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近年來,學生欺凌問題的受到了普遍的關注,這一問題在全社會的努力之下整體上得到了有效的治理。農村地區(qū)由于其特殊的文化環(huán)境,發(fā)生學生欺凌的原因也有特殊性,主要體現(xiàn)在被欺凌者缺少自我保護意識,欺凌者的行為缺乏管教,旁觀者的視而不見。治理農村學生欺凌事件,應該將上述三種原因作為依據(jù),從三方面來進行,即提高農村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并學會尋求幫助,普及農村學生的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強農村學生的良好美德建設。
關鍵詞:農村學生欺凌 歸因分析 治理策略
隨著現(xiàn)代社會新聞媒體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各種信息很快出現(xiàn)在大眾的視野中并飛速傳播。在這個大背景之下,社會各界出現(xiàn)的問題都被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出來,學生欺凌就是在網絡和媒體的作用之下被大眾所關注。學生欺凌是長期存在的教育問題,也是社會問題,這一問題對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家庭的和諧以及社會安全和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都會造成嚴重的危害。我國為了治理學生欺凌,從國家到地方都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文件,各級學校也都開始重視學生欺凌問題,學者們對學生欺凌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包括學生欺凌的概念界定、成因、危害、治理對策等。農村學生在我國學生總數(shù)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由于教育條件和生活條件的不同,存在于農村學生中的學生欺凌形式和成因也有不同,因此對農村學生欺凌的治理方式也應有一定的針對性[1]。
一.農村學生欺凌造成的危害
學生欺凌是指在校學生之間發(fā)生的侮辱性的身心攻擊,主要是強勢一方對弱勢一方進行的,并且是重復實施或者傳播,使被欺凌者受到身心傷害的事件[2]。學生欺凌不管對社會、家庭還是學生個人都會造成的傷害。
(一)學生欺凌對學生的危害——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設下障礙
學生欺凌對學生造成的危害不僅包括對被欺凌者身體上遭受的痛苦,更多的是對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影響。欺凌事件不僅給被欺凌學生留下了嚴重的心理創(chuàng)傷,甚至對旁觀者,參與欺凌者的心理健康都造成了不良影響[3]。農村地區(qū)由于父母或監(jiān)護人與孩子不懂得及時溝通,他們在遭受欺凌事件時,不愿意告訴身邊的人自己受到了欺凌,這種情況更容易成為孩子成長中的阻礙。對被欺凌的學生會留下嚴重的心理陰影,本就出于弱勢一方的他們可能會因為被欺負而變得更加膽小怕事,失去對未來的向往,有些學生甚至會因為欺凌事件去擇極端行為,如自殺、報復等行為,這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4]。欺凌事件中的旁觀者由于目睹了欺凌事件,他們會留下心理陰影,可能是因為沒有幫助受欺凌者而產生愧疚感,也可能會因為欺凌事件而產生恐懼心理,更有甚者會想去以同樣的方式使自己變成欺凌者[5]。欺凌事件對欺凌者造成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心理變化上,如果沒有及時制止欺凌事件,他們的會進行更為嚴重的欺凌,無視校規(guī)校紀,甚至是法律法律法規(guī)。
(二)學生欺凌對家庭的危害——為家庭的發(fā)展鋪下墊腳石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在農村地區(qū),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夠通過讀書來改變家庭的命運,但是他們往往由于各種原因無法對孩子進行無微不至地關心,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不愿意給家里人說,他們性格上的變化也沒有及時進行引導,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如果沒有及時的引導,他們的思想會產生極大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很可能會影響一生的發(fā)展。農村的家長由于對孩子成長中的變化沒有深入了解,不去找孩子發(fā)生變化的原因,可能會一味的埋怨孩子不聽話,從而造成更大的隔閡,這會導致家庭環(huán)境的進一步惡化。
(三)學生欺凌對社會的危害——為社會安全和教育事業(yè)埋下了隱患
學生是未來社會發(fā)展的小樹苗,如果這棵小樹苗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的傷害會在未來社會中體現(xiàn)出來。農村人口在我國人口總數(shù)中占有較大的比例,學生欺凌給學生身心造成的傷害會隨著數(shù)量的累積和時間的變化逐步演變成社會問題。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與學生欺凌有著很大的關聯(lián),欺凌者會養(yǎng)成囂張的性格,目無法紀,隨著年齡的增長,如果不加以制止可能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6];被欺凌者由于欺凌事件留下的陰影,如果不加以引導,很可能會影響他們一生的發(fā)展,國家和社會可能會因此失去本該更為強大人才;欺凌事件中的旁觀者如果只是選擇冷眼旁觀的話,社會將會失去擁有見義勇為,互幫互助,正直善良美德的人。
二.學生欺凌現(xiàn)象發(fā)生的歸因分析
學生欺凌事件中有三類角色,包括欺凌者、被欺凌者與旁觀者,欺凌事件的頻繁發(fā)生與這三類角色有很大的關系
(一)基于欺凌者角度的歸因分析
欺凌者是學生欺凌事件中較為強勢的一方[7],他們之所以會實施欺凌,主要是因為他們在某些方面比較強勢。一方面,欺凌者的身體素質較好,如身高、體能等方面比一般學生好,這為他們實施欺凌提供了一定的優(yōu)勢;另一方面,欺凌者在心理上的表現(xiàn)是較為強勢的,他們喜歡別人服從自己,受不得委屈,并且在學生群體中具有優(yōu)越感,如果有人挑戰(zhàn)了他們的這種優(yōu)越感,就會實施報復。
(二)基于被欺凌者角度的歸因分析
相關調查發(fā)現(xiàn),在農村容易受欺凌的大部分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這些學生由于父母不在家中,他們的性格表現(xiàn)比較極端,一般都表現(xiàn)為膽小內向,但是也有及其叛逆的例子,被欺凌的學生比較膽小怕事,不與同學積極交流,并且同伴關系也處的不怎么好,在班級里由于內向的性格是老師容易忽視的群體,他們的學習成績也不怎么突出,這也是容易被老師忽略的原因之一,平時的參加班級活動也不夠積極,受了欺負也不敢跟老師說,所以容易成為欺凌者的目標;他們回到家里也不愿跟父母或監(jiān)護人說自己受欺負的事情,選擇了默默忍受。
(三)基于旁觀者角度的歸因分析
欺凌事件中的旁觀者中,大部分學生會選擇冷眼旁觀,很少有人伸出援助之手,他們之所以這么做的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他們對欺凌勢力有恐懼心理,不敢站出來幫助弱勢一方或者進行舉報;第二,他們在等其他人站出來為被欺凌者解圍,不愿意做“出頭鳥”;第三,他們的父母出于“少管閑事”的心理,從小就給他們灌輸了不管閑事的思想,這也是農村特殊的大環(huán)境所造成的。
三.農村學生欺凌的治理策略
目前國際社會上對學生欺凌的治理思路大都采取事前預防事后治理[9],我國近幾年來針對學生欺凌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而農村學生欺凌的治理,可以從被欺凌者、欺凌者、旁觀者三類群體入手,進行事前預防和事后治理。
(一)提高農村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學會尋求幫助
農村學生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容易被學生群體中強勢的一方鎮(zhèn)壓,導致學生欺凌事件頻繁發(fā)生。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讓他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學會尋求幫助。首先,學校要組織提高學生自我保護意識的相關活動,如以提高自我保護意識為主題來舉行班會、組織講座等,并且要向學生介紹尋求幫助的途徑,讓他們知道自己在遇到欺凌事件是該采取什么辦法來讓自己不收傷害;其次,家長要多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能一味地關注學習,平時與孩子多交流,勤溝通,了解他們在學校發(fā)生的事情,尤其是在外打工的家長,常年不在孩子身邊,更應該通過各種通訊設備與孩子多溝通,了解孩子的成長情況,教孩子學會保護自己;社會媒體也要針對農村學生多宣傳自我保護意識和途徑,并且向農村家長傳播學生尋求自我保護的途徑,通過家長傳達給學生。`
(二)普及農村學生的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農村地區(qū)有著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如果孩子受的欺凌沒有危及孩子自身的健康,多數(shù)被欺凌學生家長抱有息事寧人的態(tài)度,而實施欺凌的學生家長也只會把欺凌看作是孩子間的玩鬧,不會重視自己孩子的這種行為,更別說是糾正。這時實施欺凌的孩子沒有了父母的約束,他們認識不到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的傷害,很可能會繼續(xù)變本加厲,發(fā)展下去會有更多的學生受到危害,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危害社會安全。加強農村地區(qū)的法治教育和安全教育,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哪些行為是錯誤的,哪些行為會給別人帶來傷害,從而進行糾正,家長們也可以通過孩子了解更多的法治安全知識,時刻教育孩子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幫助孩子糾正有些行為。農村地區(qū)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應普及,調查發(fā)現(xiàn),實施欺凌的學生中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會產生一些扭曲的心理,要是不及時疏導可能會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因此,要重視這類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有針對性地進行疏導,保證他們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三)加強農村學生的良好美德建設
在學生欺凌事件中,旁觀者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他們可以成為沉默者,也可以成為欺凌事件發(fā)生的阻止者,他們的選擇可能決定著欺凌事件的發(fā)生,這種選擇需要正直正義、見義勇為等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支撐。雖然學校和教育部門都鼓勵舉報相關的校園欺凌事件,并且有些地方有具體的舉報途徑,也有相關的措施來保護舉報者的信息。但是在當今社會,各種思想的沖擊將這種美德慢慢淡化,在農村地區(qū),由于大多數(shù)家長缺乏這種精神,再加上聽聞一些負面影響的事件,他們更多時候選擇的是明哲保身,同時也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多管閑事,在這樣的環(huán)境之下,農村學生自然會對欺凌事件選擇視而不見。加強農村學生良好美德的建設,可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義感和培養(yǎng)見義勇為的精神,這樣一來做為旁觀者的他們,變會挺身而出,阻止欺凌事件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楊華.教育主體缺失視角下農村校園欺凌成因及治理[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0(06):86-98.
[2]姚建龍.防治學生欺凌的中國路徑:對近期治理校園欺凌政策之評析[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7,36(01):19-25.
[3]蔣暖瓊.校園欺凌情境中旁觀者歸因特點對個人責任感知的影響——基于個人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模型[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9(08):39-42.
[4]柴澤英.對話:教師干預校園欺凌的可能理路[J].教學與管理,2019(27):67-69.
[5]向術溯.旁觀者:決定校園欺凌事件走向的關鍵群體[J].中小學德育,2019(10):42-45.
[6]劉思碩,李勇,宋廣文.青少年的暴力與欺凌:人格心理學的分析與對策[J].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9(06):10-18.
[7]陳麗麗.中學校園欺凌行為的成因探析[J].法制與社會,2020(01):117-118.
(作者介紹:雷貴霖,黑龍江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