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清史和近代史兩個研究領域在近幾十年中國大陸的歷史學界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而由于當時的社會的問題意識單一,明清和近代的問題意識不同,使得當時的學者對于兩段歷史敘述方式和內容截然不同,從而存在一道歷史鴻溝。但隨著社會問題意識的多元、復雜化,本著以實踐出發(fā)的原則,明清時的社會史研究者重新認識了傳統(tǒng)明清史和近代史內在脈絡,并深刻反思兩段歷史之間的斷裂,使得在一個共同的平臺上討論兩段歷史成為可能。
關鍵詞:明清史;近代史;社會史
1.前言
明清史和近代史是兩個在時間上連續(xù)的歷史時段,而近代史的研究在中國歷史學界中取得突出成就的領域。因此,通過明清史與近代史二者之間存在的連貫性來對主題進行研究是一個好方法。隨著近幾年研究的深入,雖然兩個領域仍然普便存在著許多的差異,但是在一些學者的努力下,兩個隔絕對立的領域漸漸有了溝通,部分明清史和近代史學者也開始進行積極的對話。但是為了推進雙方的發(fā)展與互動,對于類似自說自話這種情形仍應進行深刻的反思與討論。本文側重的是理論模式與具體實踐在史學研究創(chuàng)新過程中的張力,并在有明確指向性下在微觀層面上進行的批評,是一項學術史意義上的回顧性研究。
2.問題的緣起
“明清史”“近代史”和“社會史”是大家眾所周知的幾個概念,它們即是傳統(tǒng)概念,也是本土的概念。
明清史這個詞是隨著隨著研究的發(fā)展與總結出現(xiàn)的,它是明代和清代的合并概念,表示著具有相同特征的一個歷史時段。明清史和近代史都是中國較為黑暗的時期,近代史都耳熟能詳,不再論述,明清史則詳細介紹了明清兩朝的政治經濟、商業(yè)、對外關系及社會文化等各方面。而社會史,自其從民國時期開始流行至今仍有較大的討論。隨著賦予這些概念的內涵的不斷增加與豐富,近代史、明清史和社會史這三個概念的張力越來越大。
以現(xiàn)在的研究來說,它們代表著三個不同時代的史學范式。明清史類似于王朝體系式是以客觀存在事物如國號為時間標記的具有濃重王朝演變的斷代史。近代史則是以主觀判定的時代為標。例如,近代史的分期方式則是以人們所處的時代回推或者以近代思想成果及新產生的知識來劃定分期界限。而社會史不同,它突破了時間范圍的局限,而給“史”賦予了表示時間的角色。為了我們的研究方向更加的清晰明亮,我們必須透徹的理解這三者背后的語境關系。
3.問題的凸顯
正如上文所說,根據(jù)所描述的每個時代的概念來看,明清和近代連接的如此緊密,就好比說晚清,它的歸類很難分清。在漫長的歷史研究實踐中,還存在著許多類似的情況,但這并不代表著這些時段同質。若說兩個歷史階段的內容本質相同,那么意味著時代沒有發(fā)展創(chuàng)新,社會就是停滯靜止的。很明顯,這是不對的。那么為什么近代這個鴻溝要更加凸顯呢,難道是因為它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比以往都要大?那么近20年來,人類社會的生產力要比以往都大,那是不是說明另一個全新的時代開始?同時作為標記時間的符號,“史”顯然要比“明清”“近代”更加清晰的被表達。這一區(qū)別對待,歸因于不同的時代,傳統(tǒng)與社會。這里本沒有較大的問題,但是由于明清史和近代史兩個概念的存在使得其產生不同的概念。而在社會史前加以“明清”或者“近代”這樣的時間標記,便凸顯了問題。
4.問題的分析
“近代”是歷史階段劃分的產物,要考慮上下限的問題。顯然,由于對連續(xù)性的判斷與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近代史下限的問題考慮較多。比如說,以1840年為標志,與以前的時代有明顯的斷裂,但從1911年之后,前后兩個時期就有明顯的連續(xù)性。同時,明清史也類似,人們常說明清,但為什么沒有人說原明史?在明清這個歷史中,何況漢人王朝還夾在兩個北方族群建立的王朝之間。因此,我們需要思考,我們的判斷是否受到誤導,那我們利用的歷史資料是否完全正確,如何才能獲得真正的答案?無法全面準確的梳理事件,重要的原因就是近代明確的時代定位的限制。因此,在更加廣泛的領域內探討社會時,對于民國初年方面的事件比較得心應手,而到明清時代就比較困難。
回過頭來思考這個問題,在時間上連接的明清史和近代史研究主題上卻無法對接。是因為明清問題到1840年后就消失了嗎?還是在1840年以后出現(xiàn)了全新的問題?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那為什么我們之前討論的帝國等問題到了后面就消失了?甚至后來出現(xiàn)了經濟學,理學等毫無干系的問題?
就目前情況來說,只有社會史或者由社會史視角的歷史寫作者才能以問題為中心,瞻前顧后,分析真實歷史。因為社會史只把政治當做一個平臺去看社會,看其它,而不是把政治當做一切。
5.問題的解決
目前,一些出自明清時領域的人通過社會史角度出發(fā),將各種文獻結合解讀探索出了新的方法思路,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通過問題來設定時段與分期。它們發(fā)現(xiàn)在1368到到1840年時間內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它們通過關注于要素,緣由,資源及其發(fā)展變化,從而判斷導致后面結局的原因。我們常常過度重視近代史上發(fā)生的大事件或者著名的人物故事,而他們并不能涵蓋近代的歷史。因為過度的重視某事或某人,致使我們對于變化認識更加的單一線性,不能對近代中國的面貌解釋與聯(lián)系進行全面和準確的分析,就好像人類看到的螞蟻洞一樣。
突破前述的束縛,以多角度的方法觀察的思想史的觀點在近代史研究中已出現(xiàn)。但是對于如何還原歷史情景,從何處入手等仍困擾著我們。我認為應該從以往的學術史入手,對以往的缺點進行反思與檢討,并以多元的解讀方法對于歷史資料進行新的分析,最后在更加完整的歷史情境中解讀問題與歷史。
也許,將各個領域,各個方面,不同歷史嚇得研究成果集合在一起進行比較討論,會是一個收獲良多的課題。它將一個不同的學者之間邏輯交流與討論的平臺。
參考文獻:
[1]劉青峰.村上衛(wèi):《海洋史上的近代中國:福建人的活動與英國、清朝的因應》[J].海交史研究,2019,(3):123-127.
[2]趙世瑜.明清史與近代史:一個社會史視角的反思[J].學術月刊,2005,(12):101-108.
作者簡介:
陳超萍(1991—),女,漢族,湖北恩施,本科,咸豐一中,中二,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