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倩
摘 要:伴隨我國綜合實力的增強,學習漢語的人數與日俱增,并且呈現(xiàn)了年輕化的趨勢。少兒語言學習對象的身心發(fā)展具有特殊性,決定了他們的二語習得過程與成人有所不同。本文從語言學習理論入手,總結了影響他們語言學習的主要因素,著眼于當前教學現(xiàn)狀,試圖總結出適合少兒漢語的教學策略,以期為少兒漢語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二語習得;少兒漢語;教學策略
一、引言
截至2020年初,全球共有162個國家或地區(qū)設立了541所孔子學院和1 170個孔子課堂。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的合作倡議后,國內外的漢語學習熱潮如火如荼。在漢語學習的浪潮中,學習者的年齡呈現(xiàn)了年輕化的態(tài)勢,有的國家在小學就開設了漢語的課程,面向少兒漢語的教學需求比較強盛。針對少兒的漢語教學已經成為對外漢語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少兒已然是國際漢語教育中不可忽視的教學群體。然而目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研究對象大都是成年人,對于少兒漢語的研究還存在很大的缺口,特別是針對國外的少兒漢語教學。只有看到他們的語言學習特殊性,弄清其二語習得特點,才能探索出一條少兒漢語教學的道路。
二、語言學習和語言習得
第一語言指人一出生就接觸并掌握的語言,第二語言指掌握了第一語言后再接觸并學習的語言[1]。關于“學習”與“習得”,西方學者習慣把成年人學習外語叫“學習”,把幼兒學習母語叫“習得”,兩者互相獨立??死暧谩坝幸庾R”和“無意識”來區(qū)分兩者的關系,將“學習”和“習得”作為成人獲得第二語言的兩種不同方式,他認為語言習得不是幼兒的專屬,語言習得同樣適用于成年人的外語學習,但“學習”與“習得”互相獨立;孫德坤在《關于“學習”與“習得”的區(qū)別》中總結了呂必松的觀點,他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概括:“學習”是行為,“習得”是過程;“習得”是“學習”的目的和結果;“學習”包含著“習得”,但兩者并不等同,它們是包容的關系[2]。筆者認為,“學習”和“習得”既有聯(lián)系也有區(qū)別,“習得”過程是“學習”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都存在于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學習中,也存在于成人語言學習和少兒語言學習中。至于什么時候是“學習”,什么時候是“習得”,筆者贊同“習得”不是單純知道規(guī)則并且理性的套用規(guī)則,而是可以在感性的基礎上自動地正確運用規(guī)則,即從“自覺掌握”到“直覺掌握”的過程。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在英語課文中會看到一些實用的短語和句子,會采取摘抄、做題、背誦的方法來形成印象,當面對生活中的具體情境時,我們會不自覺運用所學習到的短語和句子,這個過程就是從“學習”到“習得”的過程,而生活中不斷的“習得”訓練也會加強語言學習的效果。
幼兒的第二語言學習包括習得過程和學習過程,相比習得而言,學習更需要付諸理性思考、意志力支撐,兒童無疑在這些方面都是比較薄弱的,他們身心發(fā)展的特殊性決定了在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習得語言更具有優(yōu)越性,這個設想在有關兒童語言學習理論中也得到了體現(xiàn)。
三、少兒語言學習的理論淵源
倫尼伯格的語言學習關鍵期。倫尼伯格提出了“語言學習關鍵期”假設,假設指出自然語言的獲得只能在關鍵期發(fā)生,因為幼兒早期被存儲的語言會被大腦認為是“母語”,幼兒能很快掌握并靈活運用這一門語言。而在青春期之后,大腦完成了語言功能的側化,大多數人的“布羅卡區(qū)”就會被關閉。成年人學習語言主要依靠記憶區(qū),在進行思維表達時不會直接從母語機制里面提取出來,而是要繞到記憶區(qū)提取才能表達,所以少兒學習漢語具有得天獨厚的生理優(yōu)勢。教師在進行少兒漢語教學時,要善于利用語言學習關鍵期的優(yōu)勢,盡可能多的輸入可理解性知識。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將環(huán)境看成是刺激,將習得的行為看成是一種反應,行為主義強調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建立連接。這一理論表現(xiàn)在教育實踐上即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激勵學生的良好表現(xiàn),消除學生的不良行為。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華生強調學習者的后天習得與模仿;桑代克強調學習者要敢于不斷的嘗試錯誤并得到修正;斯金納更強調環(huán)境對語言學習的作用,兒童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獲得語言,并通過強化理論將詞語和意義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所以兒童語言的習得需要考慮特定的情境,使其受到環(huán)境控制,呈現(xiàn)出有效性與得體性。
“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假說認為人的語言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是通過基因決定而非習慣養(yǎng)成的,兒童自出生便具有一種獨特的語言習得機制,即他們能在有效的語料輸入中習得語言。普遍語法由參數和原則系統(tǒng)組成,原則適用于所有的語言規(guī)則,體現(xiàn)了自然語言的共性,參數是普遍原則在具體語言中的體現(xiàn),是自然語言的個性方面,具體原則被激活的前提是參數值的確定,而兒童習得母語的過程就是參數值“確立”的過程。隨著可理解性詞匯輸入的數量增多,兒童便具備了母語交流的能力,而在關鍵期內,普遍語法都可以運用在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普遍語法在承認了兒童習得語言的天賦性基礎之上,也沒有忽視后天語言刺激的影響。兒童習得語言的參數值數量很少,此時的二語習得過程相對簡單[3]。
四、影響少兒漢語學習的因素
(一)智力與認知水平
智力與學習水平并沒有特別強的正相關關系,兒童智力高低不一定影響兒童正常的習得語言和日常交流,但是智力勢必會影響兒童認知水平的發(fā)展[4]。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對語言學習的數量和質量要求增多,如果感知覺能力、注意力、記憶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認知因素得不到相應的增長,將不利于兒童形成對語言的控制能力,進而阻礙兒童的語言習得。
(二)學習動機因素
動機是“驅使人做出選擇、采取行動、付出努力、堅持行動”,一個人具有怎樣的學習動機,會影響到他對學習的態(tài)度,兒童的第二語言學習動機主要歸結為三點:一是由于學校的課程要求,學生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而學習漢語;二是由于交際環(huán)境的驅使而學習漢語;三是由于漢語自身魅力的吸引而學習漢語。在不具備任何外力驅使的條件下習得語言自然會讓學生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促進漢語的習得。除了第三類學習動機屬于內部動機之外,其他大都屬于外在影響因素,比如學業(yè)壓力、交際壓力。少兒漢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這些因素考慮進去,克服外在壓力,引導外在動機向內在動機轉變。
(三)興趣與情感因素
興趣與學習動機常呈現(xiàn)正相關的關系,兒童對于漢語的興趣越濃厚,學習的動力就會更強,在學習上遇到瓶頸和困難時,就不會輕言放棄,能夠在學習上保持很久的專注力。具有濃厚學習興趣的學生通常具有良好的情緒情感,而不易感到焦慮和自我抑制。相反,焦慮的學生在進行表達時容易產生恐懼與不安的心理,是語言學習中最大的情感障礙,甚者會造成惡性循環(huán),因為在緊張和害怕上浪費了很多思考和學習的時間,語言儲存和輸出的效率就降低了。此外,處于青春期的學習者具有個性的情感特征,他們?yōu)榱吮Wo自我,常會以自我為中心,排斥與自我價值信仰相悖的感受與價值觀,自尊心強者更會回避失敗和外界的壓力與嘲諷。然而二語習得過程中肯定少不了困難和挑戰(zhàn),犯錯誤甚至遭到他人的批評都是在所難免的。所以作為少兒漢語教師,在教學中要留意學習者的情緒情感,并適時做出應對,讓學習者從情感屏障中走出來。
(四)語言環(huán)境
1.對兒童學習與成長具有啟蒙作用的家庭環(huán)境
兒童習得語言的早晚和語言習得水平會受家庭文化背景的影響,兒童語言表達中的觀念也打上了家庭成員價值觀的烙印。如長期生活在用雙語進行交流的氛圍中,孩子會不費力氣地自然掌握兩門語言,詞匯量更多,語言表達形式更豐富,對于在課堂中遇到的語言學習問題也能得到很及時的幫助與指導。
2.課堂中教師營造的語言環(huán)境
這是境外兒童漢語習得的主要環(huán)境,常表現(xiàn)為學校課堂中的二語交流,以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語言環(huán)境。要想“激活”學習者大腦中的“語言習得機制”,必須不斷進行大量的可理解性輸入,課堂教學無疑實現(xiàn)了這一目標。此外,在學校語言課堂環(huán)境中,常會產生一些應激性的語言處理,語言情境更豐富,語言教學更系統(tǒng),能夠為二語習得者提供多樣的語言訓練情境。
除了學習者的因素與環(huán)境因素外,漢語本身也影響著少兒語言的學習。每一門語言都具有獨特性,因此語言的習得不可避免地受到目的語的自身影響?,F(xiàn)代漢語作為一種第二語言,在語音、詞匯、語法和語用上都有其特點與難點。例如漢語語音有四聲,詞匯上同音詞和同義詞較多,語法上看缺少形態(tài)變化,語序和虛詞為主要的語法手段,語用上看漢語具有很強的意會性,要依靠語境來消除歧義。而最讓全球漢語學習者產生共鳴的是“漢字難”,因為漢字數量眾多,且每個漢字還有筆順和筆畫規(guī)則,所以就形成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很多漢語學習者只會聽說,卻不會認讀。因此現(xiàn)代漢語本身也是影響少兒漢語習得的重要因素,教師在考慮少兒漢語教學策略時,不光要考慮學習者,也要結合漢語本身的特點,凸顯漢語的獨特價值,而不是套用其他語言的教學模式。
五、促進少兒漢語習得的教學策略
由于少兒漢語學習者在年齡上具有優(yōu)勢,他們在生理、心理、認知、情緒情感等方面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因此在選取少兒漢語教學模式或方法時,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一)抓住語言學習關鍵期,進行大量可理解性輸入
對于處在關鍵期內的學習者,家長應該重視和孩子的語言交流與溝通,漢語教師應該重視對他們的可理解性輸入。就漢語語言要素來講,主要從基本詞匯的豐富,漢語語音的準確發(fā)聲著手,增加影響跨文化交際的知識因素的輸入。特別是對于大家公認比較難學的“漢字”而言,更需要從娃娃抓起。教師可以考慮用直接法教學和沉浸式教學,用目的語進行大量的語言輸入,讓兒童浸泡在漢語環(huán)境之中,體現(xiàn)語言關鍵期的特點。畢竟兒童的理解能力有限,不能只是借用母語翻譯來進行枯燥的概念性輸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借用手勢語和夸張的表情來指導學生進行指令性的行為動作。利用這種浸泡式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兒童擺脫母語思維的干擾,養(yǎng)成用目的語思維進行思考和交際的習慣。
(二)漢語的教學順序要適應兒童的認知發(fā)展水平
學習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兒童的漢語學習具有階段性,特別是對于語言的學習而言,更看重積累與堅持。教師應該根據兒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學生提供足夠豐富,質量足夠好的語言素材。比如在漢語學習的初級階段,要先學會準確發(fā)出四聲,漢字方面要先學會基礎的筆畫和筆順。之后可以教授一些母語和目的語中都有的影響交際的詞匯,培養(yǎng)兒童的漢語交際思維??傊驖u進,不能凌節(jié)而施,否則,會造成兒童情感焦慮,降低學習效率。
(三)漢語課堂應體現(xiàn)趣味性與互動性
由于兒童具有豐富的情緒情感和相對薄弱的意志力,教師不可能奢望對他們進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讓他們乖乖聽話,“一靜到底”。要想達到很好的教學成效,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保持專注與熱情,教師就要保證課堂具有趣味性與互動性,這就要求教師要豐富課堂教學手段,因為教學方式的單一化會造成師生雙方的疲憊與倦怠,兒童容易喪失學習興趣。當前少兒漢語教學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體現(xiàn)趣味性與互動性的要求。
1.課堂熱身活動
在上每一堂課之前,教師會通過各種形式來集中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興趣、做好上課準備。具體而言,包括身體活動式,作業(yè)操練式,交際互動式[5]。身體活動式常用于年齡比較小的兒童,比如在每一次上課前,讓他們跟著教師或音樂進行簡單的身體活動,讓他們以輕松愉悅的心情進入課堂。交際互動式是比較傳統(tǒng)的課前熱身,教師通常會與每一位兒童用目的語進行問候,包括相互問好、問天氣、問學生年齡、問學生的愛好等一些常用交際語,問候內容可以根據學生掌握的熟練程度和上節(jié)課的所學課程而做出相應的調整。作業(yè)操練式是指用做作業(yè)的形式來開始本課的學習,比如對上次課所學的漢字筆畫等進行操練,喚起學生記憶。有的學者提到了兒歌對漢語課堂導入的作用,兒歌具有貼近生活、淺顯易懂的特點,符合兒童聽覺要求,可以達到活躍課堂的目的[6]。漢語中的兒歌不僅簡潔賦有韻律感,還囊括了很多漢語要素的學習,如漢語的聲調,詞語的發(fā)音,中華文化等,兒歌還可以衍生其他的教學方式,如唱歌、伴舞、角色扮演等。
2.直觀式教學
直觀式教學包括言語直觀、模具直觀和圖片直觀。少兒漢語教師盡量使用簡單易懂的課堂用語,結合面部表情和手勢語,以引起兒童的注意與興趣。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多媒體設備,使教學內容可觀可感可觸,除了出示圖片外,必要時教師還準備實物和教具來授課。例如在講授水果詞語時,可以準備一些水果讓其可觀可感可聞,在講授動物詞語時,教師可以準備玩偶給同學們展示,也可以讓學生聽不同的聲音,讓兒童用漢語說出動物的名字。
3.游戲教學
要保持課堂的趣味性、凸顯互動性,游戲教學不失為一種普遍的教學方式,教師通過設置游戲環(huán)節(jié)來展開教學,可以讓兒童在快樂中學習,是一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例如教師在講漢語發(fā)音的四聲調時,可以讓同學們連續(xù)一口氣讀出相應聲調,兩個同學在講臺一直寫調值的符號,當教師做出停止的動作時,同學們一起用漢語數兩個人所寫的調值數量,這樣既有利于他們漢語聲調的練習,也可以復習漢語的讀數。對于詞匯學習,教師可以采用卡片教學,將詞語與所指實物圖片聯(lián)系在一起,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卡片觸發(fā)兒童的身體動作。為了提高學習熱情,還可適當組織小組競賽活動。游戲教學模式并非固定不變,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新精神來自己設置游戲??傊?,教師要豐富教學模式,將游戲與漢語教學結合起來,同時要注意課堂的節(jié)奏、維持好課堂秩序、完成教學目標。
(四)有效利用正向激勵,盡量不用負強化和懲罰
雖然兒童一開始接受漢語學習的動機不盡相同,但是在上課過程中,他們大都會受附屬內驅力的影響,為了得到父母與教師的表揚,在上課時會盡力認真聽講。漢語教師要通過各種活潑有趣的方式來表揚學生的良好行為,通過正強化來讓他們繼續(xù)發(fā)揚好的品質,盡量不使用懲罰,使他們保持對漢語學習的興趣。
六、結語
少兒漢語教學是世界漢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認識到少兒漢語學習過程的特殊性。在組織教學的時候,要善于運用相關理論指導,將影響少兒漢語習得的因素考慮進去,在適應兒童認知發(fā)展水平的前提下,對兒童進行大量可理解性輸入。在教學的過程中,少兒漢語課堂應富有趣味性和互動性。同時,教師在課堂上要以正向激勵為主,減少焦慮情緒,保持少兒對漢語的興趣。
參考文獻:
[1]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2.
[2]孫德坤.關于學習與習得的區(qū)別[J].世界漢語教學,1989,8(2):106-107.
[3]吳益民.普遍語法在第二語言中的地位和作用[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0(6):89-90.
[4]李珂.兒童語言學習理論的發(fā)展及其影響因素與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6,259(7):58
[5]陳玉紅.熱身活動在少兒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1(11):69-71.
[6]彭建玲,劉欣然.兒歌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以泰國彭世洛府圣尼古拉斯學校為例[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2018(1):186-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