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能花
摘 要:立德樹人是一些教學工作的出發(fā)點,初中記敘文寫作也不例外。教師要著重導引學生跳出“小我”,走向“大我”。教材中的經(jīng)典文章、時新文章、同學的優(yōu)秀習作,都是學生“鑄魂”可以依賴的資源。從中還可以吸收各種技法,為寫作張開有力的翅膀。
關鍵詞:立德樹人;作文教學實踐;小我;大我;升格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15-118-1
立德樹人是中小學教學工作的一項根本任務,所有教學活動都必須遵循于此,作文教學也是如此。在本文中,筆者擬以初中記敘文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在作文領域開展立德樹人工作。
一、以德為基,引領小我進化
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正處于人生的關鍵時期。身體處于發(fā)育期,人格處于塑造期。打個比方,初中生猶如尚未綻放的花朵,需要甘露的澆灌,需要肥料的培育。就人格發(fā)展角度來看,立德樹人中的“德”就是“甘露”和“肥料”。
語文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導引學生從“小我”向“大我”轉(zhuǎn)化?!靶∥摇奔瓷衔乃龅木心嘤趥€人情感、欲求的表達,接近于本能。而“大我”則超越了個人狹小圈子,自覺遵守立德樹人的要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個人的崇高追求,注重核心素養(yǎng)培育,歷練起全面發(fā)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以前文所述的兩個事例為例,有著“大我”情懷的學生會分別這樣表達:“今天,我逛了夫子廟,品嘗了南京小吃,對中國儒家文化和地方飲食文化有了親密接觸,人生視域頓時大開,真是很有意義的一天啊!”“經(jīng)過一天緊張的訓練,我感到無比的勞累。但是,看著同學們一個個還在為理想堅持,在為未來拼搏,我收回了休止訓練的念頭。今天,雖然累,但是我收獲了堅韌、執(zhí)著,值!”相較于前面的表達,此處的抒寫已然跳出本能、小我的圈子,上升到人格的砥礪、理想的堅持等方面。這是作文的進步,更是學生“德”的進化。在作文教學之初,做好這一步工作可謂起到了鑄魂之功效,會使得學生的形象頓時變得豐滿、實在起來。
二、以文為例,體味大我特質(zhì)
就“大我”而言,它不是一紙空言,有著實實在在的學習和效仿對象。在這方面,教師要導引學生緊扣“例子”,解析其中蘊含的各種大我特質(zhì)。在教學中,教師要指點學生重點關注三種“文”。
第一個“文”指課文,即葉圣陶老先生稱之為例子的教材中的經(jīng)典文章。毫無疑問,能夠入選教材的文章都有其過人之處,而且精彩點不止一處。為此,在作文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歸教材,從中汲取營養(yǎng)。就記敘文寫作來說,教師要指點學生重點關注記人敘事類文章。依從于立德樹人的需要,關注的點主要為作者在文本中表現(xiàn)出了怎樣的“我”,以及作者是如何表現(xiàn)的。以《老王》為例,教師要幫助學生在理順全文基本內(nèi)容的基礎上,把握作者意欲表達的情懷。此文寫作對象是老王,但表現(xiàn)的卻是“大我”情懷,正如全文結(jié)束處的所言“每想起老王,總覺得心上不安……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此文已經(jīng)超越了“小我”的表達,回歸教材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品味如果結(jié)尾處就寫“總覺得欣賞不安”,是否可以達成現(xiàn)在的效果。仔細比對之后,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原文的表達已進化為“大我”,是作者呼吁社會以人道主義精神關心不幸者。之后,教師還要帶領學生品析這種情懷是如何有效傳達的。原來,此文以作者與老王的交往為線索,分別交代了自己和老王的生存境況,敘寫了老王這個窮苦、卑微的社會最底層的普通勞動者,對我及家人的關心、幫助。作者用心的寫了老王的言行,用心地體會到他的質(zhì)樸、真誠、友愛,同樣用心的傳達了對他的尊重和“愧怍”。很明顯,這樣的文章已然走出小我,以小我為視角表達了對社會的關注,這就是一種境界,也是初中生在作文時理應重點修煉的境界。
第二個“文”指時下的各種優(yōu)秀文章。從學習資源角度出發(fā),教材是重要的部分,但又不至于此。作品有已然成為經(jīng)典的,也有不斷新出現(xiàn)的。對于作文教學資源的選擇,教師要導引學生密切關注動態(tài)出現(xiàn)的時新作品。在這方面,教師可指點學生訂閱或查找《散文》《小小說》《青年文學》《中國青年報》等刊物,從中品鑒優(yōu)秀作家對“大我”的理解與表達。第三個“文”指學生的優(yōu)秀習作,對于學生而言,同學的作品具有很強的感染力,特別是那些優(yōu)秀作品。客觀地講,優(yōu)秀習作的作者與其他同學之間在寫作方面有很多的相似性,于是這就成為有效運用“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進行學習的良機。認識到這一點,教師就要有意識的展評優(yōu)秀習作,讓作者講述寫作構思,讓其余同學品鑒其優(yōu)秀之處。其中,要突出這些優(yōu)秀習作者在“大我”方面的追求與表述。例如,要讓同學們知悉習作中體現(xiàn)了作者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解方面的努力,在學生全面發(fā)展所需的必備品格方面有著怎樣的理解和表達。
三、以技為法,助力作文豐盈
有了對“德”和“大我”的準確理解,學生的記敘文寫作就有了“魂”,這是寫作之基,直接決定了習作的格調(diào)和層次。因此,圍繞著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的寫作技巧儲備與運用就該成為鉆研的重點。
在這方面,張中行在他的《葉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中倒是為我們推介了一些方法。例如,明確了寫作對象之后,對于素材的甄選,作者認為:“一是寫與我有關的,二是寫不見于或不明顯見于高文典冊的?!睂懪c“我”有關或者不見于“高文典冊”的,自然是一般讀者不熟知的,素材也就因之顯得新鮮;而且以“我”為視角,更能感受或承受主人公的言行,對于內(nèi)蘊其中的“德”更易生發(fā)切身的體會。其次,該文中借助呂叔湘的視角,敘寫葉圣陶先生伏案執(zhí)筆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標點,這是一種典型的以小見大的寫法。偶然的發(fā)現(xiàn),恰恰透析的是葉先生常態(tài)的作為,他那精益求精的治學態(tài)度由此凸顯。為此,教師可以借此闡發(fā)記敘文寫作的一個技法,不必寫人物多么轟轟烈烈的大事,多融入其生活,多“曝光”、描畫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jié),就可以帶動讀者情緒的觸動和思維的深化。當然,技法不止于此,只要持續(xù)關注,學生自然會不斷積累其豐富的手法,為作文之魂的豐盈插上堅實的翅膀。
(作者單位:鹽城市騰飛路初級中學,江蘇 鹽城2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