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亞東
摘要:由于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國內各高校紛紛響應,增加“國學”課程的學習。但是突然之間增加的課程,教師卻是相當大的缺口。為了盡快能將該課程運行起來,教育部第一次增加了“國學教育本科專業(yè)”。并且不少的高校,還在校區(qū)專門開辟地方,建立“國學館”。本文就此展開論述,重點研究國學館在高校教育中的角色與融入策略。
關鍵詞:國學館;高校教育;角色;融入
國學囊括的內容與范圍都十分深厚,在高效教育之中,教育者要學會恰當將這些國學資源有效的融入教學,并結合教育活動,認真實踐,讓國學館在高校教育當中發(fā)揮出切實的作用。
一、高校引入國學教育的重要意義
我國所弘揚的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不只是單純地指孔孟之道,同時還涵蓋了藝術與民間文化這幾個區(qū)域。相當多的學校覺得,傳統(tǒng)文化只是讓學生們背背《三字經》,或是讀一讀《千字文》就可以了,他們完全沒有真正地將我國博大精深的藝術與民俗文化相連起來,致使其成為殘缺的一種文化,也沒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不同而去分析如何建立起相應的文化課堂。同時,對于將各個文化能夠都精通的教師也是少之又少。其不僅僅只是需要掌握經典文化,還要對軍事、醫(yī)學、藝術等多個領域都相當?shù)木?。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國并沒有對這種人才開設專門的課程。經了解,教育部將在2021年開始在高校設立“國學本科專業(yè)”,已經有部分高校正在籌備招收 “國學專業(yè)”學生。
在2015年,我國教育部以及各相關部門,已經針對我國各階段的學生,以及領導干部,包括國外各個階段所使用的傳統(tǒng)文化教材的編訂。而且,對于中小學階段的教材,又按照不同的省份或是地區(qū),結合當?shù)匚幕隽瞬煌木幱?,目前已完成?6個省市的專用教材的編寫,而且所編寫的目標是為了將我們青少年培養(yǎng)成有完美人格的當代中國好兒女。如今,已經有不少地區(qū)已經開始了試用,預計2020年將會完成試用的階段,其后,將后調查具體的試用情況做匯報,然后申報,待各個流程都正式完成后,所有的教材都會在全國發(fā)行,并且各學校要正式開設這門課程。
二、國學館在高校教育中的角色
國學館在高校教育中扮演傳承,提高,轉化的角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我們現(xiàn)在所講的國學,其實就是幾千年遺留下來的文化精華,已經在人民的心中產生了一定影響的文化,如大眾的三觀、道德觀、行為觀等。其實,在我國,不管是國家出資辦學校,或是由個人自己設立的私塾這種模式,在歷史上都是相當早就開始有了的,比起歐美一些國家,先進了幾千年。從真正意義上來,是一個民族人民的道德觀,是指導大家如何提升素質的重要指南。是一個民族的價值體現(xiàn),告訴人們如何待人接物。是一個民族人們禮儀的行為規(guī)范,指導大家日常的一舉一動。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所有的這些,都體現(xiàn)在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的文化當中,不僅僅涉及儒家學派,還與軍事、歷史、經濟、醫(yī)學等 各個領域都有非常大的關系。
三、國學館在高校教育中的融入策略
1.讓學生熟悉國學館和了解國學
讓學生多國學館參觀、瀏覽,并且記錄下參觀瀏覽過程中學到的有用的國學知識。特別是在互聯(lián)網時代下很多高校不夠重視傳統(tǒng)文化。目前我國的國家都已經沒有被重視,特別是國家所包含的一些三觀、道德觀等各種知識內涵,都因為西方文化的侵襲,而被一個一個分成很小的科目。因此,根本無法體現(xiàn)出我國國學的整體性。雖然西式的教育,讓我們在某些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我們也應該明白,現(xiàn)在很多人,對于自己國內的文化與精神內涵都已經丟棄,一味地去崇拜國外的文化,這種行為對我國的文化發(fā)展、民族精神的弘揚都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國家看清了這種形勢,當機立斷,重新建立起學習國學的熱情。
2.引經據(jù)典培養(yǎng)學生品格
在教學中多結合實踐,比如要培養(yǎng)學生的某個高尚品德時,及時引導學生到國學館找相關資料,并加以閱讀和應用。例如,我們在看到“三月不知肉味”這句話時,首先就要能聯(lián)想到,這句話出自《論語》,并且要清楚是哪一篇中的。同時也要明白,當初說這句話的背景從而對其加以理解。而這句話正是孔子當年因為對音樂的癡迷熱愛,有了音樂,甚至覺得吃肉都沒有味道了。所以,從這句簡單的一個句子當中,我們更要明白的是舜以禮樂治國、導人向善的高深境界。 這種精神境界正是當時我國先人對國、對人的各種體現(xiàn)。在很早以前,我國的文明就經歷了長期的發(fā)展,成其是到了夏商周時期,禮數(shù)更是被大家所重視。因此也可以說,孔子的儒家思想,正是承襲了三代時期的文化理念。所以,孔子對于堯、舜、禹那些人可以說是相當崇拜的,在論語這本書中,我們也多次看到,孔子評價他們的語語。
3.利用新技術結合國學館資源高效教學
利用新媒體數(shù)字平臺,通過網絡,手機軟件等新媒體的推廣,加強對國學館的利用,強化國學的學習和感悟。學校可以建設一些興趣課程軟件,比如國學館中的國學,古典詩詞,儒家文化的軟件,通過視頻、音樂、文章等形式在軟件中體現(xiàn),幫助學生在課余生活當中充實自己。
國學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總結,對于未來承襲我國民族精審,沿襲這種思想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而作為大學生,是國家將來的棟梁之材,將國家教育在高校中普通施行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高校應該通過開展儒家文化的活動和課程,通過新媒體的推廣來強化大學生對儒家文化的理解與感悟。
結語
中華文化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不可能在區(qū)區(qū)大學幾年內就全部學會并恰當應用。國學館在高校教育中要始終扮演引領、指導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衛(wèi)紅.文化自信指引下高校圖書館開展經典閱讀的若干思考[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8(07).
[2]易娟,王偉.基于文化自信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閱讀推廣創(chuàng)新機制[J].職業(yè),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