行失眠治療者;③依從性好, 能配合研究者;④對此次研究知曉詳情, 簽字同意者。排除標準:①患有其他精神類疾病和(或)由其他疾病引發(fā)失眠癥狀者;②年齡未滿18歲者;③合并嚴重基礎疾病者;④哺乳期及孕期女性;⑤體內植入心臟起搏器、除顫器及其他金屬類醫(yī)療器械者。
1. 2 治療方法 在所有患者均不使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 rTMS組使用真性低頻rTMS治療, 使用英國Magstim依瑞德CCY-I經(jīng)顱磁刺激儀, 磁場強度為1.5 T, 連接S-CS惰性液態(tài)內冷線圈, 直徑166 mm?;颊呷∨P位, 摘除身上所有金屬物品后將線圈傾斜30~40°角放置于右額葉背外側區(qū), 使線圈正面與該部位頭皮相切, 開機測量運動閾值(即刺激患者大腦對應手指的運動區(qū), 記錄使患者肌肉出現(xiàn)收縮的最小刺激強度)。刺激頻率為0.5~1.0 Hz, 刺激強度為運動閾值的80%~130%, 刺激時間保持10~20 s, 重復50~100次,?20 min/d, 5 d為1個療程, 每個療程間隔2 d, 總共治療2個療程。對照組使用假性低頻rTMS治療, 操作及刺激部位與rTMS組相同, 但線圈放置位置垂直于刺激部位, 使磁場線方向平行于大腦表面, 不引起皮質去極化、無磁刺激的同時, 讓患者能聽見相同的運轉聲音。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治療前、治療5 d、治療后患者PSQI評分;治療前后患者客觀睡眠質量。①使用PSQI評分的減分率進行治療15 d、治療后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痊愈:PSQI減分率至少達75%以上;顯效:PSQI減分率為50%~74%;有效:PSQI減分率為25%~49%;無效:PSQI減分率<25%。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②患者治療前、治療15 d、治療后的PSQI評分, 共計19個項自我評分(另有5項睡眠同伴評分, 不計分), 總分21分, 分值越低則睡眠質量越好[6]。③選取多導睡眠監(jiān)測(PSG)中的入睡時間、覺醒時間、總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效率=總睡眠時間/總在床時間)對患者治療前后客觀睡眠質量進行評定。為了避免測量結果不準確, 本次數(shù)據(jù)將連續(xù)測量3 d, 選取第3晚所測量的數(shù)據(jù)為準。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rTMS組治療總有效率85.00%高于對照組的20.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5 d、治療后PSQI評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PSQI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5 d、治療后兩組患者的PSQI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 且rTMS組患者治療15 d、治療后PSQI評分分別為(12.36±1.08)、(10.16±1.94)分,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3.58±1.21)、(13.51±1.02)分,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客觀睡眠質量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入睡時間、覺醒時間、總睡眠時間、睡眠效率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rTMS組入睡時間(31.35±5.31)min、覺醒時間(80.21±24.68)min均明顯短于對照組的(46.59±8.15)、(162.34±41.59)min, 總睡眠時間(351.33±35.47)min長于對照組的(293.54±50.13)min, 睡眠效率(76.26±13.1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6.58±12.21)%,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有研究表明[7-9], 由于入睡困難、睡眠不足等原因導致失眠患者的生理、心理、大腦神經(jīng)電生理以及內分泌代謝均存在復雜性改變, 出現(xiàn)腦內葡萄糖代謝率及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多等情況。rTMS以固定頻率和磁場強度持續(xù)作用于大腦局部區(qū)域, 使細胞出現(xiàn)異常興奮傳播, 以刺激局部大腦皮層并打亂皮層間興奮與抑制的聯(lián)系, 從而調節(jié)神經(jīng)遞質及大腦的血液循環(huán), 使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及突觸素等蛋白的表達增多, 同時可對體內褪黑素的合成、分泌等產(chǎn)生調節(jié)作用, 最終達到促進睡眠的目的。本次研究為避免患者主觀因素影響結果的準確性, 采用自我評分量表及客觀測量結果相結合對比。結果顯示, rTMS組治療總有效率85.00%高于對照組的20.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5 d、治療后兩組患者的PSQI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 且rTMS組患者治療15 d、治療后PSQI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rTMS組入睡時間、覺醒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 總睡眠時間長于對照組, 睡眠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rTMS治療失眠癥療效甚佳, 可有效縮短患者入睡的時間, 改善患者的持續(xù)睡眠時間及睡眠質量。但由于本研究存在未設藥物及心理等其他治療方式對照, 且研究樣本量較少, 并未長期隨訪等情況, 相關研究結果將在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后進行報道。
參考文獻
[1] 唐向東, 李桃美, 張繼輝. 失眠癥的臨床評估與治療. 中華精神科雜志, 2017, 50(1):3-4.
[2] 張蕾, 和申, 余一旻, 等. 原發(fā)性失眠人群特征、睡眠質量及危險因素的研究.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6, 36(5):689-694.
[3] 李冬, 強靜, 劉惠苗, 等. 經(jīng)顱磁刺激治療失眠的研究進展. 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 2015, 37(2):155-157.
[4] 劉彩興, 段妮, 張永東, 等. 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治療頑固性失眠的臨床觀察. 國際精神病學雜志, 2016, 43(2):263-265.
[5] 中國睡眠研究會. 中國失眠癥診斷和治療指南. 中華醫(yī)學雜志, 2017, 97(24):1844-1856.
[6] 路桃影, 李艷, 夏萍, 等.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的信度及效度分析. 重慶醫(yī)學, 2014, 43(3):260-263.
[7] 張春華, 劉繼明. 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對失眠癥患者睡眠參數(shù)的影響.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3, 19(6):568-571.
[8] 袁珊. 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治療失眠研究進展. 西部醫(yī)學, 2017, 29(6):881-883.
[9] 馮秀娟, 蓋海軍, 王秀艷. 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治療原發(fā)性失眠的療效觀察. 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 2017, 27(6):415-417.
[收稿日期:20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