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周炎 李繼朋
【摘要】 目的 分析開展大腸癌伺機篩查的效果, 旨在及早發(fā)現大腸癌及癌前病變患者。方法 選取589例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就診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大腸癌篩查危險因素評估問卷結合糞便潛血試驗(FOBT)對其開展伺機性篩查, 初篩陽性患者進一步進行腸鏡檢查。分析所有患者的基本情況及初篩陽性高?;颊叻植记闆r、腸鏡檢出情況。結果 589例患者中, 通過問卷評估及FOBT檢驗共計篩選出84例陽性高?;颊?。其中男性初篩陽性高危檢出率18.3%(44/240)高于女性的11.5%(40/349),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段及不同文化程度的初篩陽性高危檢出率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84例高危患者中, 接受結腸鏡檢查45例, 腸鏡順應性53.6%, 共檢出36例病變患者, 其中大腸癌3例, 腺瘤或息肉24例, 慢性炎癥及其他9例, 病變檢出率為80.0%(36/45)。男性病變檢出率高于女性,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段病變檢出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基層醫(yī)療機構開展大腸癌伺機篩查能有效篩查出大腸癌高?;颊?, 提高大腸癌早診率, 對開展大腸癌防治工作意義重大。
【關鍵詞】 大腸癌;癌前病變;伺機性篩查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6.076
大腸癌又稱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 CRC), 是一種在全球范圍內高發(fā)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常見惡性腫瘤, 在我國惡性腫瘤中的發(fā)病率排第3位, 死亡率排第5位[1], 該病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大腸癌絕大部分是由結腸息肉進展而來, 從息肉進展到大腸癌一般需要5~10年的時間, 有較為明確的癌前病變窗口期, 早期篩查是遏制大腸癌高發(fā)的有效措施之一, 定期開展大腸癌篩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發(fā)病率和死亡率[2]。2015年廣州市把大腸癌重點人群篩查納入重大公共衛(wèi)生項目予以開展推進, 在全市范圍內啟動大腸癌篩查工作[3]。本研究對廣州市某社區(qū)就診的589例患者進行大腸癌伺機性篩查, 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將2015年6月~2019年6月在本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就診符合要求的589例患者納入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50~74歲;②自愿接受問卷調查;③同意接受FOBT檢查。排除標準:①有腸鏡檢查禁忌證;②已明確大腸癌病史者;③存在精神病史者。
1. 2 方法
1. 2. 1 問卷調查初篩 由經過培訓合格的社區(qū)醫(yī)生在患者就診時根據實際情況向符合要求的患者告知伺機篩查的目的、意義以及參加篩查的獲益和可能的風險, 簽署《社區(qū)居民大腸癌篩查知情同意書》, 并對患者進行一對一問卷調查評估, 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及危險因素評估兩部分。
1. 2. 2 開展FOBT 完成調查問卷評估的患者, 按要求采集糞便樣本進行兩次FOBT。
1. 2. 3 高?;颊吲卸藴?兩次FOBT中有1次陽性即為FOBT陽性。符合以下任意1項者為危險度評估陽性:①個人癌癥史;②個人腸息肉史;③一級親屬患大腸癌史;④具有以下兩項及以上者:慢性腹瀉、慢性便秘、黏液或血便史、不良生活事件史、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慢性膽囊炎或膽結石史。
1. 2. 4 腸鏡檢查 對經過初篩陽性的高危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 告知腸鏡檢查的必要性和檢查注意事項, 進一步動員指導其進行腸鏡檢查。
1. 3 觀察指標 分析所有患者的基本情況及初篩陽性高危患者分布情況、腸鏡檢出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基本情況 本次大腸癌伺機篩查589例患者, 其中男性240例, 女性349例;平均年齡(61.10±6.24)歲,?年齡65~69歲151例(25.6%);婚姻狀況以已婚為主, 占95.2%(561/589);文化程度以小學為主, 占59.1%(348/589);醫(yī)療保險以城鎮(zhèn)居民醫(yī)療保險為主, 占80.8%(476/589)。不同性別大腸癌患者高危因素分布不同, 其中男性篩查高危因素以糞便潛血陽性為主, 女性篩查高危因素以慢性便秘為主。
2. 2 初篩陽性高?;颊叻植记闆r 589例患者中, 通過問卷評估及FOBT檢驗共計篩選出84例陽性高?;颊?。其中男性初篩陽性高危檢出率18.3%(44/240)高于女性的11.5%(40/349),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段及不同文化程度的初篩陽性高危檢出率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3 腸鏡檢出情況 84例高危患者中, 接受結腸鏡檢查45例, 腸鏡順應性53.6%, 共檢出36例病變患者, 其中大腸癌3例, 腺瘤或息肉24例, 慢性炎癥及其他9例, 病變檢出率為80.0%(36/45)。男性病變檢出率高于女性,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段病變檢出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目前我國對大腸癌使用的篩查模式主要分為自然人群篩查和伺機性篩查, 其中伺機性篩查也稱個體篩查, 是醫(yī)療機構根據篩查人群的個體情況面向就診者或體檢者而選擇的篩查方式, 目的在于早期檢出結直腸癌(包括癌前病變), 以達到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的效果。伺機性篩查采用問卷調查評估與FOBT檢測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初篩, 方法實用、簡便、可操作性強, 適用于人口基數較大的發(fā)展中國家[4], 目前已成為大腸癌推薦采用的篩查模式之一, 相比于其他篩查模式, 伺機性篩查在結直腸癌的篩查和處理中更具有成本效果[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