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雯清
【摘 要】 漢字是我國悠久燦爛文化歷史的語言符號,構字規(guī)律不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歷史和文化。其中,形聲字在我國所有漢字中比重最大,且是在象形、會意、指事等構字方法的基礎上形成的。本文主要從“解析漢字構成規(guī)律,相機滲透識字依據(jù);借助生活鮮活情境,猜測字音強化聯(lián)系;把握漢字出示時機,建構形旁字義聯(lián)系”三個方面,圍繞形聲字的規(guī)律做了一些教學嘗試。
【關鍵詞】 形聲字;生活情境;識字依據(jù);構成規(guī)律
漢字是我國悠久燦爛文化歷史的語言符號,構字規(guī)律不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歷史和文化。其中,形聲字在我國所有漢字中比重最大,且是在象形、會意、指事等構字方法的基礎上形成的,其基特點是形旁指向于漢字的意思,聲旁指向于漢字的讀音,利用形聲字的這一規(guī)律展開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字理,還可以訓練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
一、解析漢字構成規(guī)律,相機滲透識字依據(jù)
形聲字有著其基本的共性,這種共性不僅是其特點,
更是學生掌握規(guī)律、提升識字效率的有效抓手。因此,教師
不能遇到一個生字,就教學一個生字,然后告訴學生這就是
形聲字。如此一來,學生獲得的終究是單個字的積累,而無
法洞察形聲字的規(guī)律,更無法形成豐富的識字方法。這就
需要教師建立歸類意識,著力引導學生利用形聲字的構字
規(guī)律進行自主識字,交給學生一把自主性識字的金鑰匙。
比如部編版教材一下的《小青蛙》一文中,就有大量典
型的形聲字,部件“青”與不同的偏旁結合,就會構建為
讀音相近,但意義完全不同的形聲字。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自主性讀課文時,要提醒學生圈畫出帶有“青”字的生字,并鼓勵他們深入對比、細致觀察,發(fā)現(xiàn)這些漢字的共性特點,如都與“青”字的讀音相近,而在字形上,每個漢字的大意都與其相應的偏旁息息相關。在學生自主性發(fā)現(xiàn)的基礎上,教師相機提煉形聲字的特點:形旁指向于漢字的意思,聲旁指向于漢字的讀音,讓學生借助這一組生字的學習,建構起對形聲字的初步認知。此時,教師則可以將“晴”“請”“情”“清”“睛”等生字,從課文中抽取出來,鼓勵學生大膽地認讀生字并說說這些生字的意思,嘗試著進行擴詞訓練;最后,在學生已經(jīng)初步了解形聲字特點的基礎上,教師拓展其他與“青”組合的字,比如與“魚字旁”“提土旁”“石字旁”“女字旁”進行組合,形成學生并沒有接觸過的生字,鼓勵學生猜測讀音和字義,利用形聲字的特點進行鞏固訓練,強化識字方法。
二、借助生活鮮活情境,猜測字音強化聯(lián)系
教師還需要在識字教學中,充分調(diào)動學生內(nèi)在的認知思維,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真正的探尋者和發(fā)現(xiàn)者,不斷夯實成功體驗,可以借助形聲字的聲旁構建積極的構字規(guī)律,讓學生在不斷猜測和驗證的過程中,強化形聲字與聲旁之間的關聯(lián),增強對形聲字的認知體驗。
比如教學部編版一下中《咕咚》這篇課文時,題目中的“咕咚”就是編者設定的二類生字,這兩個生字是典型的形聲字,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形聲字的特點,設置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首先,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生活經(jīng)驗進行識字。比如一只木瓜長熟了,掉進了河里,只聽到“咕咚”一聲。那這里的“咕咚”應該怎么讀呢?學生紛紛從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入手,有的學生借助石子掉進河里的聲音來猜測讀音,也有的學生認為這兩個生字中還有“古”“冬”這兩個部件,可以猜測出讀音。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相機告訴學生這兩個字都是擬聲詞,是古人根據(jù)具體的聲音所造出來的生字,并表揚了他們的猜測是正確的。經(jīng)歷了自主發(fā)現(xiàn)和猜測的過程,學生不僅獲取了強烈的成就感,更為重要的是建構了形聲字聲旁與讀音之間的聯(lián)系,夯實了識字能力。
三、把握漢字出示時機,建構形旁字義聯(lián)系
有關人士曾經(jīng)做過專門的調(diào)查,形近字的運用是學生在識字過
程中的難點所在,主要障礙點就在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形旁
整個漢字之間的聯(lián)系。因此,教師切忌直接將答案告知
學生,而是要讓學生經(jīng)歷實實在在的認知過程,深化
學生在識字過程中對比、發(fā)現(xiàn)、辨析的思維意識。比如
部編版教材一下《春夏秋冬》中出現(xiàn)了生字“飄”,部
編版教材二上《紙船和風箏》中出現(xiàn)了生字“漂”字。
如何引導學生區(qū)別這兩個漢字,以避免兩者之間的混淆呢?
在學習了“飄”之后,遇到生字“漂”時,教師不要急于出示生字,而是出示了這樣一個結合生活的語境題:秋姑娘來了,樹上落下的黃葉在空中( )揚,然后慢慢地( )落到河面上,隨著水波( )呀( )呀,慢慢地( )到了遠方。交流時,很多學生都犯難了,他們在學習“飄”字時,都已經(jīng)認識到“飄”指的是在有風的狀態(tài)下,現(xiàn)在是在水面上,該怎么填寫呢?正當學生一籌莫展之際,教師順勢而下,揭示出“漂”,很多學生立刻會意,這個“漂”字可以運用在與“水”相關的情境中。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教師在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時,及時出示所要教學的生字,讓學生在對比中,感受了形聲字形旁表意的作用,促進了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發(fā)展。
中國漢字本身就充滿了智慧和文化,因此識字教學就不能陷入機械而生硬的泥潭之中,而需要借助識字教學來滲透相關的漢字文化,感受漢字的精美,給予學生識字的金鑰匙,提升學生內(nèi)在的識字能力。