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曉
摘要:“課程思政”是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途徑。從儒家學派到民國時期,課程思政有著悠久且持續(xù)的歷史邏輯;“課程思政”體現(xiàn)出“育人為本”的課程本質觀、“以德為先”的課程價值論、“立德”“求知”相統(tǒng)一的課程發(fā)展觀等時代特征;踐行“課程思政”,思政教育理念轉變是前提,挖掘思政教育資源是核心,制度建設是根本保障。
關鍵詞:課程思政;歷史邏輯;時代特征;現(xiàn)實路徑
“課程思政”源于上海高校自2014年開始開設的“中國系列”課程,提出并踐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厚植于課堂教學中。2018年10月教育部制定《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要求強化課程思政,著力推動高校全面加強課程思政建設。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整體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和中小學學科德育。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yǎng)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fā)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罢n程思政”已成為新時代振興本科教育與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著重著力點。在此背景下,深入理解“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梳理歷史邏輯,闡釋時代特征,探討改革的現(xiàn)實路徑,既是提升理論認識的內(nèi)在要求,也是開展實際工作的現(xiàn)實需要。
一、“課程思政”的歷史邏輯
課程是指在學校教育環(huán)境中,旨在使學生獲得的、促進其身心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性經(jīng)驗體系。[1]思政是一種精神教化形式,將一定的價值理念內(nèi)化為信念、外化為行為的活動。課程是思政的主陣地,核心在于思想意識、精神素養(yǎng)的提升。“課程思政”理念在我國由來已久,回溯歷史,我國歷史上眾多教育家均有相關理論論述與教育實踐。
(一)“以德為學”的大思政理念
“以德為學”,持美德即智慧的觀念,踐行的是思政貫穿全部教育內(nèi)容的理念。儒家教育理論奠基人孔子用其實際行動書寫了一部課程思政的活教材,開“以德為學”的大思政理念先風,孔子的育目標是要培養(yǎng)君子,“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不學禮,無以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可見一斑??鬃舆\用對話的形式傳授給弟子知識,主要教材是《詩》《書》《禮》《樂》,核心是培養(yǎng)他們的德行,孔子的教育無時無刻不在踐行大思政理念。儒家學派中的孟子認為教育就是擴充“善性”的過程,善性就是道德規(guī)范體系——“五常”,即仁、義、禮、智、信,孟子的教育理念更加直接地體現(xiàn)了課程與思政的融合,甚至有課程即思政之趨勢。宋朝的理學,也就是馮友蘭所謂“新儒家”學派,雖然道德教育的內(nèi)容隨著時代在變化,但道德教育仍然是理學教育體系的核心并貫穿始終。
(二)“學以進德”的課程思政體系
“學以進德”的教育體系指的以“道德境界”為頂點的課程思政體系。代表人物是民國時期的蔡元培,他從“養(yǎng)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2]的觀點出發(fā),提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舉的教育思想。他認為后三育超越于前兩育之上,是為達到馮友蘭關于人生境界劃分中的“道德境界”。公民道德教育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輔助德育,世界觀教育將德、智、體三育合而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學校中每種教學科目雖于“五育”各有側重,但又同時兼通其他幾育,這跟當代“課程思政”理念不謀而合。蔡元培構建了“學以進德”的課程思政體系并且依此實行,對我們現(xiàn)在踐行課程思政理念具有借鑒意義。
綜上所述,從歷史上典型的教育家關于課程思政的理論與實踐,可以窺見我國課程思政理念的悠遠歷史,“以德為學”的大思政理念、“學以進德”的課程思政體系為當代“課程思政”的實施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經(jīng)驗。
二、“課程思政”的時代特征
“課程思政”指向一種新的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即“課程承載思政”與“思政寓于課程”,是我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理念和“立德樹人”教育方針的現(xiàn)實要求,體現(xiàn)出鮮明的時代特征。
(一)“課程思政”突出了“育人為本”的課程本質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育人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靈魂,是教育的本質要求和價值訴求。“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是實施教育的主導思想?!罢n程思政”正是聯(lián)系人的精神世界進而尋求課程意義之維的深度理解:學校課程應當首先滿足學生精神成長的需要,而不是單單關注學生理智能力的培養(yǎng),或是僅僅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遞;圍繞課程的教育活動在傳遞知識、培養(yǎng)能力之外,必須要讓年輕學生具備扎根于自己文化身份的品格與價值觀,這才是他們迎接未來挑戰(zhàn)所需的關鍵準備。[3]這些可謂“育人為本”課程觀的核心內(nèi)涵。
(二)“課程思政”提出了“以德為先”的課程價值論
課程價值問題是推動“課程思政”繞不開的本源問題。價值,泛指客體對于主體表現(xiàn)出來的積極意義和有用性。斯賓塞提出“什么知識最有價值”,他給出的回答是“科學知識最有價值”這一具有時代局限性的答案?!罢n程思政”既體現(xiàn)了課程對個體精神成長意義的追問,也表達了課程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進行價值引導的歷史使命。切合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是對我國立德修身的教育傳統(tǒng)的傳承,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從本質上規(guī)定了我國高等教育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罢n程思政”體現(xiàn)出我國課程關于堅持“立德樹人”的主體性表達,關乎于大學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根本問題,是對課程價值問題中國化的詮釋。
(三)“課程思政”構建出“立德”“求知”相統(tǒng)一的課程發(fā)展觀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提出,將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這就涉及到“立德”與“求知”的關系問題。我國“立德樹人”在實踐中存在著兩種誤區(qū):一是將“立德”簡單地理解為向學生傳授道德與價值觀的知識;二是片面追求學科知識的“客觀、中立與價值無涉”,認為學科課程應該在價值問題上采取消極的態(tài)度。前者造成了高校德育課程單一的知識化傾向,因為“知識本身并不意味著品德的形成和價值的養(yǎng)成”。[4]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特別強調(diào)要發(fā)揮課堂教學的教育價值,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促進思政理論課與高校各類課程同向同行地發(fā)揮課程育人的協(xié)同效應。這就說明了落實“課程思政”需要兼顧“立德”與“求知”兩方面,正確處理各育的關系,不能顧此失彼、非此即彼,實施“課程思政”是為了進一步發(fā)揮課堂教學的教育價值,把知識學習與學生個體成長、價值引領結合起來,將學生長遠發(fā)展與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結合起來,真正形成大教育之勢。
三、“課程思政”的現(xiàn)實路徑
高?!罢n程思政”的實施要堅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與時俱進地促進“課程思政”的建設。影響高校“課程思政”實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思政教育理念轉變是前提,挖掘思政教育資源是核心,制度建設是根本保障。
(一)轉變思政教育理念是前提
在改革理念上,要緊緊圍繞高等教育“育人”本質要求,牢固樹立“課程思政”核心理念,堅定樹立課堂教學過程本身就是育人最主要的過程;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是育人的基本實現(xiàn)形式,也是學校最具效能的實現(xiàn)形式,在教育教學中,既要注重在價值傳播中凝聚知識底蘊,又要注重在知識傳播中強調(diào)價值引領,突出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融通,實現(xiàn)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創(chuàng)造性轉化。借鑒一些成功經(jīng)驗來樹立課程思政的信心和解答課程思政實施中遇到的困惑,比如上海強調(diào)學校教育應具備360度德育“大熔爐”的教育合力作用。其中,上海外國語大學推出“中外時文選讀”課程,由思政課教師梳理提供我國國家領導人在國外大會演講或報刊雜志上發(fā)表的文章,由專業(yè)課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反響熱烈。[5]這些有益嘗試與成功經(jīng)驗都為轉變思政教育理念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條件。
(二)挖掘思政教育資源是核心
所有的課程都蘊含著豐富的育人資源。一方面,“課程思政”建立在每一門課程的基礎上,每位教師都要深挖自己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罢n程思政”建設要與學科體系建設相結合,挖掘學科育人資源,形成協(xié)同育人效應。比如,人文社會課程要注重政治導向,挖掘政治文化的育人價值;自然科學課程要挖掘其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重點強化創(chuàng)新意識、科學素養(yǎng)、生態(tài)文明精神的培育;應用技能型工科課程實踐環(huán)節(jié)較多,可以通過整合教育實踐資源,探討有效的實踐活動形式來挖掘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6]要形成教育合力,實現(xiàn)多學科、跨學科的協(xié)同育人,不能生搬硬套,要善于發(fā)現(xiàn)育人資源,發(fā)揮課程的潛移默化育人的作用。
(三)明確“課程思政”的制度保障
落實好“課程思政”需要做好頂層設計,統(tǒng)籌規(guī)劃,建立常態(tài)化的行之有效的領導機制、管理機制、運行機制及評價機制?!蛾P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建成一批課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選樹一批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建設一批高校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這些無疑都需要明確的制度保障,總之,“課程思政”建設需要每一位教師、教育管理者積極參與,只有把課程管理者和實施者充分動員和組織起來,才能使“課程思政”建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課程思政”在我國由來已久,特別是儒家學派恪守著這一教育理念,當代“課程思政”是高校育人的一項系統(tǒng)工程,任重而道遠。高校學科專業(yè)劃分復雜,專業(yè)自身又具有其特有的學科屬性與知識體系,這需要探索“課程思政”建設方案和指導意見,著力解決培養(yǎng)目標、專業(yè)設置、學科發(fā)展、課程設置、教學評價、育人效應等一系列問題。高校教師不僅要確立“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理念,而且還要落實到教學大綱、教材、教法、課外拓展等各方面。總的來說,“課程思政”在理論上還需進一步探索論證,在實踐中還有待進一步落實和完善。
參考文獻:
[1]靳玉樂.現(xiàn)代教育學[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15:158.
[2]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論集[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51.
[3]伍醒,顧建民.“課程思政”理念的歷史邏輯、制度訴求與行動路向[J].大學教育科學,2019(03):54-60.
[4]聶迎娉,傅安洲.課程思政:大學通識教育改革新視角[J].大學教育科學,2018(05):38-43.
[5]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zhàn)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01):43-46.
[6]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07):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